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信息
何其芳,原名何。何其芳小時候酷愛中國的古詩和小說。何其芳於1929年赴上海,就讀於中國學院預備學校,閱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過詩歌和散文。1936年出版卞、李廣田詩集《漢元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華》並獲《大公報》文學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家鄉四川教書,同時繼續寫詩、散文、隨筆。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陸毅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批評,長期參與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文學研究所所長。何其芳(1912—1977)詩人、文學評論家。重慶萬州人。北大畢業。1938年夏,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制片人黨。後來,他擔任陸毅文學系主任。1944年至1947年,他兩次被派往重慶,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歷任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壹、二、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詩集《我們最偉大的節日》、詩集《預言》、《夜歌晝歌》、散文集《畫夢》。文藝隨筆,關於現實主義,關於紅樓夢,關於寫詩和讀詩,文藝的春天等。1977年7月24日病逝於北京。1957在反對胡風的政治運動中,措辭激烈,與胡風交惡。最後,它沒能挺過文化大革命。由癡情男子何其芳剪輯的這首難得的愛情詩,立足於個人的喜怒哀樂,又超越了個人的喜怒哀樂。何其芳那段因外界阻礙而死於形式的愛情,凈化了他的情感層面,喚出了他對愛情本身的生命體驗。愛情就像壹座高山。何其芳對愛情的追求,已經超越了失戀的溝壑。他知道愛的可見光是他無法企及的,但他依然堅信,只要他攀登,就會縮短與愛的光芒的距離。基於此,他的愛情詩不同於現實的愛情和理想的愛情,而是介於現實和理想的層面之間。要表達這種程度的愛,常規的觀念和語言是不夠的。何其芳在談到自己的詩歌創作時,受到了中國古代詩歌和西方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起初,他喜歡冰心、泰戈爾等人的詩。“他用小詩的形式寫下了自己天真的感情,其實寫了滿滿壹小本。”後來他覺得自己幼稚,就燒了。後來喜歡上了聞壹多、徐誌摩等新月派詩人的作品,喜歡上了戴望舒的詩,再後來喜歡上了範萊赫的著名詩作《水仙詞》、《水仙碎片》。法國象征主義的詩歌,從小受他的晚唐五代精致詞風的影響,產生* * *明。他在自辦刊物《紅沙奇》上的早期作品,就留下了這些探索的印記。但何其芳是壹位講求藝術完美的嚴謹詩人,他不斷探索、追求、融合古今中外的詩歌表現手法,結合自己的個性氣質,形成了獨具藝術魅力的詩歌風格。正如方靜所說,“他的詩從來不屬於任何壹個中外詩派。他就是他自己,他的詩是他自己內心的聲音,他的詩是生長在他生命之樹上的綠葉。屬於“自己”的“聲音”,是他對語言的獨特錘煉而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我喜歡那種磨礪,那種色彩協調,那種錯覺。我喜歡讀壹些唐朝的絕句,比如壹笑壹揮的手。雖然我表達了我的意思,但我很欣賞這種姿態。”“我自己的寫作也有這種傾向。我不是從壹個概念的閃現中尋找它的形狀,結果是壹些顏色,壹些圖案。“為了表現腦海中浮現的色彩和圖案,詩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但是,他樂此不疲。正如何其芳曾說的,“我最大的快樂或辛酸,在於壹座嶄新的寫作大廈的建成或失敗。“我驚訝、玩味、沈迷於用典的色彩、格局、組織,以及文字深刻豐富的含義。何其芳早期的作品已經註意到用詞和用典的結合。迎迎充滿了浪漫主義。用桃花來象征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並不少見。唐代詩人崔護曾留下“桃花有臉”的典故。何其芳給這個老故事賦予了新的含義:為愛而死的女人是美麗的,更美麗的是這個傳說本身。何其芳眼中的愛情是“嬰兒臉上漩渦裏的壹個微笑。”它是傳說中王子的金冠,它是田野裏女孩的藍布襯衫。”(《愛》)逝去的愛人的腳步“像空亭的懸琴,久違的友好的手指,/晚風已過,琴弦仍隨著往日的聲音顫動,/像寂靜的曠野上飄散的白葉,/互遞的嘆息仍在樹梢沙沙作響”。(《腳步聲》)歡喜的顏色“像鴿子的羽毛翅膀?鸚鵡的紅嘴?《歡樂之聲》像笛子?還是從小米的松聲到流水?”(Joy)銀色的夢是“像鴿子的翅膀展開沐浴,/像水影落下的蘇蓮花瓣,/像玻璃般的飛機樹葉發出的秋聲/流淌在磨砂的瓷磚上。”(《月下》)詩人把壹些抽象的東西,變成壹些生動的圖案,有形的色彩。這些圖案和色彩構成了詩人思維運動形式的核心和外在表現。何其芳“天生有壹雙藝術家的眼睛,會把無色當做有色,把無形當做有形,把抽象當做具體。“他描寫孩子的話可以很好地形容自己:孤獨的孩子往往有美好的想象力。”何其芳從小生活在想象中,缺乏溫暖的家庭,養成了在想象中釋放孤獨的思維習慣。在他的詩歌創作中,用想象的翅膀思考,超越了從概念中尋找意象的常規思維過程。浮在他腦海裏的是壹些想象中的形象,而這些形象本身必然會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概念。讓人品味和思考這些熟悉的圖案和色彩背後隱藏的象征意義。我們讀他的愛情詩,總會感受到他塑造的意象所帶來的獨特風味。由於意象之間的巨大飛躍,意象本身的豐富性和兼容性使他的詩歌感覺晦澀難懂。正如李健吾所說:“大多數人視為默默無聞的東西,有時是相反的,卻是少數人的星光。”再看何其芳筆下的相思:“誰的黑眼睛像牧羊女的聲音,/呼喚馴服的羊,我可憐的心/”“春夏過後,我在暗暗地憔悴,/發呆地想,沈默地不哭”。(季侯病)對戀人的留戀,賦予了壹件普通的毛衣:“妳遊泳時雙槳做的荷香留在眼前,/妳快樂的淚水,困倦的嘴脂,/還有月下壹朵向日葵的影子/閉上眼就偷偷映在妳的腦前。”失戀的惆悵是:“孤獨的鐵砧散落在冰冷的池塘裏,/澄清的古浪像被敲打壹樣顫抖。/我粗心的手臂想下垂。/妳能從這塊金色的石頭上撿起什麽?”(休洗紅)有些畫面和色彩在詩人眼裏變成了陌生而曖昧的意象,意象的意義取決於讀者對這些意象的理解。不同的讀者感知到的形象自然是不壹樣的。因為形象本身就有豐富的內涵。既不同於王靜之所揭示的天籟之音,也不同於那些壹味吟唱或低吟的泛感傷作品。何其芳的獨特之處在於“用壹系列的物體、場景、事件來表達某種東西的特定情感”(14)。他不是在現實或書本中尋找與自己戀愛經歷相對應的客觀事物,而是憑借文字本身的錘煉進行想象和思考,在想象和思考中把自己的情緒沈澱在壹些看得見的場景、摸得著的事物、具體可感的事件中,從而賦予這些“物”、“景”、“事”新的象征意義。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愛情詩的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也達到了壹個高峰。我們還可以在陳景科和舒婷的愛情詩中感受到何其芳“自己”聲音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