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容易被誤解。通常,他們在人們眼中是這樣的:
沈默、孤僻、害羞、神秘
我不喜歡和別人爭論和競爭,但是特別註重細節。
行動遲緩,思維遲鈍,不容易表達意見。
說話輕聲細語,時刻猜測對方的反應,調整自己的狀態。
在心理學上,內向指的是氣質上的壹種指向性,這種人的言語、思想、情緒往往指向內。
在艾森克的人格問卷中,典型的內向型人格被描述為:安靜、外向、自省、喜歡獨處不與人接觸。
他們比較保守,總是和別人保持壹定的距離,除非是密友。要經常列計劃清單,保證事情按計劃做,不沖動,日常生活規律嚴謹,遵循傳統倫理。
很少有主動進攻的行為,或多或少有悲觀的想法和情緒。我容易焦慮、緊張、易怒、抑郁,導致睡眠不好。
總之,內向的人與個人受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基本屬於中醫“氣虛”體質。
而相應的外向者又是什麽樣的性格和行為?
外向者的性格特征與內向者完全相反。
長期以來,速度、競爭、勇敢等外向者的優點壹直是社會追求的主流價值觀。
在推動社會快速發展、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現實需求下,外向者的行為、語言、情感、判斷,都能讓人們和社會感受到進步的激情、改變世界的勇氣和魅力,從而變得流行起來。
而他們的成績也給了內向的人很大的壓力。曾經,內向的人被貼上了缺陷的標簽,在以外向的人為主的社會環境中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地生活,身心都受到了考驗。
二、內向性格+外向性格=兩種完全不同的能量獲取方式,各有優勢。
在這壹點上,妳可以看到內向者和外向者在外在行為和思維模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先說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的個人社交。
人的社會交往本質上是壹種主動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基於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而進行的壹系列聯系和交流。
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的人總是傾向於從內心獲取能量,更喜歡獨立思考,在沈默中反思自己,因此更適合遠離外界,更有利於他們對壹切的探索和內心的平靜。
相反,外向者通過人際交往、參與或雙向互動獲得新的個體能量。
所以,通俗的說,妳總能看到壹個內向的人安靜的像只雞,她/他壹直在靜態中變化。
而外向的人總是風風火火,來去如風,哪裏有熱鬧,哪裏就壹定有她/他的身影,有時候吵得讓人受不了。
正是這種動態活躍的性格和深度的社會交往,給了外向者源源不斷的輸入能量。
第三,為內向的人平反:尊重自己的天性,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平靜生活的單調和孤獨能激發創造性思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所謂內向和外向,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獲取能量的方式,各有利弊。
但是,相對於外向的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被誤解,被定義為不合群,無緣無故地受很多委屈。有些內向的人會被貼上“內向的人不善於社交”的標簽。
為了擺脫這個標簽,壹些內向的人強迫自己嘗試參加社交活動,想改變自己在人群中的印象。
其實沒必要。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社交。
我們之前說過,壹個人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特點,就會尊重自己原本的本性,讓自己以正確的方式獲得能量和伸展,而不是刻意讓自己難以迎合外界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