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涼州詞的中心思想是什麽?

涼州詞的中心思想是什麽?

王堂誌煥《涼州詞》的中心思想是:既描繪了俯瞰黃河的特殊感受,又表現了邊塞地區壯闊蒼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散發著豪爽的精神。邊塞的寒冷,折射出的是戍守邊關的征兵人員回不了老家的心酸。這種悲傷不是壓抑,而是豪邁和寬廣。

原文: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白話解讀:

放眼望去,黃河漸行漸遠,仿佛奔流在蜿蜒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萬仞的高山上,壹座與世隔絕的城市玉門關,巍然孤立。為什麽要用羌笛吹悲柳歌來抱怨春天沒有來?原來玉門關周圍的春風是吹不起來的!

擴展數據

文章鑒賞: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和邊城的遼闊景象,聽著《斷柳》這首歌,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抒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情懷。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西北遼闊壯麗的景色。第壹句就抓住了從下(遊)到上(遊)由近及遠看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的黃河像飄帶壹樣飛上雲端。

寫作真的是思想的飛躍,天氣是開放的。詩人另壹首著名的詩《且海洋泄金河》,觀察角度相反,由上而下觀看;李白的《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與這句話不同,雖然也是寫看上遊,但視線由遠及近。

“海納百川”和“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都在刻意誇大黃河的風格,表現出動態之美。而“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方向與河水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適之態,展現壹種靜態之美。同時展現了邊陲遼闊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第二句“孤城,萬仞山”以邊塞孤城的姿態出現,是這首詩的主要意象之壹,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是它的大背景,“萬仞山”是它的近背景。在遠川群山的映襯下,有利於看出這座城市處於險要的地形和孤寂的境地。

“片”是唐詩中的壹個成語,常與“孤獨”聯系在壹起(如“壹片孤帆”“壹片孤雲”等)。).在這裏它相當於“壹個座位”,但這個詞有壹個額外的含義“薄”。漠北這樣的孤城,當然不是居民區,而是邊緣的堡壘,暗示著讀者詩中有丈夫。“孤城”作為古典詩詞的詞匯,有著特定的含義。

常與離人之悲聯系在壹起,如“魁府古城夕陽斜,每逢北鬥望京華”(杜甫《秋繁華》),“遠識漢使蕭關在外,憂見故城夕陽邊”(王維《送魏評事》)等等。先介紹第二句中的“孤城”意象,為後面兩句進壹步描寫征夫心理做準備。

"羌人為什麽要抱怨柳樹呢?"在如此荒涼的環境中,突然聽到了羌笛的聲音,而我彈奏的曲子恰好是《折柳》,不禁勾起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

因為“劉”和“劉”諧音,古人臨走時往往會送給他們作為紀念品。北朝樂府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趕鞭,反與楊柳枝。在板凳上吹笛子,是擔心害死旅人。”

提到行人走的時候折柳。這種折柳送別的習俗,在唐代尤為盛行。士兵們聽著悲傷的音樂非常難過,詩人不知道如何安慰邊疆的士兵。他只能說,為什麽羌笛總是放悲傷的歌曲《斷柳》?春風不能在玉門關吹。

既然沒有春風,哪裏會有柳以折這句話包含著怨恨,但也包含著無奈的語氣。鄉愁雖難耐,但戍邊責任更重。

壹句“何必怨”看似釋然,卻也曲折地表達了那種怨,讓全詩的意義更加深刻。這裏的春風也暗含著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無法到達這裏,所以玉門關外的士兵處於如此孤獨而惡劣的境地。詩人委婉地表達了皇帝不關心守衛玉門關的邊兵生死,不能同情邊兵的抱怨。

這是壹首七言絕句,風格淒涼悲壯。雖然滿腹牢騷,但並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人的曠達。詩歌和散文中對比的運用使詩歌的表達更加緊張。語言委婉精準,思想感情的表達恰到好處。

寫作背景:

據王之渙墓誌銘記載,王之渙於唐玄宗十四年(726年)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二首》視為15時期,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