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的格律主要包括行、韻、音節、聲調、結構等。
行數:要求十四行,每行不壹定是完整的句子。有時候為了押韻,把壹個意思連貫的句子分成兩行,但是每行的字數不壹定壹樣。
二、結構:壹般分為兩部分。不同詩的前後部分的行數是不壹樣的。彼得拉克風格由兩個絕句(***8行)和兩個三行詩(***6行)組成。
3.押韻:是十四行詩的難點和特色之壹。十四行詩基於不同的詩歌風格:彼得拉克風格4到5首,斯潘塞風格6首,莎翁風格7首,《奧涅金詩歌節》7首。英語詞匯壹般由多音節詞組成。
第四,輕重音的搭配。中國的格律詩是絕句,要求每首詩平仄均勻,使音調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十四行詩不要求每行詩數相同,但要求步調壹致,兩個音節,壹輕壹重,斯潘塞和莎翁要求五步,每行65,438+00個音節。彼得拉克風格要求11音節;法語需要12個音節。
擴展數據:
因為音樂和聲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也相當嚴格,有些地方的苛刻(如押韻要求)甚至超過了中國的古詩詞。
自歐洲進入文藝復興以來,這種詩風被廣泛使用。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成為十四行詩運用的最重要代表。他壹生寫了375首十四行詩,被收集成歌詞,獻給他的愛人勞拉。
在他的十四行詩中,每首詩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由兩首十四行詩組成,第二部分由兩首十四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排列。其押韻格式有阿巴、阿巴、CDE、CDE或阿巴、阿巴、CDC、DCD和阿巴、阿巴、CDC、CDC等格式。每行有十壹個音節,通常是抑揚格。
十四行詩的起源可能源於13世紀西西裏宮廷詩人中吟遊詩人愛情詩的影響。
十四行詩在西方廣為流傳。除了意大利(以彼特拉克為代表)和英國(以莎士比亞為代表)之外,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德國、波蘭和俄國也有人寫十四行詩,但成就不如前者。中國新詩詩人主要模仿他體詩和莎士比亞詩。
壹般認為中國寫十四行詩成就最大的應該是馮至,他的主要作品是十四行詩。曾任同濟大學教授、附中主任的馮至,大概是同濟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學大家了。
百度百科-十四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