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劉半農筆下的人物生活

劉半農筆下的人物生活

生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江蘇江陰壹個貧苦的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才氣橫溢,6歲就能寫對聯、吟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常州府中學堂。

清三年(1911),受聘於母校翰墨林小學任教,與吳等人合編《江陰雜誌》。辛亥革命時,他到清江參加革命軍,擔任謝文。

民國元年(1912)二月,因不滿軍隊內部混亂,回到家鄉。同年3月,劉半農和哥哥劉天華到上海謀生,在明凱劇社當編輯。

民國二年春(1913),在中華書局做編譯。他勤於寫作,在時事新聞和小說界發表了40多部由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介紹了安徒生、大仲馬、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民國六年(1917)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之我見》等文章,對文學革命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出了深刻見解。同年夏,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受聘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民國七年(1918)參與編輯《新青年》。同年3月,《給王京選的回信》壹書在《新青年》上發表,尖銳地駁斥了反對文學革命、維護封建舊文學的觀點。

民國9年(1920)春,劉半農赴歐洲深造,先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從事語音實驗室工作。

民國十年(1921),轉到法國巴黎大學,聽課,主攻實驗語音學。

民國十四年(1925)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成為第壹位獲得以外國名義授予的最高學術頭銜的中國本土人。8月,劉半農在回國的船上寫了壹首詩《教我如何不去想她》。同年秋,劉半農被任命為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並兼任北京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系導師。他建立了語言和音樂法律實驗室,成為中國實驗語音學的創始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四月,錢等12人聯名在報紙上為公開安葬李大釗烈士發出募捐書,並題寫墓碑墓誌銘。

民國23年(1934)6月,為了完成四聲、方言詞典、漢語方言圖的編纂,他冒著酷暑,深入綏遠、內蒙古等地調查方言土語。不幸感染回歸熱,於14年7月在北平病逝,享年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