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的藝術風格
仰望唐詩猶如壹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詩人從中可以找到無窮的寶藏,獲得豐富的啟迪。但這個高峰也給宋人造成了沈重的心理壓力,他們不得不另辟蹊徑,走出唐詩的陰影。宋人對唐詩最初的態度是學習和模仿。從宋初到北宋中期,人們先後選擇了白居易、賈島、李商隱、韓愈、李白、杜甫作為典範,反映了唐詩的崇拜心理。宋人確立了開創新詩風的信心後,試圖擺脫唐詩的藩籬。但是,過了巔峰,就很難持續了。宋詩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以題材為例,唐詩的社會生活幾乎窮盡,宋人很難找到未開發的新領域。他們能做的,就是繼續深挖唐人開采的礦井。宋詩歌主題的成功發展是向日常生活的傾斜。瑣碎的細節成了宋人寫詩的素材。比如蘇軾曾經唱過水車、馬等農具,黃庭堅唱過茶的詩。有些生活內容也有唐代寫的,但宋詩的選擇角度傾向於世俗。比如宋人的送別詩,多是描寫個人友情和自己的感情,宋人的山水詩,多是贊美繁華的金山西湖。因此,宋詩中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他們不再是天下英雄,也不再是貴族士人。這壹特點使宋詩具有平易近人的優勢,但又缺少了唐詩浪漫精神衍生出的異域情懷和異彩。宋詩的任何創新都是以唐詩為基礎的。宋人的慘淡經營,目的是在唐詩審美境界之外開辟壹個新境界。與唐詩相比,宋代許多詩人的風格特征都是新的。如梅的平淡,王安石的細膩,蘇軾的流暢,黃庭堅的瘦硬,的質樸,楊萬裏的活潑,都可以看作是唐詩風格陌生化的結果。但宋代詩壇有壹種整體性的風格追求,即平淡為美。蘇軾和黃庭堅壹直被認為是宋代特色的典型代表。蘇軾更重視陶淵明的詩,黃庭堅更重視杜氏後期的詩。蘇軾與黃的詩學理想看似不同,實則殊途同歸。蘇軾崇陶,重在陶詩的質與實,而只是實”(見蘇宣《何姿陶淵明詩文集·後城集》卷二);黃庭堅推崇杜甫,集中表現在杜甫後期的詩“平淡而山高水深”(《黃先生文集》卷十九《復王官之二》)。可見他們追求的是“平淡”,這是超越雕琢輝煌的成熟風格,是完美的審美境界。唐詩的審美風格以豐富美為特征,而宋詩的審美追求則是平淡,這顯然是唐詩的壹次深刻變革。這也是宋代詩人創新求變的最終目的。唐詩和宋詞是“五四”詩歌史上的兩種範式。宋以後的詩歌,雖然還在發展,但總體上未能超越唐宋詩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