西風夕照芳草萋萋,秋雲薄鳥獨。
鬢霜千裏,馬蹄聲再太行山。[3]
註釋翻譯
太行:太行山,位於山西、河北境內。作者自1430(宣德五年)任河南山西巡撫十八年,此詩寫於此。
②汙漬汙漬:草色混雜。
③霜花:形容白如霜花。
大意
西風吹來,夕陽西下,地上草雜,秋日天空雲淡,飛鳥獨歸。千裏科鬢角白如霜花,又騎馬去太行山。
作品欣賞
這是壹首旅行詩。前兩句描寫黃昏時太行山中的阿丘景圖。“西風”二字首先映入讀者眼簾,既指明了去太行山的季節,又突出了爬山的第壹感覺。掃落葉的秋風,最容易讓人想起天地之寒,想家。詩人向外望去,只見夕陽西下,或黃或綠的野草在夕陽下黑壓壓、參差不齊,色彩混雜斑駁。擡頭望去,滿山只有枯草,壹片殘光蕭瑟的夕陽,壹片蕭瑟;擡頭望去,暮雲漸漸遮住了高秋的天空,遮住了連綿的群山,朦朧而寂寞,只有壹只歸山歸巢的小鳥在獨自飛翔,夠悲涼的。蕭索的悲涼構成了詩人的抒情環境。這裏對歸鳥的描述還是挺有用的。它不僅用它的飛點給靜態的畫面帶來了生命,也用它的渺小襯托了秋日天空的遼闊。更重要的是,它以獨特的歸巢體現了作者強烈的鄉愁,與前面的鄉愁氛圍相呼應。這兩句話寓情於景,為後兩句的抒情做鋪墊。
“兩寺霜千裏”是詩人對自己的稱呼。詩人自二十五歲步入仕途以來,先後向湖廣、招撫、川貴等地派遣使節,遊歷江西。三十三歲,河南山西巡撫,直到半個世紀前,如雲,已是花白。我縱橫四海多年,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在山西巡撫的位置上,而我又在千裏之外的家鄉錢塘,所以雲本人也是千裏之客。這句話準確而生動地描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久居異國,距離遙遠,死亡使人想起馬援致遠的壹首著名散曲《天凈沙·秋思》:“舊路疏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從語言到意境都和這首歌的後三句差不多。但是,“憂國忘家。吉安宗社政治家於謙與消極隱逸的馬致遠不同。最後壹句突然引出“太行山上的馬蹄又來了”。當妳聽到馬蹄聲的時候,如果妳看到壹個人騎著馬,他騎著馬,在塵土飛揚的太行山周圍穿行。雖然他年紀越來越大,但他仍在為國家事務不知疲倦地工作。“上上”壹詞頗有描寫詩人內心強大,老馬臥虎,自強不息,壹洗斷腸愁的意味,為全詩增添了酣暢淋漓、健康向上的意境。作者崇高的人物形象也隨著句子的結尾躍然紙上。
全詩意境遠闊如太行秋空,文筆雄渾如山上馬蹄。《四庫全書總目》評論於謙的詩“格調高,意象深遠”,很能體現這壹特點。在文筆上也是相當獨特的。看似風景和情感分開寫,實則連貫自然,形成先抑後揚的情感波,讀起來很吃力。[4]
作者簡介
於謙(1398-1457)壹生為官清正。他曾平反冤獄,賑災義舉,深受人民愛戴。明英宗時,瓦拉入侵,英宗被俘。於謙提出建立景帝,親自領兵堅守北京,擊退瓦拉。但英宗復辟後,他以“叛國罪”錯殺了這位民族英雄,終年60歲。作者寫的“不要怕死,要把天真留在人間”的詩句“酸橙歌”,令人肅然起敬,豪邁無比,影響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