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吃荔枝的詩
羅浮山四點是春,橘楊梅是新。
壹天300顆荔枝,我毫不猶豫的長大做壹個嶺南人。(不要猶豫工作:我也壹樣)
翻譯
羅浮山接下來的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每天都很新鮮。
如果我每天能吃300個荔枝,我願意永遠做壹個嶺南人。
擴展數據:
嶺南、廣東在宋代是蠻荒之地,大部分有罪的大臣都被流放到這裏。在這裏移客貶官,往往會引來很多哀嘆,蘇軾卻沒有。在這首七絕詩中,他展現了他壹貫的樂觀、曠達和無憂無慮的精神。
紹聖二年四月十壹日,蘇軾在徽州第壹次吃荔枝,寫了壹首詩《四月十壹初吃荔枝》,對荔枝大加贊賞:“海山上仙絳,紅紗上皮白。不用等公主笑,性格自然美。(翻譯:海的祖先穿著緋紅的羅裙,紅紗背後的肌膚如白玉。不用等公主微笑,(荔枝)的風采和氣度已經像是愛上了國家的女人。)詩中表現了對嶺南風光——荔枝的喜愛。
《吃荔枝》是蘇軾被貶嶺南後所作的“荔枝詩”之壹。
前兩句“羅浮山下四季春,橘楊梅次第新”,是對嶺南環境的概括描述。羅浮山四季如春,氣候溫暖宜人,正好適合楊梅、荔枝等熱帶水果的生長。最後兩句“壹天300顆荔枝,不要猶豫,長大就是嶺南人”最受歡迎。蘇軾在這裏贊美嶺南風光,從而表達了對嶺南的懷念之情。東坡先生對自己的仕途並不滿意,只好咽下苦水,在嶺南過著田園生活,這在壹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避世意識。
百度百科-吃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