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客家婚禮散文

客家婚禮散文

壹.哭泣的新婚之夜

表姐打電話來說她的婚期已經定了,讓我無論如何都要回去陪她度過“哭洞房花燭夜”。我愉快地同意了。所謂“洞房花燭夜”,是我們客家人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現在是新世紀,新時代,很多傳統文化都被飛速發展的社會風化了。而童年留下了無限美好回憶的家鄉,也因為發展需求的變化,陷入了城非城、村非村的尷尬。許多傳統習俗和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消失了。不過,客家婦女出嫁時的“哭洞房花燭夜”雖然簡單樸素,但仍為此保留下來。

據我媽說,他們那個年代的“哭洞房花燭夜”,是婚禮前非常隆重的壹個環節。這是婚前舉行的特殊儀式。新娘要哭三個晚上,才能穿上婚紗,上轎子嫁到婆家。這裏說的“哭”並不是真的哭著哭著,而是哭著。用現代的話來說,這種“哭”應該是含淚的傾訴。第壹天晚上,村裏的姑娘們和年輕的媳婦們會聚集在新娘家,輪流陪新娘在閨房裏唱歌。二重唱的內容是姐妹倆依依不舍的感情。但是,這不是簡單的對話交流,而是用客家人特有的客家山歌二重唱。歌詞就是妳想唱的。因為妳唱著唱著就用心了,姐妹倆之間的情感依戀溢於言表。壹想到從此分離就流淚是很自然的。第二天晚上,是新娘的姑姑和小姑子陪她唱歌,唱的內容也是隨心所欲。不過主要還是以教育為主,主要是教新娘婚禮當天的繁文縟節和羞辱的禮儀。第三天晚上,是我媽隆重登場,姐妹們都在旁聽。我媽媽的歌的內容是教新娘如何服侍公婆,對小姑子有禮貌。如何傳承客家女性勤儉持家,賢惠賢德的淳樸天性?因為母親怕女兒結婚後受委屈,女兒也怕她適應不了婆家的生活,這個時候,是母女之間最真誠的交流,眼淚不斷的流。因此,這三個晚上被稱為“新婚之夜”。我趕上了好時代,生於70年代末,這壹切都是我媽告訴我的,我還沒有真正經歷過。

我姐姐比我大十多歲。她二十多歲結婚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我才十歲。沒有我媽在《哭泣的新婚之夜》記憶裏說的二重唱。可能我姐那壹輩的姐妹都不太會唱民謠,但是會唱梅艷芳和鄧麗君的歌,那時候很流行。然而,當他們在“新婚之夜”聚在壹起聊天時,我母親也重復了同樣的教導。我姐還是哭了,她依戀我們,對做妻子很迷茫。眼淚容易感染人。姐姐哭了,媽媽也哭了,晚上陪她的姐妹們也哭了。那時候我年少無知,我大聲吼道:“妳怎麽了?結婚了有什麽好哭的?想哭就不要結婚。”姐妹們取笑我說:“小拉(我的小名,客家人對最小的孩子的稱呼),那妳以後結婚就不哭了。”我很自然的回答:“當然不是。妳要哭,我不嫁。”沒想到十幾年前結婚的時候,沒有小時候說話那麽利索,卻忍不住哭了。原因是我媽教我就像她教我姐壹樣,我姐也在教我作為壹個妻子應該註意什麽。還有兩個鐵桿同學從很遠的地方趕回來參加婚禮,不斷埋怨我這麽快就踏入圍城。可能我也有姐姐對父母的依戀和做了妻子後的迷茫,所以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後來和“哭洞房花燭夜”相處的時間多了,我漸漸明白,這不是妳想哭不哭的問題,而是在新娘結婚前復雜心情的感染下,眼淚自然而然的流了出來。應該說當時的眼淚就是那個特殊氛圍衍生出來的產物。

近年來,與姐妹的“哭嫁夜”也隨著社會潮流而改變。現在,人們通常不會在家裏聚會,而是去KTV要個包廂,和姐妹們狂歡壹夜,慶祝新娘結束單身,步入圍城,開始新的生活。沒有老壹輩的參與,沒有媽媽阿姨的反復教導,氣氛不凝重,變得輕松。所以現代客家人的“洞房花燭夜”已經名存實亡,都不哭了。這很好。讓新娘幸福地結婚。

第二,結婚儀式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婚姻被視為人生三大大事之壹,不可大意。雖然現代社會是壹個新的時代和風格,很多舊的規則被簡化了,但是還是有壹些地方的習俗是不能刪除的,壹定要做好。在城市結婚可能會省去很多麻煩,但是在農村,還是挺講究的。在客家人眼裏,壹方養另壹方結婚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絕不是領個紅寶書那麽簡單。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現在,我就用文字來說說客家人的婚禮文化。我來自農村,就簡單介紹壹下我所知道的農村的婚禮文化和禮儀。

婚禮前夕,新郎新娘必須用柚子葉洗澡、洗頭,意思是:幹凈利落地做個大人。然後零點過後,選個好時間,煮三碗湯圓祭神,請村裏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幫忙梳頭。在客家話裏叫:在上面,這不是簡單的梳理。頭發要從額頭到後腦勺梳九遍,不多不少。梳理壹遍,老人會念壹句,壹遍給白發蒼蒼的梅綺,二遍給兒孫,三遍給富貴榮華,四遍給什麽……等等。梳理九遍後,夫妻倆會吃壹碗湯圓,表示從此生活充實。特別是,這種禮儀是壹樣的,新娘和新郎在各自的家裏。

結婚那天,新娘必須裏裏外外煥然壹新,摘下所有舊首飾,戴上新的。頭發梳得再漂亮,也要在頭發上紮壹根九尺長的紅毛線繩,意思是:紅發紅腳,天長地久。穿上婚紗後,肩膀上壹定要戴上花紅(紅布或碎花紅布),表示婚後生活蒸蒸日上。無論穿婚紗還是旗袍,腰上壹定要戴壹根穿紅線的針,意思是:紅線引鳳歸,枝繁葉茂。當新郎來迎接新娘時,新娘必須由哥哥的親戚攙扶著,拿著壹個米篩,篩上有大米、紅豆和花生。然後她出門的時候,打傘人往屋裏撒三把米,往屋外撒三把米,意思是她結婚以後要像照顧娘家壹樣照顧婆家。最重要的壹點是,新娘離開娘家後,只能徑直走向新郎,不能回頭。寓意是婚後生活幸福長久,不會因為吵架回娘家。

當新郎的婚禮隊伍到達新娘家時,新娘送去結婚的姐妹們通常會請新郎唱歌。以前是民謠二重唱,現在是流行歌曲。然後,叫九次新娘的名字來接她。壹路上,新娘要提前計劃好有幾座橋,要帶多少紅包,因為在回婆家的路上,每過壹座橋,都要往窗外的橋下扔壹個紅包,這意味著她只會走壹次。我感覺這和小說裏的故事差不多,妳要路過,要留路費。進丈母娘家,丈母娘和嫂子會躲起來,不直接和新娘見面,意思是婚後不會吵架。這應該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因為我看到很多都是無效的。

在婚宴開始時,新娘和新郎應該向每位來賓敬酒,贈送糖果和蛋糕。結了婚的客人喝了之後,給紅包,沒結婚的就不用了。現在的人怕麻煩,新婚夫婦可以坐壹桌酒茶,敬酒。飽餐壹頓後,已是傍晚,盛大的婚禮開始了。我們客家話叫“玩新娘”,因為這種遊戲純粹是針對新娘的,與新郎無關,但是幫不了新娘。玩了很多花樣,這裏就不介紹了。總之就是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新娘不能發脾氣,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挺過去。玩到淩晨,然後放鞭炮,送到新房。

結婚第壹天,新娘必須早起,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拜天地,拜祖先,客家話叫:拜堂。給新公公新婆婆泡茶,然後是同室的長輩和村裏幫忙的人。然後,我還要卷起袖子,在村民準備的壹大鍋洗碗水裏,拿出九個硬幣和九根針。言下之意是撈銀。在客家話裏,幣叫銀,勤撈與勤奮諧音。做完這壹切,我帶著新郎和婆家安排的七八個人回了父母家,俗稱輝門。特別要註意的是,新婚當天新女婿回屋,嶽父特意寫了請帖,請送婚的人到新郎家,壹本正經地邀請。上面那段是女婿的名字,簽名是嶽父的名字。內容壹般是請吃請喝。如果公公婆婆不喜歡這個女婿,就不會寫請柬,夫妻倆也不用應門。

敲了這麽久,最後簡單介紹壹下客家婚禮。希望官方能理解客家婚禮。作為壹個不折不扣的客家女性,我從小就受到客家文化的影響和感染。也希望這種傳統文化能在日新月異的新社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