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印象派繪畫的方法和秩序

印象派繪畫的方法和秩序

印象派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從19到70、80年代達到頂峰,影響力遍及歐洲乃至全世界,但卻成就了法國最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壹大批印象派藝術家,他們創作了大量至今仍為人們所熟悉的經典名作。除了這次在中國展出的名畫,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更是名畫。

印象主義是19世紀下半葉誕生於法國的壹個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裏索、巴茲約和保羅·塞尚。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進壹步將創作從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中解放出來,擺脫了傳統繪畫講故事的程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村落、街道,把自己清新生動的自然感放在首位,仔細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風光。尋求和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用看似隨意的方法準確把握對象,在畫布上記錄千變萬化的光影和色彩效果,留下瞬間而永恒的影像。這種直接從外界光線寫生的方式,捕捉到的各種生動印象,以及由此呈現的各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革命。印象派藝術運動影響了各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瑰寶。

印象派又稱印象主義,是20世紀六九十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壹個繪畫流派。當時以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命名,被壹個記者嘲諷。1874第壹屆印象派畫展在卡普西尼大道的壹間公寓裏舉行,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加。

從藝術上看,印象派畫家反對當時占據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陷入俗套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而是在柯羅、巴比松畫派、庫爾貝等現實主義畫風的推動下,吸收了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繪畫的營養,受到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所有的色彩都是產生的。因為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抓住光的閃光,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在繪畫中,我們註重對外界光線的研究和表現,提倡走到戶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對場景的直接感受進行繪畫,以表現物體在光線照射下顏色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派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把傳統繪畫的黑色變成了明亮的藍色和紫色。印象派繪畫用點代替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條和表面,從而實現了傳統繪畫無法實現的對光的描繪。具體來說,當我們近距離觀察印象派畫作時,會看到許多顏色雜亂的不同小點,但當我們遠距離觀察時,這些小點會像七種顏色的光壹樣聚集在壹起,給人以光的感覺,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象派畫家因為個人興趣不同,分為兩種:強調光和色,強調造型和寫生。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爾·畢沙羅介於兩者之間。

印象派畫家由於對外界光線和色彩的追求,主要以身邊瑣碎的事物和直接的經歷為題材,描寫更多的是現實中的人和自然景物。構圖上更多截取客觀物象的片段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派畫家已經舉辦了八次展覽,前兩次受到當時媒體的嚴厲批評,後來逐漸成為壹個影響很大的藝術流派,並擴展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派繪畫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馬奈的支持和鼓勵。

印象主義繪畫作為壹種藝術思潮,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動了以後藝術技法的革新和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

印象派音樂

印象派音樂最初是由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創作的。印象主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887的音樂中。法國美術學院的評委指責德彪西在羅馬求學時創作的第二交響曲組曲《春天》結構不清晰,要求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當他的弦樂四重奏於1894年在布魯塞爾首演時,評論家們開始用“印象派音樂”來贊美它。以後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概括德彪西和他風格相近的音樂,不再是貶義。

印象派音樂是由晚期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演變而來,也吸收了東方音樂的滋養。其藝術表現手法有:

①小說動機詞匯由短調細胞組成。

②節奏上,我喜歡復雜的節拍和復節奏,節拍的不規則細分減弱了驅動力,呈現出壹種散流的狀態。

③註意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采用相應的調式。拓展調性的概念,往往避免出現明顯趨同的現象。全音階的使用使調式中的每壹個音都占據相同的位置,削弱了音的中心感,出現多調性因素。

④和聲是最重要的表現手段,因為我喜歡用平面和繪畫的方式把不同的色彩和音響並置在壹起。通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弱化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可以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⑤音色豐富、獨特、新穎。在聲樂作品中,經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性力量的低音區。色彩手段在各種樂器中的廣泛運用。

⑥配器和織體的安排新穎。

⑦結構往往松散模糊,但在很多作品中仍能看到三部曲的輪廓。

在德彪西之後,雖然很難把壹個作曲家歸入印象主義,但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和技法的實際影響已經遍及整個音樂界。

印象派文學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是在19的70年代之後進入文學的。但印象主義在文學中如何表現,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在19年末和20世紀初,西歐的壹些作家確實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的、稍縱即逝的感覺和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文學中的印象派更註重這種瞬間的感覺體驗如何轉化為情感狀態。就像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派壹樣,他們也反對對所描述的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邏輯或理性的提煉,所以他們自己也成為了傳達外界刺激和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和象征主義文學有相似之處,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區別,主要是印象派反對用象征手法表達思想,傾向於描寫感情。有些詩人,通常被認為是象征主義的,其實更傾向於印象主義。例如,象征主義的領袖之壹保羅·韋蘭的詩歌《詩歌的藝術》與其說是關於象征主義,不如說是壹個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家把貢古爾兄弟視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而被視為印象主義代表的另壹位法國詩人兼小說家皮埃爾·洛蒂,的確,他的壹些詩歌像印象主義畫家壹樣“捕捉瞬間的感覺和印象”,但並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樣。20世紀法國壹些作家受印象主義影響嚴重,在壹些小說中只剩下對感覺和印象的模糊追求。

在英國19年底王爾德等人的壹些作品中,印象主義傾向明顯。1912 ~ 1918倫敦的壹些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派,和印象主義壹樣,強調感官印象的描寫,但他們自稱追求“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和曖昧是浪漫主義的殘余,於是全力攻擊。然而,理論上的差異在創作實踐中有時難以察覺。比如意象派的艾·洛厄爾、Xi·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美國詩人的很多作品都離不開印象派詩歌。

德國文學的情況也類似,文學史家也無法確認界限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德特勒夫·馮·利林克倫為首,包括理查德·戴默、古斯塔夫·福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最明顯的印象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詩人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許多詩歌如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和阿諾·霍爾茨也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主義傾向。

印象主義也指壹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即感性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科學的分析,而是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它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什麽條件下產生的。所以印象主義批評是壹種“以詩釋詩”的模糊不清的批評,而且往往是以散文詩的形式寫出來的,所以文學批評就成了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範疇,而寫這種批評的人往往是詩人或作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