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富有詩意的文明古國。從《詩經》中的楚辭到唐詩宋詞中的元曲,壹部中國文學史幾乎就是壹部詩歌史。沒有人能否認詩歌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精髓。
詩詞風起雲湧,古詩詞為國。端午節是春末夏初之交最大的節日。端午節是詩人的節日,也是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節日,在世界上獨壹無二。後來,端午節也被亞洲的壹些鄰國所重視,但真正的源頭仍在這裏。
如果妳在這個時候來到中國,妳會發現壹種奇怪的食物滿大街都是。這種食物呈錐形,有糯米、紅棗等。裏面,外面被壹片深綠色的寬邊植物葉子包裹著。人們稱之為粽子。
端午節的起源與2000多年前中國的壹位偉大詩人屈原有關。每年端午節,中國人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據《史記》、《屈原列傳》、《賈生列傳》記載,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於楚國的壹個貴族家庭。青年時期,為了掌握淵博的知識,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歷法、農業、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在刻苦學習的同時,他還在寫作方面下了苦功。二十多歲時,他根據楚辭《祭神》改寫了九首歌,流傳全國。屈原的知識和才能贏得了楚懷王的贊賞,他被任命為左派(壹個比總理小的官方職位)。屈原“學識淵博,意誌堅強,知道如何控制混亂,善於辭令。”。入朝時,與國王商議國事發號施令;當妳出去的時候,妳將會見客人,處理天氣。王很願意做這件事。“屈原走上政治之路後,極力主張實行變革,任用人才,富國強民,統壹中國。為了實現楚統壹大業,屈原在國內積極協助變法,堅持聯合六國抗秦。然而,在變法之初,它遭到了以子蘭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的仇視和排斥。他們誹謗楚懷王,昏庸的王懷誤信讒言,將屈原貶為“三閭大夫”(管理皇室事務,主持祠堂祭祀)。雖然屈原被貶謫,但他仍然非常關心楚國的命運。當秦國派遣特使張儀到楚國遊說破壞六國聯盟時,屈原冒著生命危險入宮勸說楚懷王不要上當。楚懷王信任秦國,想與秦王結盟,屈原含淚勸阻,但都被子蘭壹夥阻止了。後來懷王被秦國軟禁,死在鹹陽。除了悲痛之外,屈原還希望剛剛即位的青香國王能夠變法強國,為楚國的巨大恥辱報仇雪恨。但在世襲制度下,秦襄王比楚懷王還要昏庸,親秦派依然掌權。他們唆使清襄王把屈原趕出朝廷,放逐韓貝。秦國攻打楚國都城後,楚國瀕臨滅亡。悲憤交加的屈原墜入江湖。寫完傑作《懷沙》後,他投河自盡。屈原死後幾十年,楚國終於因為奸臣而被秦國所滅。但屈原這個忠義多疑的悲劇英雄,將永遠活在楚,不,活在全中國人民的心中。
“國家的不幸詩人是幸運的,他們被賦予了滄桑。”屈原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包括《離騷》、《九歌》、《田文》和《九章》。《離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這是在秦軍入侵北漢時期,屈原帶著流民渡過洞庭湖,沿沅水河南下到湘西,最後漂流到長沙時創作的。當時,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即將被秦國吞並時,異常憤慨。然而,他沒有機會在朝廷決策和富國救國,所以他不得不用詩歌來揭露楚懷王的愚昧,秦國的殘酷和漢奸的罪行。記錄下祖國的災難和人民的苦難,讓後人永遠記住這段血淋淋的歷史教訓。這充分說明,詩歌只有直面現實、直面人民疾苦,緊扣時代脈搏,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偉大的作家和詩人。那些浪漫無病呻吟的作品,永遠也不會深入人心,比如屈原,永遠被人民銘記和珍惜。
《離騷》表現了詩人對實現崇高理想的熱切追求和不懈奮鬥,表達了深厚的愛國情懷,表現了憎惡奸夫、恥於與之交往的高尚品格。總之,全篇色彩豐富,氣勢磅礴,氣勢磅礴。它是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九章》是壹個包含九首詩的總題,反映了屈原兩次流放的經歷、境遇和苦悶的心情,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抒情性。
《田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篇奇文。是關於自然和社會現象和事物的問題。本文提出的170多個問題中,保存了許多古代神話傳說和古代史料,彌足珍貴。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祭祀神靈的音樂歌曲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祭祀儀式而創作的祭祀歌曲。想象力豐富,語言細膩,充滿浪漫。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是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之後的又壹高峰。屈原以其愛國愛民的高尚品格和輝煌的詩篇,對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和文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離騷叫“騷經”(經典的“經”),詩人叫“騷人”,就是證明。
毫無疑問,屈原的“愛國”是他愛他的楚國,他不可能愛他的情敵、死敵——秦國。他不可能像今天有些人那樣“夢回秦”。但我們知道,後來的史實是秦國滅了六國(包括他的祖國楚國)。那麽,壹個問題就冒了出來:屈原和他的愛國詩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麽?屈原的愛國是否“逆歷史潮流而動”?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楚國處於封建社會初期,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比還處於奴隸制社會後期的秦國先進得多。如果中國能被楚國統壹,中國封建社會的進步顯然會快很多。可惜歷史是個錯誤,也許正是因為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敗,不是被先進的楚國,而是被虎狼之地的秦國統壹了中國。結果如何呢?大家都看到了,也收到了:歷史在倒退,世界在混亂,社會在動蕩,人民在貧困,全中國人民都在“秦久之苦”,於是紛紛揭竿而起,秦朝最後短命而死。這自然嚴重拖慢了中國社會進步的步伐。席哲曾指出這樣壹個歷史規律:雖然落後民族用武力征服了先進民族,但落後民族的文化最終會被先進民族的文化所征服。對此不能有例外。而這種“反征服”,我們要指出的是,不幸的是,要為時間和延緩歷史前進的步伐付出沈重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今天紀念屈原和他的愛國詩,難道不是有更高的意義和價值嗎?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不僅是三楚大地,全中國(包括臺灣省)的中國人都要來緬懷屈原,呼喚中國的詩魂。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向汨羅江悼念屈原。漁民撐起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的甚至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之類的食物拿出來,撲通壹聲扔到河裏,說會被魚蝦吃掉,免得咬到醫生的身體。壹個老醫生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這種藥把龍打暈,使它不能傷害屈醫生。不久,壹條令人眩暈的龍漂浮在水面上。據說龍的胡須上有壹塊屈大夫的衣襟,於是人們把龍拉上岸,拔掉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和脖子上,用雄黃酒擦他們的大腦,使那些毒蛇和害蟲不敢傷害這些孩子。人民的愛與恨是多麽的清晰!
中國端午節有幾個獨特的習俗。壹、插艾葉:城裏人壹大早就去周邊農村摘艾葉。這種植物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人們把它們掛在門口,插在頭上。二、喝雄黃酒:雄黃是壹種紅黃色的粉末,也有排毒的作用。大人和酒吃,小孩額頭上都畫著,有的還寫著“王”,讓夏天的“夏毒”不能有害。還有賽龍舟:相傳屈原投江的日子是農歷五月初五。此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在壹些地區,在端午節期間,菖蒲或艾草被插在門上。這些習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希望中華民族的這些優秀文化傳統能夠代代相傳,希望賽龍舟能夠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壹個項目,代表中國走向世界。以端午節屈原的詩魂,希望詩魂不死,中國的詩魂永存。
“曲平詞掛日月,楚王亭臺空山”(李白)。為民請命的詩人永垂不朽,他的豐碑世世代代鐫刻在人民心中,遠在楚王和“亞歷山大”的石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