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節選自《心經錐指》(未出版)。從西亞著名的蘇菲派魯米所說的“海洋匯成水滴”,到中國道教五大流派的集大成者呂洞賓所說的“藏於壹粒粟中的世界”,人們壹旦深入到修行文化的三昧(核心和底層),就會清晰地看到和聽到印度古代高僧維摩詰所說的“芥子遇上須彌”的各種變奏,以及“天人同構”的經典觀點。
關鍵詞:
海洋融入了水滴
壹粒谷子藏天下。
天人同構
關於作者:
謝群教授來自成都。
他的研究興趣是舞蹈藝術和宗教哲學。
全國老子道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陶教學翻譯叢書》編委會
1 、
這是我孩子的作業,我給了滿分。
但我無法告訴她這句話的禪機。
即使是我的孩子,我也不能告訴她...
面對清晨的太陽,妳能這樣吟誦嗎?
雖然是絕唱,但不適合那個場合。
“壹滴水怎麽可能不幹涸?”
“把它放在海裏。”
佛陀和他的弟子之間的這種“問答”廣為人知。
但是(受禪宗開導的)人應該知道,這是“通俗的說法”,在證的修改上是沒有意義的。
換句話說,這些雞湯文大多是世人用來“傳道”的。
這是佛陀的原話。
哦,耳朵敏銳的同學聽過維摩詰說“芥子是須彌”,傅大師唱“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主。”
對,沒錯,“壹意多名”或者“異名同體”——這就是禪機,需要參研。慧根更猛的同學已經明白佛說“三界唯心,無所不知”,鵝,鵝,心=芥子,三界=...
所以寒山說“壹丸可輕嚼,方知佛法不多。”
所以佛陀也說“比丘,凡夫,只從壹些瑣碎的、細微的、世俗的戒律,如五戒、十善、儉樸嚴謹的生活、乞食、不積財等方面來敬慕如來,而不能從如來所證的深刻的、細微的、光明的法門來敬慕如來。只有贊嘆如來所證明的深刻、精妙、光明的方法,才能真正的贊嘆如來。”(龍阿加馬)
奧修,印度名嘴,70年代風靡歐美,後來聲名狼藉,被西方驅逐。
他的書在中國也流行過壹段時間,被文化部門及時發現並封殺——印度教性的壹脈——可以說是胡說八道,但毫無疑問是不道德的。客觀來說,印度教雖然是婆羅門教的進化,但它的很多高深理論都是來自佛教的教導,可謂是佛教的壹種。當然,後者也從前者身上學到了很多。例如,六個呼啦圈演奏得像霧、雨、風...
《海中之魚不渴》是大榭的壹部演講集,他在其中傾訴了對家鄉卡比爾無比的敬仰之情:
奧修在解釋卡比爾的詩時,也講了壹對父子的故事:
這段從老板口中轉述的幾百年前卡比爾父子的對話,已經難覓蹤跡。
就像印度的歷史壹樣,很難搞清楚。也許奧修只是發明了“方便說”?
在印度丟失的東西往往可以在其他文明中找到。
這句話道出了伊斯蘭蘇菲文化圈裏的痕跡:
從表面上看,這個中文翻譯應該是:
妳不是海洋中的壹滴水,妳是壹滴水中的整個海洋。
然而,就像希臘文化被湮滅的時候,它的“火種”是由波斯-阿拉伯人保留的,而這些伊斯蘭文化的繼承者是歐洲人。所以,這些來自英語的意思,我不認為是魯米的本意,以我對他的了解,著名的古波斯蘇菲想說的是:
妳(不僅僅)是海洋中的壹滴水,妳(也)是壹滴水中的整個海洋。
壹生以織布為生的卡比爾(卡比爾,1398-1518),被錫克教徒尊稱為“古魯”,卻向伊斯蘭教取經。正如蘇菲文化是伊斯蘭教徒借鑒印度教(“婆羅門教”)和佛教在西亞和中東形成的產物壹樣,錫克教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妥協融合後在印度形成的產物。所以同時受到瑜伽文化、佛教文化、蘇菲文化的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這位偉大的古代詩人,古魯和印度最著名的聖人之壹,也是伊斯蘭教的先知。他活了120年,但關於他的生平記載很少。同時,在印度,卡比爾可能是被引用最多的作家之壹,被尊為印地語詩歌之父。卡比爾的信徒非常多,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卡比爾教派,也被稱為聖道教派或聖人之路教派。
卡比爾也是對泰戈爾影響最深,最受他敬仰的古人之壹。
19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現代“印度詩人”、英國著名基督教神秘主義者伊芙琳?在安德希爾的合作下,《卡比爾之歌》第壹次被編輯並翻譯到西方世界。
在《卡比爾之歌》中,泰戈爾將原文從孟加拉語翻譯成英語如下:
人們聽說水滴融化成海洋。
但很少有人知道,大海註入的是壹滴水。
其“壹粒小米”,各種論文、各種網文的各種解釋,很少落在符合自身特點、不違背先人意願的地方。
而禪德在《華佗》中就藏了這首《鄭玲全體》:
呵呵,佛道之爭就是靠它打的。想想那個氣場的勢能。14世紀在西班牙開辦卡梅爾特改革修道院的嬤嬤·戴德蘭也有類似的比喻。妳如何把它與中國崔真實的《天堂與應星的潮汐相遇》相比較?
當“萬物”回歸“壹”,也就是“萬物”在“壹”中“顯現”的那壹刻,誰能想象壹滴水包容著大海,那顫顫巍巍的大水滴,即將爆發出什麽樣的“臨界”狀態?!於是對他說:“等妳把西江壹口吸完,我再告訴妳。”
註意,“反”的人用的是文言文中的“還”。
仔細看,這裏有壹個“彩蛋”:
媽祖說:“等妳壹口把西江吸完了,我再告訴妳。”
呂祖說“世界藏在壹粒谷子裏”;
魯米說,“海洋融入水滴。”
那麽,妳對下面這個“公式”有異議嗎?
壹口=壹粒=壹滴(壹滴)
西江水=世界=海洋
從“比較宗教”的角度看《五真篇》,說“壹粒神丸吞進肚子裏,命不由天定。”看《吳鎮序》上說“只需不到半個時辰,誘導此先天之氣,形成壹粒,附於鼎上,足有粟之大,故稱仙丹”——這“神丸”的來歷、大小,以及色、香、味,還有誰需要說?丹派以外丹之名行內丹之時,禪宗說“逼空”、“無處不去”、“藏於無跡之地”。道說“圓是圓,方是方”,“沒有圓的方是至尊道”。因此,當白玉蟾用“真性情”和“心即道”來定義“則”時,他最後說“則”...這與呂洞賓的說法不謀而合:“所以還丹就是還心。外部環境不失落,內部環境清晰。心即丹,丹即心。誰能意識到誰就能保護單鑫。單鑫是道,丹道是心”——咬這個蛋,拿獎;如果妳不能咬,妳的牙齒會留下來...
煉丹術大師們是不是羞於睜眼瞎說這種“彈丸之大,橘子之紅”的神奇藥丸?
那是壹塊需要處理的石頭嗎?_?
內丹學校提供了壹些關鍵詞,可以幫助妳的想象力飛翔:
“靜而傳神”、“感而相通”、“天人合壹”、“取脊補缺”、“水生金”、“子之出世”、“沖空思和”。沒錯,物理博士說的沒錯,是宇宙誕生之初的奇點,不管是“膨脹”還是“噴湧”。
宇宙“乒乓”的壹瞬間,空曠的星空已經跨越了數億光年。
高道道說“壹粒粟藏天下”,和尚說“壹粒破,皆露”,佛說“壹瞬即永恒。”
人裝,或者人不裝,它就在那裏,人為什麽要裝?!
嘿,須彌芥菜籽,須彌芥菜,壹樣的東西!!本是壹家人。!!
哦,我明白了,“(我)視山為山(我)視水為水”“我盡我所能做我自己。有什麽區別?”妳明白嗎?
上清派的道士們都看到了“小與大壹樣,遠近壹樣”。原來芥子須彌是壹回事,是壹家人!
什麽樣的藥鏡是“閑他為主我為客”紫陽真人在教人怎麽做:
我不需要安裝它,只需“置身事外”並觀察:
“口對口人工呼吸”的人“很自然地”假裝自己。“所以,妳沒看見,妳就不動就變,什麽都不做。”這還是個問題嗎?“食己之道也。”
禪宗的“自變”在內丹道教中是如何表現的?例如,簡說:
《神仙經之王》裏,龍虎相吞,很是熱鬧。
“龍喚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皆貪,壹口壹口吞,嚼吞。”(《周易參同契》)
從此,龍虎和鉛汞壹樣,成為內丹道的普遍概念。
“那是,朱砂水銀也是壹種東西,名稱不同,而且是道。蓋字可護其元神,則道心見其身。”《五真篇》說,‘此是壹味水銀,周歷無處不在。’就是這個意思,比喻很精彩很貼切。”(朱鵬、石民《金丹四百字》)
所以人們壹生收集了無數的配方,沒有壹個能在實踐中使用,所以說“名為物否”——理論上是這樣,實踐上不是。哎,這不是“說壹套做壹套”的具體教案。這是什麽?-
燃鵝,此時此刻的妳,已經和那時不壹樣了。“有房有白雲,請待佛門外。”
所謂“知而不憂,學而不學,所謂良心。”良心在人心,和聰明愚蠢分不開。世界古今大同。“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沒人需要給妳說教,都是吵。
免費翻譯:
“他”,宗教名詞,是上帝、耶穌或上帝的第三人稱代詞。
這個詞在中國很少用,因為對大多數人影響不大。
“和”如果落實到實踐文化中,也是“本體”的代名詞。
邏輯只能把人帶到他的門口,要靠“直覺”去體驗本體(天人合壹)。
於是,陸博士問南高如何把長大的鵝從瓶子裏拿出來。
只要瓶子破不了,誰有“辦法”塞住它?
註意,這個問題後天無解!
不外乎“非方非圓非至尊道”(曹仙姑)和“圓是圓,方是方”(資陽真人)。
於是和尚直接喊“醫生在哪裏”?
宣州刺史無法思考和回應聲音——鵝就是這麽出來的!
鵝,鵝,鵝比喻——比喻——比喻“法界”;
鵝,鵝,鵝隱代——隱代——隱代“先天”。
其實瓶養鵝也是人間神話。
宣璐博士只是想弄明白:這顆心(生來就是被束縛的)已經被束縛在身體上很長時間了,怎麽才能被解放出來呢?
南拳不假思索直呼其名=佛說:“提議就好,校對就錯。”
高僧的“飲酒”在理論上為魯指明了方向,但在事物上卻遠非如此。“可以頓悟,事情是需要逐步修復的。”
相當於給醫生指出了“解脫”的境界在哪裏,可謂“合理”。至於事,也就是說,怎麽把自己弄出來?不是那麽簡單,或者說很簡單!趙周交待“尿是小事,老僧必有所得。”-`д?-
不僅要親自去葛藤,整個過程中,天才都在感嘆“難啊,壹棵樹上撒芝麻都難”...
有人問尼采什麽是幸福,他的意思是太晚了,人的幸福只在有生之年。
西方人眼中的瘋子尼采,打倒了上帝。當他重新評估壹切時,他“發現”了被人們崇拜的真理是騙人的把戲。他的虛無主義從何而來?在古希臘懷疑論者高爾吉亞斯眼中,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某種東西存在,人們也不可能知道它;就算能認識,人家也說不出來。這兩個人的思想在東方不難找到知音。
讓道家說,後天回歸自然,鵝入瓶前,自在逍遙。落後於世界是不舒服的,因為法律體系中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先天的法律世界和虛無中的絕對自由、平等(或幸福)不復存在。
禪師怒吼,後者本能地回答——這個“不思”和“不思”的地方,就是法界先天如來的境界,也就是聖人教導的“止於至善”,說“方不為圓”、“方為圓”——隱藏在宗教文化中的寓言比比皆是,巧妙的寓言不僅意味深長,更是修煉的總結。
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寓言,或者說“大話”就是它的結局,說什麽“芥子盛滿須彌”“龍女獻珠”“誰下地獄”都很神奇
顯然,波斯蘇菲對天竺佛“略失文采”,“氣勢”不如。如果大學裏兩個學校同時講課,哪個教室的學生多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當菩薩的“大話”廣為流傳的時候,蘇菲的“白潞”只能陪在知己的身邊,微笑著。
所以,當描述更接近理性的時候,激情和豪言壯語就該離開了。
所以(大海)充滿(水滴)後,我們的內心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所以,(鵝鵝)做了(瓶子)之後,我們的心怎麽會舒服呢?
聖賢也有壹句話叫“知足常樂”:
人們只看到布袋和尚在笑,不知道他在笑什麽。高導當然知道——
丹派的《真心話》會見面嗎?
如果人們可以,他們會得到:
無論是“知足”還是“知足”,與西方的忘我相比,其意境都是和諧的,如《春風與秋月》,意為“安祥禪”或“內丹術”。
好吧,高導明確說“真新聞”源於“心中虛”,南宗大師說得更直白,“道由虛無而生”!達夫石說“謹防刺人”,說“頂門雷劈直下”,佟偉說“無孔錘擲臉”,博山說“白錘穿頭”,都有不同的叫法。
資陽真人下壹句話是什麽?“陰陽由壹息而生”——看,丹派的腎發自內心地說,它是中國傳統“壹分為二”、“合二為壹”的投影。在禪宗裏,沒有腎這種東西。它只承認壹個名字——“心源性海洋”,這是印度文化“獨特”觀點的投影...
換句話說,“腎在心之上”和“三界唯心”都是假名...
所謂“習慣做賊”,是偷窺秘密的另壹種方式。
“內容”之後呢
平等的觀念也“油然而生”。
嘿,
“醉眼”看世界,不平等在哪裏?遺憾在哪裏?
什麽和什麽有什麽區別?
心的分離是“戛然而止”!
2 、
在社會關系上,或者說政治制度上,佛陀由此推向了人間的“眾生平等”,迎來了印度文化的巔峰,但在印度教的傳統勢力範圍內,始終是曇花壹現;呵呵,這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也得到了驗證。“哪裏有剝削,哪裏就有反抗”,不是嗎?
先在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畫壹個等號,人類的思想就有了飛躍。因此,在“自然科學”領域,“體驗哲學”最成功、最有價值的直觀“演繹”是“天人同構”的概念,整體論和全息論被道醫充分發揚光大。
蘇菲“堅果和貝殼”的比喻,比起菩薩“芥茉遇上須彌”的比喻,顯然是“有點文采”和“上氣不接下氣”。
不是嗎?天竺的菩薩把須彌山放進芥子裏,波斯的蘇菲只是把堅果放進殼裏。從比較的角度來說,誰能說得更好?馬皇後死的時候,明太祖很難過,下著雨,下著雨,他被召來問和尚問題。“魯秀才”壹路小跑,不愁沒有思想,與人成了詩:
原來他愛他,關心他,經常請他喝茶的妻子死了,她真的很傷心,因為她根本不在乎人命。師傅說的,都是小事。眾神哀悼,舉國哀悼,明太祖松了壹口氣。那就不對了,《剝皮草》不詳。
“同名”!這是修行文化的核心之壹,丹派稱之為“秘訣”之壹。
修行者在交流經驗時,稱佛教文化為“獨壹無二”、“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它並沒有跨越“壹分為二”的哲學高度:
我瀏覽過世界上著名的(哲學)書籍,幾乎沒有壹本看懂。
最後,我從書的縫隙裏看到了三個字:“這本書是在精神病院寫完的”。還是五個字“大師為下壹個世紀寫完這本書就與世隔絕”——“好哲學”不會把人引向絕望,“好哲學”是“擋路”,是為絕望中的勞動群眾指明道路,像佛陀和馬克思博士壹樣...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哲學和他們的藝術壹樣,在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王羲之的時代達到了頂峰,後來也不過是“奇技淫巧”(技術)的“進步”...
當人們可以壹分為二地看世界時,這種哲學高度(樸素辯證法和矛盾論)真的是人類文化思想的“高峰”之壹。
中國的(哲學)思想在先秦時期達到頂峰,其重要的概念和範疇得以確立並演變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現代世界思想的源頭。
比如“歐洲的孔子”——法國重農學派的領袖魁奈,他寫的《孔子簡史》,在1756年,力勸法王路易十五效法中國古代皇帝,舉行“故鄉大禮”。在倡導重農思想時,他引用了中國的經典,為了顯示他的論文集《重農,最有利於人類管理的自然系統》的神聖性和權威性,他特意將出版地標註為“北京”。
但對魁奈影響更大的是老子的思想——魁奈第壹個把老子的“無為”翻譯成“無為而治”,影響深遠,我就不想說了。許多年後,人們在寫新冠肺炎流行的那壹年的故事時,會重新思考“自由”的最初目的。
1966年9月,哈耶克在東京做了壹次演講。在談到自由主義社會秩序的原則時,他激動地問道:“這壹切不都是老子第五十七章第壹句話:我無為,而民自覺,我為靜,民自正嗎?”老子的無為對哈耶克的影響有多大,對歐洲的啟示有多大?想想吧。
當代中國人在中國冒充哈耶克的後代,他們知道哈耶克是老子的弟子嗎?歷史和現實就是這麽幽默。
所以,我成年後就不再看西方哲學名著了。有了老子,妳還看他孫子的書?
都是老壹套。沒有人超過幾千年前設定的海拔高度。這只是壹個擴展...
在西方最黑暗的時期,中世紀,前所未有的“神權”力量讓很多知識精英開始反思。在歷史上,我們統稱這段時期為啟蒙時期,《道德經》是明末隨著西方商船和傳教士帶到歐洲的。
伏爾泰說,中國文化的引入是對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
影響意味著改變。啟蒙運動在大量古典哲學的支持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美國漢學家顧立雅在《孔子與中國之道》中說,“孔子哲學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他也間接影響了美國民主的發展。”
當然,傳教士首先關註的是道教,比如在利瑪竇中國的筆記中,他們主張道教起源於老子,但利瑪竇也說老子沒有留下著作。直到1687,白英禮才在巴黎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序》中引用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但真正對《道德經》傳入歐洲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
白晉認為《道德經》第十四章中的“義”、“Xi”、“為”三個字組合起來就是“耶和華”的讀音,意為神。這使耶穌會士興奮不已,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傅聖澤和比利時傳教士魏方濟各開始翻譯《道德經》。魏方濟各的拉丁文譯本完成於17世紀,傅聖澤的《道德經註》是拉丁文和法文譯本,完成於1729。第三個譯本是德國神父格拉蒙特的拉丁文譯本。朱利安在1817年出版了第壹部法文譯本,斯坦尼斯拉夫·朱利安在1842年出版了當時最好的法文全譯本。最早的英文譯本是始於1868的詹約翰譯本,最早的德文譯本是1870。施特勞斯的譯本問世時,丹尼爾·韋斯特·維洛夫在1828年首次用俄文翻譯了《道德經》全文。
但是馬克思博士的著作壹定要讀!他是老子最好的學生之壹...
盡管他滿懷激情地延續了他導師的“大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