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中有哪些藝術手法?

古詩詞中有哪些藝術手法?

詩歌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學藝術。它是我們民族思想感情最生動的表達載體之壹,是我們民族文化藝術花園中的壹朵奇葩。《詩經》是最早的詩歌藝術形式獨特的傑作。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到東漢(公元25-220年),逐漸發展為楚辭、樂府、古體、仿古等藝術形式。從唐代(公元618-907)起,興起並發展為格律詩。它以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形式的對稱美和內容的意境美,決定了它在整個文學史上的地位。千百年來,直到今天仍在不斷孕育、變化、發展,可謂經久不衰,光彩奪目。

詩歌需要通過巧妙的藝術手法進行創作,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表現。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其運用的藝術手法壹般有:敘事景物的描寫、比喻對比的修辭方法、對比氣氛的渲染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

賦是直接敘述或線描的技巧。即單純描寫創作現實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詩歌創作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比較是壹種隱喻或類比。它是詩歌創作中廣泛使用的壹種藝術形象思維方法。興,是由客觀景物引發,引起聯想或想象。想象的起點或契機是興。賦、比、興不是對立的、孤立的,而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運用的。

第壹,典型化過程是把握事物本質的捷徑。

賦法以直接敘述和線描為主。為了使線描和直接敘述更具感染力,必須選擇最現實、最有價值、最典型的事物來描繪,才能撐起情感的大廈,創造出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詩歌可以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但不可能把社會上的所見所聞都塞進詩歌裏。拿和給,加或減,隱藏或顯示。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典型化的過程。

在典型化的過程中,詩人往往采用“少即是多”、“以小見大”的方法。劉勰在《文心雕龍·找工作》中說:“用得少,總有多,感情分明。”覆蓋任何風景,從橫向看都會五彩繽紛。無論如何,反復說起來很復雜,超出了筆墨。比如“小荷剛露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他頭上了。”只要抓住詩中“小河”和“蜻蜓”的動態描寫,就凸顯了初春時節的生機。而“以小見大”,就是以局部見整體,以壹點見全豹,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的小風景、生活細節來表達重要的社會內容,象征重要的思想內容,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如聶紺弩《鋤草》詩中“壹尺高未見新苗,三次鋤草。”作者抓住鋤草這件小事的描寫,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破舊立新”這壹重大社會問題。從詩歌創作來看,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如果說少即是多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那麽以小見大就是可視化的重要方式。

第二,誇張的描述是扭曲的,過於接近事實。

“文心雕龍?6? "1乃師》說:“自天地降下,於音容、言語、表情皆被接受,誇張的飾飾,永存。“誇張作為壹種積極的修辭方法,自古就有。

所謂誇張,就是以表達思想為目的,有意識地擴大或縮小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從而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突出事物的特點。如聶紺弩七律《提水》中“壹肩幹坤肩,日月臂懸。”用誇張的手法,營造出深刻的印象,讓讀者產生* * *。但誇張必須建立在壹定的現實基礎上,即要把握當時當地的情況以反映其真實的東西,但又不能太接近事實,否則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這應該說在文學創作中,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所以,誇張和誇張是不壹樣的。誇張的目的是讓人感受到主觀的感受和態度,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加深刻。範文《詩之眼》說:“相似之意,出於詩人之福。”比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對事物數量和動態的誇大。它能更好地展示大自然的壯觀和美麗的景象。

第三,動靜結合手法在賦比較中的運用。

在運用賦法的過程中,如何使詩人描寫的靜物生動活潑,主要是壹種客體與主體的互動感。休論也是壹種化靜為動,以動寫靜的修辭方法。在具體應用中,可以采用擬人和模仿的方法。如宋林蔔《山園肖梅》中“霜鳥欲先窺,蝶如魂。”這首詩巧妙地將鳥兒在霜風中的“偷眼”和“斷魂”蝴蝶擬人化得非常生動。李白“飛鳥高,孤雲獨去閑,相望不厭,唯景山亭。”它是靜物的人格化,這使它變得動態,使不動的東西移動,並使移動者感到有知覺。如宋代林逋《山園肖梅》中的“影橫水淺,黃昏飄幽香。”再比如王績說的“蟬靜於林,音宮山更幽。”詩中用動態的“蟬鳴”和“鳥鳴”來襯托“幽林”和“幽山”,從而營造出壹種“靜”的境界。這種手法就是用引起人特殊感情的聲音來寫靜態。

這種技術也經常結合使用。比如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山空,鳥驚月,聲深澗。”他的詩是通過仔細觀察和選擇各種靜態情況下最典型的聲音和動作來描述的。詩是借景抒情,壹切寫景都是寫情。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就是要達到“無限和諧”的藝術境界。

第四,運用正反對比是突出主題的重要方式。

宋珠熙說:“如果妳比較它,妳應該把它和其他東西比較。”其實比較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比如物與人比較,人與物比較,物與意比較,物與物比較,物與意比較等等。

所謂正反對比,是比喻中常用的手法。是指兩個對立的事物或原因之間的對比,使詩歌中要表達的某壹方面的特征更加明顯和突出。這也是美學中的壹個規律。修辭學上叫對比和反差。在正反對比中,有描寫對比、比喻對比、側面對比和推理對比。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比如白居易的詩《輕胖》最後壹句說,“吃飽了會覺得苦,喝醉了會覺得好。是江南早,衢州人吃人。”將兩個完全相反的場景進行強烈對比,讓讀者達到震撼。

五、幾個耐人尋味的比喻。

所謂比喻必須具備兩個特征:(1)表達的對象和比較的對象必須在整體上和本質上是不同的。(2)表現對象與被比較事物的形式或內容中的各種因素存在壹定的“相似性”。

介紹幾個耐人尋味的比喻:(1)比喻。比喻是各種比喻的綜合運用,從而強化表現對象的形象。(2)屈域。屈域必須聯想到深化隱喻,也就是想象的隱喻。比喻應該是通過比較事物,表達事物之間的某種相似性而形成的。(3)比喻。映射隱喻給“相似”增加了壹層雙關的意味,可以讓隱喻變得與眾不同,變得反常。古人稱之為“反射帶”。(4)神話。啞劇比喻是為了烘托對比,不是簡單地指出相似點,而是進壹步用對比的形象烘托氣氛來說明道理,古人稱之為“謎比”。如明?6?1於謙《西湖夏日回憶》中“玉腕裙擺,鴛鴦飛近采蓮船。”用“鴛鴦”來烘托壹種親密的氣氛和意境。(5)比喻。比喻就是把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直接比較。達到明亮清晰的效果。比如宋?6?在1蘇軾的《湖上飲酒楚清》中,“若欲比西湖西湖,總宜濃妝艷抹。”也就是用擬人化的方法直接把西湖比作石。生動貼切。

六、婉轉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所謂“曲”,是謝朓“圓”在技法上的體現。也就是轉向音樂的技巧。這種手法也被古人稱為“隱”。所謂“隱晦”,不是壹目了然的直接陳述,而是含沙射影的攻擊,是對原意的襯托或暗示。這是詩歌創作中的壹個語言特征,可以創造詩歌的意境。用藝術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往往是言之有物,聲外有音,意在含蓄。即詩人的思想感情與他所描寫的客觀事物相和諧。達到情景交融,或在情景中抒情,或通過情景抒情,或通過情景表達思想。如晴?6?1蔣世銓《杭州》中“壹肩挑劍可毀冬路,但仍須查寒衣稅錢。”用“寒衣”來襯托貧困,用“稅錢”來指代稅收重壓下的社會環境。正如清代李中華的《壹真齋詩說》所說:“詩之妙,未曾以言表露,其情早已跳出。”再如南宋詩人林升的《臨安府》詩:“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使遊人醉,杭州作汴州?“達到痛斥南宋小朝廷貪圖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境地,是壹種微妙而委婉的方式。

成功的方法有三種:(1)借物抒情。借身邊的事來表達本意。比如現代詩人謝覺哉《華鋼觀魚隨想》中的“魚國不止樂,我觀魚也覺得自己不是魚。魚這樣怎麽了?”用魚來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感受。(2)文字不是實物。前人說詩要用詞,不是用詞,而是用意。所謂“用”,就是原意和主體產生的作用。寫角色,會從側面表現出原意和主旨,這也是壹種表達方式。如晴?6?1袁枚《漁臺》“重在懷念故人,而感天子輕。”開門見山,他從側面表達了對嚴子陵的敬意,這份敬意比“天子”還重。③直含樂。在古詩詞中,有這種表現手法,描寫直接景物,直接表達心意,讀來卻優雅含蓄。這種方式叫直意。也就是“心意已彎。”蘇東坡評價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第二次采菊。無意中看到了山,剛開始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對現在的情況很滿意。正如王國維所說,“能描繪風景,有真情實感者,謂之境界。”

七、巧用方法是深化意境的“絕招”。

意境離不開想象。想象力也可以說是“最傑出的藝術技巧”。升華詩歌的主題,善於聯想是必不可少的。詩歌的意境可謂是詩歌的靈魂。古人雲:“詩以意為主,氣為輔,詞短語為兵。”事實就是如此。那麽宣傳法律就是他創作的壹個“絕招”。劉勰在《文心雕沈龍思》中說:“文誌思亦遠,故默而思之,思千年,靜而動,見萬裏。”這裏說的是意境,即開始創作前的選題、選材、布局、練習等壹系列思維活動。這種藝術思維並不局限於耳聞目睹,而是可以直通古今,跨越四維。

在行法的運用上,可以用來賦予興,利用托比興達到化實為虛,化無形為有形的目的,起到虛實結合、情景交融、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這也叫“情緒建構”。辛棄疾的“明晚泛舟,明月留愁”和李清照的“別動許多愁”都是通過化無形為有形,在詩中形成壹幅“畫”。為了加深意境。

八、巧妙運用動詞是練習“詩眼”的主要途徑。

壹首好詩必須做到情景交融,即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以景說理或以景說理,才能產生情與景、意與境高度結合的藝術境界。王國維說:“所以,能描繪景物,有真情實感者,謂之境界。否則就叫無境界。”如何巧妙運用動詞,在創造意境中至關重要。

只要動詞在詩中用得好,用得生動,詩的動態美和傳神美就能在紙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歷代的好詩裏,例子比比皆是。宋立科?6?1徐福《湖春遊》“春雨斷橋人不渡,舟撐起柳蔭。”詩中的“養”字用得很妙。壹個“撐”字,生動地襯托出壹片柳蔭,船動了,柳蔭活了!再比如金?6?1謝靈運《爬塘上樓》中的詩“春來塘,柳變燕雀”用生命、變化、歌唱三個動詞描繪了生機勃勃的春色。景物、物象、色彩、造型壹應俱全,引人入勝。蜀人在《陜西平陸縣詩》中寫道:“寒食花藏郡,重陽菊繞灣。壹離岸槳,幾分不州山。”這首詩中的四個動詞“臧”、“饒”、“離”、“別”的組合被郭評為最令人愉快的句子。

再看看宋?6?1小心“探索放勛?6?1西陵春情中最後壹句是“最迷人,壹片斜陽愛柳。“情”字點出了作者對“春”的向往和深情,烘托了“消魂”的內心意境,深化了全詞的主題。

尤其是壹首詩,只有幾個字。所以壹定要言簡意賅,清晰深刻,所以要精煉句子和詞語。在詩歌創作中也被稱為“詩眼訓練”。巧用動詞往往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很多“詩眼”在動詞上是“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