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杜牧《清明》這首詩的詩意是什麽?

唐杜牧《清明》這首詩的詩意是什麽?

這壹天是清明節。詩人小杜在旅途中碰巧淋了雨。清明,雖然是壹個綠花爛漫、春光明媚的季節,但也是壹個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時期,經常會趕上“嘈雜的天氣”

早在梁朝就有記載,清明節前兩天的寒食節,常有“大風連雨”。如果清明那天下雨,還有壹個特別的名字叫“澆火雨”。詩人杜牧遇到的就是這樣壹個日子。

詩人用“此起彼伏”這個詞來形容那天的“瓢潑大雨”,真是太棒了。我怎麽能看到它?“此起彼伏”,如果用雪來形容,應該是大雪。所謂“壹場接著壹場,大雪紛紛落下”。但是到了下雨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讓人感覺“此起彼伏”的不是大雨,而是毛毛雨。這場毛毛雨正是春雨的特點。

毛毛雨很多,是那種“像天上的脆雨”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滂沱大雨,也絕不等同於斷斷續續的秋雨。這首《雨後》正是抓住了清明節“潑火澆雨”的精神,傳達了“作冷欺客,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淒美境界。

這“此起彼伏”自然是對春雨意境的描寫;但不僅僅如此。它還有壹個特殊的功能,那就是它實際上描述了雨中旅行者的心情。

看下面這句話:“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離家旅行的人。“行人”不是指“遊客”,不是指春遊的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魂”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這樣的。在詩歌中,“靈魂”主要指精神和情感上的東西。

“斷魂”是指試圖描述內心深處隱藏的感情,這種感情非常強烈,卻沒有明確地表達在外面,比如對相思的愛,失望,暗愁,深仇。詩人有這樣的情緒時,往往喜歡用“靈魂破碎”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擴展數據:

清明節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翻譯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路上的旅客個個落魄。

請問當地人去哪裏買酒借酒消愁?牧童只是笑著指著杏花山村。

創作背景

這首詩最早記載於南宋初年的錦繡花谷,後出現於唐宋《千士詩選》、明代謝枋得的《千士詩》、清代康熙的《唐代禦選詩》中。《江南通誌》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赴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明(唐代杜牧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