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什麽?

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是什麽?

俄羅斯長期被韃靼人和其他外族入侵,地理上與西歐發達國家隔絕,經濟文化處於落後孤立狀態。這種情況直到18世紀才有所改變。

18世紀初,彼得壹世(1682~1725)進行改革,按照歐洲發達國家的方式建軍,統壹了國家的版圖。他從瑞典人手中奪回了波羅的海出海口,為進壹步向西歐學習文明開辟了道路。彼得壹世改革對俄羅斯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但他的改革是通過扶植新興的貴族地主和商人,加強封建農奴制來進行的。彼得死後的30年間,宮廷政變不斷,貴族地主在政變中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彼得壹世提倡科學,簡化俄文字母,出版報紙,建立公共劇院,鼓勵翻譯和介紹西歐作品。他在宮廷中強行推行法國禮儀,模仿法國時尚,提倡用法語交談。他的壹切文化努力都極大地促進了俄羅斯文化教育的發展,但他壹方面盲目崇洋媚外,忽視民族文化,產生了壹定的負面影響。

彼得壹世時期,俄羅斯文學仍處於從古代文學向新的內容和形式過渡的階段。20世紀30-50年代,專制制度日益鞏固,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深入俄國。由此形成了俄羅斯古典主義流派,出現了坎捷米爾(1708~1744)、羅蒙諾索夫、蘇馬羅夫(1718~1777)等第壹批俄羅斯作家。

俄羅斯古典主義反映了先進貴族的世界觀和對文化生活的要求。除了遵守古典主義的原則和形式規則,它也有自己的特點。俄羅斯古典作家為了創作民族文學,大多借鑒民族歷史和生活,特別註重文學語言和詩歌風格的改革,強調愛國思想和科學文化的啟蒙。此外,這壹時期社會矛盾加深,法國啟蒙運動開始向俄羅斯傳播。俄羅斯古典作家更加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經常使用諷刺體裁來表達他們的社會觀點。

18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俄國作家是米哈伊爾·瓦西裏耶維奇·羅蒙諾索夫(1711 ~ 1765)。他是俄羅斯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出生於農民家庭,畢業於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後來在科學院附屬大學學習,被派往國外學習自然科學。1741回國後,在科學院工作,創辦莫斯科大學(1755)。在進行科學活動的同時,他還從事語言研究和文學創作,撰寫贊美詩、史詩、悲劇、諷刺詩和雜文,翻譯希臘文學作品。

羅蒙諾索夫為凈化俄語語言,使文學語言接近日語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修辭學(1744)、俄語語法(1757)、論俄語宗教書籍的益處(1757)。他認為俄語是壹種豐富、靈活、生動、有力的語言,這種語言也具有其他歐洲語言的優點。自彼得壹世改革以來,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俄語中夾雜了許多外來語,舊教會斯拉夫語也沒有清理幹凈。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了改革建議。他根據古典主義原則,將文學體裁分為高、中、低三種,規定了每種體裁所允許的詞匯,主張避免使用舊教會斯拉夫語詞匯和不必要的外來詞。這為克服當時俄語的混雜現象,創造統壹規範的語言奠定了基礎。

羅蒙諾索夫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主要是詩歌。他的詩贊美了英雄的功績,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他認為詩歌的主要任務不是歌頌酒和愛情,而是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壹觀點清楚地反映在他的頌歌中。《伊麗莎白女王登基日頌》(1747)其實是對祖國和彼得壹世的贊頌,詩人以彼得壹世為榜樣,希望伊麗莎白女王繼承父業,開發資源,發展科學,培養人才,使俄羅斯走上富強之路。他呼籲年輕壹代,相信“俄羅斯的土地能夠產生自己的柏拉圖和牛頓,具有非凡的智慧”。他還寫了壹些頌歌體裁的宏偉的科學詩,解釋自然現象(早上想著天的偉大,晚上想著天的偉大等等。).他在當代詩人捷列加科夫斯基(1703~1769)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俄羅斯強調詩體的理論(在《俄羅斯詩歌法全書》上,1738),並在創作中進行了成功的實驗。他的詩鏗鏘、莊重、雄辯,富有節奏感。

18的60年代,俄羅斯社會矛盾激化。在沙皇的保護下,地主享有支配農奴的絕對權利。就像當時的民謠《仆人的哭聲》裏說的,“領主殺壹個奴隸就像殺壹匹馬,農奴不準起訴。”農民運動持續興起,70年代爆發了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次大規模的起義,沈重打擊了地主貴族的統治,是俄國農奴制危機的最初表現。

在此期間,在農民運動的影響下,發展了反對農奴制的進步思想,並與封建統治階級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假裝接受啟蒙,標榜“開明君主”制度,提倡文學創作,出版雜誌,親自寫作,目的是讓文學為她的反動統治服務。然而,進步作家諾維科夫、馮偉新、拉吉舍夫等。在他們的作品中徹底揭穿了這種“穿裙子的回答”,反映了農民的壹些心聲。普加喬夫起義前夕,諾維科夫(1744~1818)創辦了無人機(1769~1770)和畫家(1772 ~ 65438)。“無人機”這個名字是為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取的。諾維科夫公開反對葉卡捷琳娜二世用無人機諷刺的想法。他認為諷刺不應該是“微笑的”諷刺,而應該是“咬人的”;不應該抽象籠統,應該具體,要無情地揭露準社會的具體醜惡現象。他關於諷刺的觀點在當時有很好的影響。馮偉新的喜劇《紈絝子弟》和拉吉舍夫的散文《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發揚了這種重視社會根本問題的諷刺傳統。詩人傑爾查文(1743~1816)在他的《費利西亞》(1783)中也將調侃的手法運用到了導詩的風格中,將對葉卡捷琳娜二世“美德”的贊美與對放蕩無恥的朝臣們的諷刺融為壹體。

Genese Ivanovich馮偉新(1745~1792)是18世紀下半葉俄羅斯諷刺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就讀於莫斯科大學,後來在外交部做翻譯,做過權貴的秘書,遊歷過西歐許多國家。在他早期的詩歌中,他尖銳地指責沙皇的暴政。他寫過各種體裁的諷刺作品;其中,喜劇最為成功

準將(1766)嘲笑老壹代貴族的無知和外國教育對年輕壹代的毒害。馮偉新最著名的喜劇是《紈絝子弟》(1782)。女房東普羅斯塔科娃(Prostakova)虐待索菲婭(Sophia),她是壹名孤兒,以多種方式被寄養在家中。後來,因為索菲亞可以從她的叔叔斯塔羅東那裏繼承壹份財產,普羅斯塔科娃強迫她做自己的兒媳婦。但索菲亞最終在開明貴族普拉夫金和斯塔羅東的庇護下,嫁給了貴族軍官米蘭。普羅斯塔科娃因虐待農民和孤兒被繩之以法,她的財產也被委托給了官方。

作者真實地刻畫了普羅斯塔科娃這個農奴主的形象。她暴力、奸詐、愚蠢、惡毒。她剝削農奴,來自農奴制的保姆在她家幹了40年,報酬是“壹年5個盧布,每天加5個耳光。”她虐待身邊的每壹個人,包括她的丈夫,但卻溺愛她的兒子米特羅芬,希望他能和已經成為富翁的索菲婭結婚。在母親的教育下,米特羅方是壹個只會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他16歲,學了三年,但不會加減乘除。他利用母親的溺愛逃學,捉弄仆人。他善於見風使舵,像普羅斯塔科娃(“Mitrofang”,希臘語“像母親”的意思)壹樣兇狠狡猾。劇中的正面人物,比如斯塔羅東,普拉夫金,都是不成功的。喜劇的結構簡潔緊湊,按照古典主義的三大法則來寫。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吉舍夫(1749~1802)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青年時期曾留學德國。受法國啟蒙學者盧梭和馬布裏的影響,成為壹個具有民主思想的唯物主義者。回國後,普加喬夫起義和政府的血腥鎮壓使他認識到沙皇統治的反動性,並以批判的眼光重新評價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意見。俄羅斯多次對外戰爭,連年饑荒,美法革命相繼爆發,也促使他考慮俄羅斯的現實和未來。他寫過哲學著作、政治論文和文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1790)。這本書出版後,他立即被捕,被判死刑,後來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苦役,直到晚年才被召回。1801年參加政府法編委工作。第二年,他自殺,以抗議沙皇的新迫害。

《遊記》出版後不久,就傳到了宮裏。在盛怒之下,葉卡捷琳娜二世批評了書中的內容:拉吉舍夫“把希望寄托在農民起義上”,“比普加喬夫還糟糕”。

這部作品在俄國已被禁止,但仍以手稿的形式在各地流傳,對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產生了很大影響。

普加喬夫起義後,俄羅斯也出現了感傷主義文學。俄國的感傷主義是貴族地主階級精神危機的表現。雖然促進了俄國散文的繁榮,有助於豐富文學語言和心理描寫的技巧,該派作品美化貴族地主,企圖掩蓋地主與農奴的對立關系,但也有其消極的壹面。

卡拉姆辛(1766~1826)算是這個學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說《可憐的麗莎》(1792)講述了壹個農村女孩麗莎被貴族老爺埃拉斯特拋棄甚至自殺的故事。作者同情麗莎的不幸,生動流暢地寫出了她的心理活動。但他站在貴族的立場上,用“命運”為埃拉斯特辯護,竭力抹殺造成麗莎悲劇的社會原因。

18世紀俄羅斯文學的成就雖然和那個時期的西歐國家不可同日而語,但對俄羅斯本身來說,還是壹個很大的進步。它從思想上和藝術上為19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大躍進做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