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海涅愛情詩《在歌唱的翅膀上……》賞析

海涅愛情詩《在歌唱的翅膀上……》賞析

海涅愛情詩《在歌唱的翅膀上……》賞析

海涅[德國]

在歌唱的翅膀上,

親愛的,我將帶妳飛翔,

袁野走向恒河,

那裏有最美麗的地方。

壹個紅花盛開的花園,

籠罩在寂靜的月光下;

蓮花在那裏等著。

他們親密的女孩。

紫羅蘭咯咯地笑著調情,

仰望星空;

玫瑰放芬芳的童話

在妳耳邊低語。

跳過去偷偷聽。

它是壹只善良而聰明的羚羊;

遠處嘈雜。

聖河的波濤。

我們要躺在那裏,

在那棵棕櫚樹下,

喝愛和沈默,

沈浸在幸福的夢中。

(馮誌譯)

1821年4月,海涅到達柏林。同年8月,他愛人的表妹阿瑪莉嫁給了別人。他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擊。他壹方面深陷失戀的痛苦,另壹方面又難以割舍對阿瑪莉的愛。第二年(1822),詩人在《抒情插曲》中寫詩,後來作為第二部收入《歌集》。這些詩大多以愛情為題材,表達了詩人在愛情生活中的失意與追求,是詩人愛情詩的重要組成部分。騎在歌唱的翅膀上就是其中之壹。

這首情詩很有特色:詩人把讀者帶到東方的印度,描繪了印度恒河畔的美麗風景。這裏紅花盛開,月光覆蓋花園,紫色的紫丁香仰望星空,玫瑰偷偷訴說芬芳的童話,善良聰明的羚羊偷偷跳過去傾聽,遠處,恒河的波濤喧鬧。詩人和他的“愛人”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終於在東方的恒河岸邊找到了這個“最美的地方”。詩人的愛情理想實現了:“我們將躺在那裏,/棕櫚樹下,/飲愛與沈默,/沈入幸福的夢中。”當然,這種愛情理想的實現不是在德國的現實生活中,而是在壹個想象中的異國他鄉。詩人讓思緒飄到了異國他鄉,徜徉在美麗迷人的東方。這絕不是對現實的被動逃避,更不是無意識地去想象壹個五彩繽紛的塔,躲在自己內心制造的幻覺裏。相反,詩人對這個美麗的東方世界的描述是他對德國現實不滿的藝術表達。詩人和他的“愛人”只能在印度恒河上的棕櫚樹下,享受愛情的甘露,享受生活的寧靜,沈醉於幸福的夢想。這難道不是清楚地表明,在當時德國陳腐落後的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現愛情和自由幸福理想的土壤嗎?呼喚美,贊美美,也是對醜的譴責和揭露;表達和描繪理想,其實是對現實的鞭笞和宣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充滿浪漫幻想的情詩,也是壹首具有明顯現實針對性的情詩。雖然表面上不觸及現實的邊緣,但通篇沒有觸及現實生活的文字。

這首愛情詩在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上表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詩人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花朵,把美好的愛情理想描繪成壹個絢麗多彩的美麗花園,其中各種景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充滿迷人的魅力,散發出誘人的氣息,給人留下生動具體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詩人的各種美好情感——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向往、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融入到詩人所描繪的景物中,都依附於園林、月光、星辰、紫羅蘭、玫瑰、羚羊、河水的喧嘩等具體景物,達到了壹種情景因情而生、情景出情、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詩人也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景物以人文魅力和靈性。蓮花像壹個婀娜多姿的少女,“壹個在那裏等著/靠近他們的少女”,“紫羅蘭”像壹個活潑的少女,“微笑調情,/仰望星空”,“玫瑰”有講故事的能力,可以在耳邊低語“芬芳的童話”。這些人性化、人性化的花卉動物,讓人感覺非常親切、生動。

全詩共五節,從思想感情及其發展來看,明顯分為三個層次:第壹節是表達詩人追求理想的第壹層次;第二、三、四節構成第二層次,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篇幅較大,描繪了理想本身的迷人景象;第五節結束全詩,表現理想實現後的幸福和愉悅。整篇文章自始至終都是對應的,輕重適當,布局有序,結構合理,圓滿地表達了壹個關於愛情理想的主題。

海涅在《論浪漫主義》(1820)壹文中提出,德國浪漫主義的文學女神應該是“壹個自由的、盛開的、不做作的、真正的德國姑娘”,而不是壹個蒼白的修女,壹個吹噓自己門第的騎士。這首歌“在歌唱的翅膀上……”堪稱“壹個自由、綻放、不做作、真正的德國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