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詩人歌德的《神秘少女之歌》是中譯本必修五第二單元的第壹首。這壹單元的題目是《番石榴香》,借用了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對話。這是壹個具有拉美特色的比喻,充滿了香味,意在表現這壹單元的文學意蘊和色彩。
《米格農》寫於1783 11個月前,後被收入第壹部自傳體小說《威廉·大學士》《威廉·大學士的學習時代》。作為小說人物唱歌的插曲,《米農》是歌德歌曲中最受歡迎的。
《媚娘曲》的創作背景是主人公高在戰爭中受傷後,愛人媚娘不顧父母反對,只身從南洋趕回祖國。高因傷勢過重而昏迷不醒,但隨後他醒了過來並失去了記憶。曲調表達了媚娘看到心上人變成這樣後難以忍受的痛苦。
話劇《回春之歌》的插曲寫於1935。歌中主人公梅娘的愛人,從南陽歸來,投身抗日戰爭。不幸的是,他因為受傷失去了記憶。專程來中國訪問的媚娘,在病床前唱起了這首悲傷而又感人的歌,喚起他的回憶。聶耳在創作中,根據劇情需要,用簡單的手法渲染劇中人細膩復雜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話劇《復興之歌》演出後,《媚娘之歌》在中國和海外華人中廣泛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