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
妳在夜書裏看到的
葉紹翁[宋代]
簌簌葉送寒聲,江面秋風動客。
我知道小孩子挑促織,晚上籬笆上落了壹盞燈。
評論單詞和短語:
沙沙聲:風。
客情:乘客的思鄉之情。
挑選:挑選並移動。
推廣編織:俗稱蛐蛐,有些地區也叫蛐蛐。
籬笆:壹個柵欄。
作品欣賞:
(1)作者表達了壹種思鄉、想家的感情。
詩中有壹兩句說的是樹的葉子在飛,冷的聲音在吹,秋風在颯颯,河船在漂,有效的烘托了詩人身在異鄉,四處漂泊的悲涼心情。三四句描寫小孩子用燃燈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會引起詩人的聯想。他會記得自己的童年是那麽的天真、浪漫、快樂、有趣;他會想起家鄉的溫暖和美好;他會想起親朋好友的音容笑貌,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像回到了童年,油然而生。
(2)詩歌表達了作者在異國他鄉,居無定所的孤獨感受。
寫壹兩句關於風景的話,用落葉、秋風、寒冷來烘托漂泊與孤獨的淒涼感。壹江秋水,天昏地暗,耳根冰涼。詩人整夜睡不著。肯定是他內心壓抑,意思不暢。寫三四句關於小孩晚上抓蟋蟀的話,興致很高,巧妙地對比了悲傷,表現了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孤獨無助。
③詩歌表達了作者懷念童年的思想感情。
縱觀全詩,總的來說,三四句是詩人看到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在夜裏捉蟋蟀,忘記了秋風和寒意,不顧樹木的倒下,秋江的寒冷,津津有味地在午夜捉蟋蟀。那種癡迷,那種謹慎,那種跌宕起伏的敏感,都在壹個個手勢中表現出來。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勾起了詩人對童年的追求和懷念。壹兩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秋天的景色,伴隨著沙沙的聲音和搖曳的樹葉,透露出壹種漂泊的感覺和莫名的惆悵,更體現了詩人對生活在異國他鄉的無憂無慮的童年的懷念和向往。
創作背景:
這是葉少翁在異鄉觸摸風景。秋風的聲音能觸動外面人的鄉愁。夜深了,有孩子點著燈,在籬笆邊尋找、捕捉蟋蟀。季節和氣候的遷移,景色的變化,最容易引起旅行者的思鄉之情。作者身在異鄉,在靜夜中感受秋天,寫下了這首感情委婉的小詩。
關於作者: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姓李,嗣為龍泉(今浙江麗水)葉。生卒年不詳。他以前是朝廷的小官。他的學問來自於長期隱居於錢塘西湖之畔的葉適,與甄交往密切,與葛交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