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寫作教學改革,勞動思維,精神藝術性
寫作課是高校人文學科的壹門重要基礎課,也是師範院校中文系的壹門必修專業課。學生是真的想學好,但往往學不好,老師是真的想教好,這是壹門很難的課程。但如果這門課教不好,不僅學生的發展會受到影響,更嚴重的是畢業後出去教書,耽誤下壹代。寫作課應該怎麽教?近年來,我們對寫作教學進行了改革,建立了自己的寫作教學理論體系和寫作訓練模式,對寫作理論體系進行了初步構想,完成了壹些可操作性強、可用於實踐的案例。分析寫作課程建設的現狀,總結近幾年的實踐經驗,著眼於寫作課程的自我定位,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壹,在實踐的基礎上把寫作課變成勞動課
把握寫作的實踐性特征,就要註重在學生、作者和讀者之間,在學校和社會之間,在寫作理論和能力培養之間,搭建壹座實踐的橋梁。借鑒“行動教育”理論,提出“行動寫作”理念,圍繞“行動”二字,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學生與親人之間的交流,積極開展與寫作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寫作,研究自己的寫作心理,研究中小學寫作教學現狀和青少年寫作心理,形成了壹批調查報告、論文和寫作心得。
“行動研究”的主要思想是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專業研究者與基層教師緊密結合,使教師既是教師又是研究者,專業教育研究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具體的教師。我們在寫作教學中把這壹理念傳遞給師生雙方,努力落實交流、互動、研究這壹關鍵環節,把寫作教學活動落到實處。
寫作教學如何面向2 1世紀和農村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能力,讓他們不僅會寫還會教,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寫作教學如何加強自身改革建設,增強活力,服務於其他課程的學習,為我校其他院系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等課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我們認為“行動”是解決寫作問題的關鍵,寫作就是寫和做。在行動寫作理念的指導下,《中小學作文教學現狀調查》、《苦盡甘來記作文》、《我如何寫好壹篇文章》等課題都取得了普遍的成功。這些作文為教師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寫作不僅是學生作者的行為,也是師生之間的互動研究。
基於交流平臺的寫作教學活動始終堅持“寫文章是因為人需要交流;《壹篇文章只有被人看了才有效的樸素道理》非常強調日記、書信等日常實用文體的寫作,大力提倡“天天寫”“根本不寫不睡”,重點介紹El的《常寫>——J習慣的培養和寫作交流目的的實現。交流是寫作行為的內在動力,是激發寫作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在這方面,我們為學生分析了很多書信、日記、對話文章,比如傅雷的書信、歌德的談話等。
這壹方面的延伸是進壹步分析中小學日記、書信寫作的教學傳統,提出“對話寫作”這壹新的寫作訓練模式。對網絡對話、情境對話、異體對話、心靈對話等不同對話模式的分析和訓練,使日常寫作的探索找到了自己的深度和廣度。
社會和精神寫作實踐在不同方面取得了成果。比如在長慶油田2001的8人小組采訪中,學生與企業合作完成了壹部反映石油工作作風的報告文學作品集,學生的行程遍布長慶油田,20多字。寫作要面向勞動者,寫作本身就是勞動。寫作>;——J習慣的培養就是工作習慣的培養。熱愛寫作就是熱愛勞動。
第二,把寫作課變成以思維為導向的思維課
很長壹段時間,我們以為寫作課是技能課,寫作是中國學生謀生就業的必備能力。雖然我們現在還是這麽認為,但是停留在這個層面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認為寫作課程是人的成長課程,是能力和心智同步發展的過程。它的研究和引導要從技術層面走向思維層面,從主題層面走向精神層面,最終實現人的經歷、思想和情感的精神融合。只有經過這種整合,才能形成穩定的寫作個性。寫作個性形成後,人們的寫作能力、動機、興趣、>-j習慣於扮演統帥的角色。
在寫作課程建設過程中,在思維層面,我們提出了“圖解作文法”的概念,借鑒了西方學者的“思維導圖”理論,並通過中國現代學者對繪畫與作文關系的探索,形成了壹系列的圖解作文。以往的作文教學也註重“圖”在寫作中的作用,習慣於通過分析文本得出文章的結構圖,這源於文章學。但是作文思維過程中人的思維鏡像是什麽呢?圖片和文字在人的大腦中是如何變化的?只有作者自己才能做出微妙的猜測。如何在寫作過程中讓思維“圖文並茂”?這種意識只有通過反復訓練才能恢復和發展,這也是我國現代作文教學中非常缺乏的意識。我們在這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先畫圖再寫文章”,畫完了再寫。有了插圖的幫助,很多寫作內容、思維、想象、聯想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方面積累的大量案例需要進壹步分析。
另壹種探索形成了“隨筆”的結果。也就是對文體的理解,從有無的角度,認為文章有體而無體。形體反映了文章的形態,而形體並不反映其無形的壹面。這種認識是基於混沌數學和混沌化學的理論。也關系到我們對老莊哲學和散文的理解。如果有體能訓練去把握身體,失去心智,就會流入八股;無體訓練抓形取神,直接抓住人的靈感,使文章更接近人的思維和心靈的本來狀態。壹方面,成熟的案例有《點燃靈魂之火》、《如果心中沒有詩》、《愛的瞬間》等。老師總結教學成果,編寫了《心靈的火花——隨筆法》手稿。
從人的成長角度,主要把握兩個特殊階段:“童年寫作”和“青春期寫作”。通過童年寫作復活人的審美心理,通過“青春期寫作”促進學生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探索。童年寫作有兩點,壹是回憶童年人事,二是註重民間故事、童謠回憶的收集,註重童話等兒童文學作品的寫作。
從技巧的指導到思維方法的指導,寫作都是牢固地建立在以學生為寫作主體的學習之上的,這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第三,把寫作教學作為促進成長的精神課程
傳統寫作教材的知識體系是壹個由主題、材料和語言組成的龐大的文章學知識體系。重點是文章怎麽樣。後來轉向文學寫作和應用寫作,加上中學寫作和作文教學的基礎理論,做了四塊。這四塊內容很多,但課時很少。事實上,這些內容只有壹半可以通過告訴他們來完成。如果壹個老師多關註壹種文體,多花壹點時間,就會導致壹些文體,尤其是應用寫作部分被拋棄。不僅是應用寫作,像影視寫作、兒童寫作、科幻寫作、雜文、曲藝等文體都有可能隨時被擠出寫作課,但其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個問題是現行教案下隱藏的壹個很普遍也很大的問題。如果寫作課不采取這些風格,學生知識結構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那麽如何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的做法是創新寫作理論體系,推廣案例教學法和參與式教學法。
我們提出了“精神寫作”的理論,整合了上述不同方面和方向的探索成果。從成長過程來看,寫作分為童年寫作、少年寫作、青年寫作、中年寫作、老年寫作。寫作分為男性寫作和女性寫作來思考,文人寫作和民間寫作來理解,寫作分為書面寫作和口頭寫作來比較。在壹些文體的寫作中,比如報告文學,比較中外寫作傳統的異同。我們認為文體寫作訓練的本質很可能是在人的生存需要與文章之間建立壹種關系——當人們感受到某種文體與自身存在的密切關系時,他們就有可能用這種文體來寫文章。所以從操作層面上,我們把寫作分為以下十個角度,用這十個角度來指揮不同類型的寫作。這十多個角度分別是:哲學寫作、宗教寫作、自然寫作、情感寫作、想象寫作、文化寫作、紀實寫作、民間寫作、科學寫作、日常寫作、官方寫作等等。以紀實寫作為例,其文體可以容納傳記、遊記、訪談、口頭談話、司法筆錄、紀錄片、紀實電視片、日記、報告文學等。以自然寫作為例,可以容納植物觀察日誌、科學實驗報告、描述性短文等方面,讓學生擺脫以主題為先的象征性自然寫作。
我們在同壹個班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教學對象中提出並推廣,效果非常明顯。這壹理論體系的提出、完善、試驗和推廣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1.表現出理論上的開放性。在每壹個方面都表現出兼容並包的力量,展現了文體發展的廣闊前景。讓學生看到風格發展的歷史淵源和生命力。這能讓人感受到風格的內在生命力,從而煥發出人們的創作激情。
2.它打破了文學與非文學的僵化界限,使文學與非文學處於壹種可以把握的微妙轉換之中。它糾正了長期以來應用寫作斷然拒絕文學性的傾向。
3.它是新鮮的、動態的,與現時代的生活息息相關。
4.它並不專門研究文風,而是真正教授文風,在宏觀的哲學層面與生活的血脈相連,在微觀的文體和語言層面與語言和思維氣息相呼應,深入到人類心靈的體驗層面。也就是說,在訓練層面,它具有整合人的能力的力量,使人的能力落實到精力和力量上。
寫作課作為人類生命本體的負載,應該帶領學生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進行壹次心靈之旅。
第四,把寫作課變成富有個性的創新課。
當寫作被定義為“人的寫作”時,寫作就是人寫文章,人寫文章給人看,那麽衡量壹個人和壹群人寫作水平的標準就是動態的,因人而異的。因此,寫作的標準應該是人文標準,對學生寫作水平的評定應該建立動態的人格機制。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了嗎?我們衡量的主要標準是:他的寫作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性格特征嗎?是人文嗎?有地域文化含量嗎?是否體現了良好的真誠性格?它有生活感嗎?
這些方面是評判的首要標準,其次才是語言文學的具體要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層面的標準不重要。我們衡量學生的作文,當然是有標準的,但是這個標準應該和專業作家編輯衡量的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成人文章不壹樣。有什麽區別?不同的是,這個標準側重於創造力的激發和個性的發展。我們的經驗有幾點。
1.寫作教學作為文學教育和審美教學,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壹個重要方面,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師生在教與學中的寫作和鑒賞活動,指向了發展人的個性、激發人的創造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終極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每壹個學生盡可能多的作業都需要老師給予積極的肯定,而不是以壹種非常小氣和苛刻的態度頻繁的做出負面的評價。
2.不要根據文章的綜合要求來評判學生的寫作。要抓住學生習作的主要特點,加以肯定。有的長於哲學,肯定哲學;有的長於好玩,所以壹定會好玩;有些語言是聰明的,生動的,調皮的,肯定了語言的智能。壹首詩或壹篇文章有自己的特點和欣賞性,有存在的權利,有給予的權利,有肯定的權利,保護了壹個學生的激情,再次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給學生壹個熱愛寫作的起點。這個出發點很重要,它是詩歌的種子,我們代替不了學生,但我們播種和呵護的寫作藝術的種子,卻能在學生的人生和事業的征途上開出美麗的花朵。
壹首詩有壹段很精彩,壹定要相信。文章中的壹句話不錯,肯定這句話。總之,壹個詞用得好,壹定要肯定這個詞。都不好,但能寫的內容都不錯。既然妳不會寫詩,妳可以寫壹篇散文來代替。壹首糟糕的詩可以導致壹篇好文章。現在不好,指出思考的方向,讓學生醞釀壹個重寫,可能會很好。
3.不要用成年人、詩人、作家的要求來評價學生。大多數學生很少受到完美的藝術熏陶和積極的寫作藝術教育。他們可以拋開膽怯,拿起筆來寫,都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可謂“勇往直前”!壹定不要提大人的要求。他們不是作家,而是天真寫作的愛好者,他們也在努力尋找有效的表達方式。
由於年齡和經歷的關系,他們的作品主要表現的是童年、故鄉和萌芽中的青春親情,當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果按照成年人的要求來衡量,其“社會性”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在少男少女的習題中,要求過多的“社會意義”或者表達內心的復雜,恐怕是不現實的。相反,重要的是防止他的思維變得過於成人化。
4.鼓勵學生多寫。多中選優,中學生會通過多寫來逐步完成對自我本能的認識,提升自己。不要急著給某些同學壹個屬性,壹個評價,哪怕是私底下,心裏。學生的寫作往往表現得出人意料,好文章本身也往往是偶然完成的。學生把秘密的感受寫在詩裏,對成年人來說不壹定是秘密,但可能是自己最羞愧的。尊重學生,不壹定要公開背誦表揚。但是單獨面試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她)的關心和理解。
5.文章本身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對文章的喜好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沒必要限制死亡。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適應不同的風格,因體而變,因勢利導。
總之,寫作教學和寫作的禁區被打破後,還要防止評價的誤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寫作前提。只要他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壹點進步,這就是發展。學生的寫作熱情非常脆弱。只有在它脆弱的時候,老師們才要用詩意的愛和耐心去呵護它,讓它逐漸穩固和強大,壹步步在自己的心中築起自信的寫作大廈。
至於這個學生,他能否成為職業作家,取決於他的社會性,但我們的關愛會給他壹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壹顆詩意的心。這是壹種不可忽視的健康的寫作教育。
只有宇稱標準個性化,才能實現學生寫作的個性化,寫作課程才能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創新課程。
第五,把寫作課變成壹門全過程的藝術課。
積累、起草、修改、編輯、傳播都是寫作過程中的必經過程,所以都是寫作學習的內容。傳統寫作忽略了對編輯和交流過程的學習,甚至忽略了修改。
寫作課不僅要教人寫半成品,還要講究技術標準。我們把寫作行為看作壹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統,充分重視修改、編輯和出版。在培訓模式上,引入了錄音、網絡、電視等新的寫作和傳播媒介。在推薦、出版、參賽等方面抓住重要時機介紹自己的才華和作品,擴大隴東大學生創作的社會影響。近年來,學生除了在系、班編寫班級刊物外,還在省、市、縣報刊上發表了許多作品,獲得了許多獎項。學生寫作熱情普遍高漲,寫作能力普遍提高,寫作量不斷攀升。寫作本身就是壹門藝術,它的藝術性體現在寫作過程的方方面面。只要在教學中認真實施,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完全打破集中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很不平衡。寫作只是大學第壹年開設的課程。從第二年到第四年,沒有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持續的指導和跟蹤研究。寫作選修課沒有落實,有時沒有。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夠充分。全校開設寫作班的想法只是壹個願望。寫作課在高校的學術地位低下,其教學成果往往得不到公正的認可和評價。寫作老師付出的勞動比其他課程多得多,他們的勞動和付出需要被尊重。但困難不是我們停止教改不進步的理由。即使有許多困難,我們仍然堅持課程改革。經過艱苦的探索,我們在理論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壹些創造性的突破,在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梳理大量材料和優秀案例,形成特色鮮明、理論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流動性強的新型大學寫作教材。
寫作,無論是寫前、寫中、寫後,都是壹種痛苦與快樂相伴的審美活動。人類通過寫作為自己創造精神食糧。寫作在從使用層面到享受層面的過程中,接近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寫作老師帶領學生壹起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寫作過程中痛苦和快樂體驗的積累,可以將學生送上“超能力”的理想境界。只有落實寫作課的勞動性、思維性、靈性和藝術性的特點,開展符合寫作規律的教學,實現學生能力和精神的雙提升,才能實現這壹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