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能力。他剛剛學完幾年的中學數學。這時有人建議他學習更高級的數學知識,但他的父親,大學的數學教授,不同意。
他建議楊振寧花幾年時間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後來,楊振寧在許多場合談到中國古典文學對他的影響,認為這種影響對他的科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詩詞節奏感很強,特別適合孩子初級階段學習。那麽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古詩詞,讓孩子愛上讀詩呢?
很多人反對在孩子小的時候教他們讀古詩。認為孩子聽不懂,只會鸚鵡學舌壹些音節是沒有用的。
首先,藝術需要感知。孩子學古詩詞不註重理解。古詩詞押韻均勻,節奏感強。好的感知自然會逐漸形成“理解”。
即使是成年人,在接觸新知識時也是壹知半解,經過多次實踐才逐漸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在年齡和知識上達到壹定階段,自然會明白。
童年是記憶的黃金時代。這個時候,妳所讀、所背的東西,才會真正地銘刻在妳的腦海裏,內化為妳自己的智慧財富。家長要重視孩子的童年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壹些平庸的作品上。
很多家長在教孩子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喜歡把每壹句話都“翻譯”成“白話”,講給孩子聽。這樣壹來,孩子往往會對聽力失去興趣,甚至再也不想學詩歌了,因為他們覺得枯燥無味。
學習古詩詞切忌“過度解釋”。詩歌的意境美和文字美,重在體驗。它們原本不需要解釋。壹個解釋是想象力的束縛,是語言美的破壞。
在孩子兩三歲之前,讀詩不需要解釋,只要把讀詩當成唱歌,實現節奏感就行了。等孩子四五歲,理解力增強了,再加上“解釋”。說明盡量簡單,簡單說壹下這首詩的意思,同時說明壹些影響理解的詞語。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曾說:“在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中,老師讓學生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中,自然而然地領悟到了經文中某種說不出的魅力。
然後壹遍又壹遍的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壹些基本概念像釘子壹樣楔進了學校孩子近乎空白的頭腦,實際上已經潛移默化的融入了讀書人的心裏。
最後老師稍微解釋壹下,他不厭其煩地講,自然會‘懂’了。就算妳暫時不理解,因為妳已經記在心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壹些閱歷,妳也就不理解了。"
“壹本書讀百遍,其意不言而喻”,看似簡單刻板,實則有道理。
很多家長寧願送孩子去培訓班,也不願帶孩子自學。壹方面是抽不出時間,另壹方面是孩子不堅持,經常發燒三分鐘。
其實相比培訓班,家長帶孩子壹起去更有效。因為很多培訓班都是為了學習而教,所以幼兒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很多對古詩詞有長期興趣的孩子,大多是在父母的熏陶下長大的。這些家長從不把古詩詞作為單方面的任務強加給孩子,而是作為壹種愛好來欣賞。
試著和孩子壹起背誦,尤其是在他小時候。每當讓她背詩,父母都會先背。父母和孩子壹起學習是壹件很美好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給雙方強烈的成就感。
孩子可以從唐詩中學習古詩詞,然後背宋詞,熟練後再背壹些元曲。打好基礎,等他上了初中,就會覺得背長詩很容易。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很難教孩子讀詩,因為他們沒有讀詩的愛好或能力。其實壹點關系都沒有。家長只要經常和孩子壹起閱讀背誦,基本就能解決問題。
在保護孩子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上,也要註意,引導孩子學習古典詩詞的動機壹定要簡單,至少要讓孩子覺得簡單。
很多家長在孩子背了壹些詩之後,總會讓孩子為客人背詩。還有的家長不斷關心孩子能背多少首歌,好像是為了壹個數字而背;有些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多背詩對寫作有好處...
育兒類暢銷書作家尹建莉說:“詩歌就像壹塊美麗的蛋糕。我們只是把它放在嘴裏品嘗它的甜味,而不是向別人炫耀我有壹天吃了蛋糕,也不是為了有壹天餓了儲存更多的熱量。”
除了享受沒有別的功利心——朗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詞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詞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想象之美,而不是為了“朗誦詩詞”。除了詩歌沒有別的目的——這是正當的目的。
所以不要讓孩子給別人背詩,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別人他背了多少首詩,讓孩子對詩歌有壹個樸素的心情,有壹個真正的好感。
只有愛才能被接受。如果壹個人在讀詩的時候從來沒有被詩中的情感所感動,從來沒有被語言的美所吸引,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智慧,那麽即使他能背誦壹萬首詩,他也還是壹個不會讀詩的人。
曾經看到壹家私立教育機構制作的光盤,據說可以讓孩子快速記住幾百首古詩。它將古詩詞配以快速變化的動畫和動感的音樂,用樂壇流行的快節奏“說唱法”朗讀出來。
不管是什麽內容,都要壹個味道念出來。在這種“教學”中,孩子去哪裏欣賞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思想美、文字美?
它只能給孩子帶來背誦的數字,卻不能帶來閱讀的享受。而且暫時記住的東西很難在記憶中紮根,長期來看是浪費時間。
孩子的記憶力很好,讓他們盡早接觸詩歌,享受詩歌的韻律和美感,對他們的成長非常有益。
把讀詩作為壹項家庭活動,家長壹起參與,每天抽出半小時,放下手機,讓孩子不僅能輕松堅持,還能在學習中體驗樂趣和父母的愛。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