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我/這邊走。
母親/在/在那邊。
當妳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船票。
我在這裏/這裏。
新娘/在/在那邊。
以後再說。
懷舊/是壹種側面/短暫/莊重。
我/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在裏面。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海峽。
我/我/這邊走。
在大陸/在/在更遠的地方。
《鄉愁》這是壹首關於鄉愁的詩,體現了“鄉愁”,運用得也很巧妙。巧妙之處在於,他緊緊圍繞人生幾個階段中最具特征的壹些行為來表達思鄉之情。比如小時候的鄉愁就是“壹枚小小的郵票”。以“郵票”作為鄉愁的代號,不僅讓人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
詩的最後壹句可以說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鄉愁。把“我”和“大陸”隔開的“淺海峽”,是民族悲劇造成的。拋開政治因素,僅從思鄉的角度來看,詩歌的意境似乎隱約透露出壹種對國家統壹、民族團結的渴望。
詩人在因政治原因造成的民族分裂的處境中是無奈的,但詩人作為炎黃子孫的內心願望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意願。我相信這壹天會到來。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余光中的壹生處於頻繁的逃亡和遷徙之中,他曾多次與親人失散。1971年,二十多年沒回大陸的余光中想家了,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下了《鄉愁》這首詩。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寫的壹首現代詩。詩歌表達了壹種對故鄉的戀戀不舍。這首詩也體現了詩人余光中盼望中華民族早日統壹的美好願望。在2015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賈磊演唱了由詩歌改編的歌曲《鄉愁》。
鄉愁有壹種驚人的形式美。第壹,結構包含著整體、節與節、句與句的變化,是平衡對稱的。但工整有壹些不規範,長句短句互變,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
第二,詞在同壹位置的重復和重疊詞的運用,營造出壹種前赴後繼的旋律,在音樂中唱出三聲嘆息,為全詩營造出壹種低沈壓抑的氛圍。
余光中,男,1928,祖籍福建永春。因為我媽原籍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1952畢業於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9愛荷華大學(LOWA)文學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省東吳大學、臺灣省師範大學、臺灣省大學、臺灣省政治大學。
百度百科-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