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梁時期的理論家劉勰和鐘嶸反對這種詩風。雖然他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他們的進步理論並沒有引起當時詩人足夠的重視。因此,這場鬥爭還需要後人的進壹步努力。
初唐四傑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上有壹些初步的創新,但應該說是陳子昂有意識地提出了較為明確的文學主張。
1.情有獨鐘——韓偉風格
《東左氏朱秀序》是陳子昂的壹部詩論綱領。
東方秋是的朋友,在武則天時期擔任左使。他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孤桐頌》。
本文是對董《孤桐賦》的評論。
在這篇雜文中,他肯定了漢魏時期雅俗共賞的進步傳統,指出了晉宋以來“文不對題”、“艷爭”的弊端。
大驚小怪的道理敗壞了:魏晉風骨已蕩然無存,詩文以華麗辭藻為主,無情感寄托,但有文采,無內容。
陳子昂著重提出了“風格”和“繁榮”兩個問題,試圖從精神上改變五百年來的詩風。(五百年指西晉到武則天這段時間)
所謂“風骨”,是指健康的內容和生動有力的語言形式的統壹。所謂“吉星”,就是“托物復興”和“以物表誌”的表現方法。它們是從《詩三百首》到正始詩的優良傳統,作家試圖影響當時的詩壇。
在這篇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傾向於繼承晉宋時期墨川漢魏的風格,即讓“太初之聲在此重現”和“建安作家相視而笑”。
鄭石時期:年僅十歲的曹芳即位,曹爽、司馬懿* * *為侍郎。從此開始了曹石和司馬懿的權力之爭,大批文士被殺。在這種擔驚受怕的情況下,人們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對災難的恐懼,於是開始大談玄學和理性,追求莊子式的超脫。
2.蕭條時期——如履薄冰
有的文士如阮籍,終日飲酒避禍。他的詩也是“寓意深刻,寄托深遠”。他太憤怒了,不敢直言國家政治,但他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內心卻非常矛盾痛苦。如其《詠懷》33。
阮籍
日復壹日,日復壹日。
把顏色改成正常,精神就消失了。
胸中有湯有火,變化是壹樣的。
萬物皆無限,知難而求全是不饒人的。
但我害怕在壹瞬間,靈魂會隨風飄散。
我壹生如履薄冰,但我很擔心
表現出其強烈的恐懼和壓抑。
3.廣陵散
也有壹些人敢說敢諫。他們不屈不撓,保持高尚的情操。比如嵇康,他的名著《與山聚源絕交》和他對《廣陵散》的喜愛,就是他玩世不恭、桀驁不馴性格的表現,而他對司馬昭的輕視導致他的死亡,就是這種氣節的鮮明例證。
開頭的聲音指的就是這種風格清秀的作品。
回到陳子昂。
他的創作,無論是《朱珠》篇還是《感覺》,都實踐了這壹思想,同時影響了張九齡等人,並在李白、杜甫那裏把詩歌革新的旗幟舉得更高。
後來,白居易、元稹等人進壹步發起了新樂府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總結和發揚了進步詩論的傳統,把唐代詩歌推向了更大的繁榮。
4.估價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自覺倡導者。其理論與創作的對齊,以及梁以來的不良詩風,起到了“壓制頹廢萎靡之氣”的作用,產生了“世孤質變”的影響(大家都追求半質溫婉的詩風)。
——出於此語,魯臧用了《陳子昂集序》。
韓愈《薦士》:“國富民強,子始舞高。”國朝指的是唐朝,也就是說唐代詩文的繁榮是由於陳子昂主動舉起詩文革新的大旗。
最近壹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孤獨的勇敢者”描述了那些率先做出改變的人的孤獨和勇氣。他們起初只是黑暗中的壹個火花,經過無數次的掙紮和磨難才獲得成功。
.....愛妳獨自走在黑暗的小巷。
喜歡妳不跪的樣子
愛妳,直面絕望。
拒絕哭泣...
我想,無論是文學的內在變化,還是個體破壁的成長,還是社會制度的更新,都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勇敢走下去。
* * *隨妳!
參考資料: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