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又名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是瑞典詩人和心理學家。
1931年4月15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1949,第壹首詩發表在《當月桂生長》雜誌上。1954年出版《17詩集》。1962年出版詩集《半成品的天空》。1978年出版詩集《真正的障礙》。1989年出版了《逝者與生者詩集》。2011 65438+10月6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3月26日,因中風去世。
中文名: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Mbth: TomasTranstr_mer
國籍:瑞典
出生日期:1931 04月15。
死亡日期:2065 438+2005年3月26日。
職業:詩人,心理學家
研究生院:斯德哥爾摩大學
主要成就:2065438年諾貝爾文學獎+01。
代表作品:17詩歌
人物體驗
1931年4月15日出生於斯德哥爾摩。三歲時,父母離異,跟著母親在斯德哥爾摩長大。斯德哥爾摩群島倫馬爾島上的環境是他詩歌的重要出發點。他開始對地理和科學感興趣,尤其是昆蟲學。十幾歲的時候,我對藝術表現出興趣,開始彈鋼琴,很快接觸到詩歌。
1949年在學生雜誌《當月桂樹長起來》上發表了他和詩人謝爾·埃斯馬克的第壹首詩;高中畢業後,我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現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了文學、宗教和心理學的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遊歷冰島、南斯拉夫、希臘、意大利、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和埃及。後來世界旅行的主要形式是讀書旅遊,主要任務是和他的翻譯聯系。20世紀50年代末,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的心理測量研究所工作,後來在林克平外的壹所青年管教所擔任心理顧問。
1954年出版詩集《17詩》,在瑞典文學界引起轟動。1958,娶了莫妮卡;同年,《在路上的秘密》出版。20世紀60年代,他的詩歌在國際上的聲譽不斷提高。
1962年出版詩集《半成品的天空》。1965—1990,在壹家勞動力市場研究所做心理咨詢師。1966,獲伯曼詩歌獎。1970年出版詩集《看見黑暗》,1978年出版詩集《真正的障礙》。1981年獲德國詩歌獎。1983年出版詩集《野人廣場》。1989年出版了《逝者與生者詩集》。
1990年中風,右側癱瘓,幾乎完全喪失說話能力;同年獲得美國國際文學獎。之後,他出版了壹些詩歌和壹本回憶錄,並越來越多地接受短詩的形式。1991年,獲得瑞典學院北歐大獎。1992年再次獲得德國詩歌獎。1993年出版自傳《記憶見我》。1996年出版詩集《貢多拉的悲哀》。
1965到2000年,我住在瑞典維斯特洛。2000年,他移居斯德哥爾摩,在那裏他堅持詩歌創作。2001出版詩集《監獄》、詩集《巨大的謎語》和書信集《書信》1964-1990。2007年獲得加拿大終身成就獎。2011 65438+10月6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中風去世。
主要工作
(:)
創造性特征
主要思想
自然的概念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以平凡的意象展現出神秘和活力,描繪了壹幅宇宙和世界從幻想到美好的圖景。他詩中的世界圖景,有烙著北歐奇美的自然圖景,有工業文明入侵下的工業圖景,有現代主義社會浪潮下展現的社會圖景。在每壹幅畫面的描寫中,都體現了詩人面對現代社會對救贖的深刻思考和反抗。通過詩歌,詩人試圖成為壹個不抱幻想的社會中的“不抱幻想者”。
在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中,自然總是存在於生活中,就像其他任何有形無形的存在壹樣,它與人、與工業對象、與日常思維、與人存在的世界壹起存在,並與其中包含的壹切相呼應。詩中的自然,既不是人們用“創造者”的眼光凝視的自然,也不是與人的存在對立、脫離人的社會歷史處境而存在的自然。在他的詩中,生活世界從來都是與自然息息相關的,不需要附上理性的聯系。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壹個自發的、自然的顯現過程。自然本身就需要壹個世界來相見。自然是以存在的實體為基礎的,* * *在於人所生活的世界和人的神秘想象。
在現代主義的社會語境中,工具理性的傲慢在空間上推自然,但也不可能以技術為代價拯救自然。在可以做到的行為中,最多是無法平衡技術與自然的關系。相比之下,在思維和態度上做出改變似乎更重要。重拾對自然的敬畏,以平等的視角看待自然對人的存在的包容,擦亮自然的神秘之光。這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思考:自然自由地生活在人們的生活中,與生活中出現的壹切都在壹起,哪怕是工業的產物。從平等的角度看,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而是呼應。* * *共同構成了生命的偉大奧秘,而這裏的奧秘不是非理性層面的不可解,也不是非人類主體性不能觸及的禁區,更多的是蘊含著豐富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是壹種宇宙意識。詩人用詩意的語言展現了大自然的浩瀚、神秘和寂靜,大自然潛藏的強大生命力不斷刷新著人們的感官,激發著人們的精神神性。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不脫離現實的情況下,借助於美學和詩意的光芒,到達了自然與靈魂之間的道路,彌合了萬物之間的鴻溝。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homas Trondstrom)用詩歌呼喚神性的回歸,在同樣的歷史語境下,出於對現實的關註,再現自然的生命力。相比之下,他詩歌中的自然圖景,除了回應時代的回聲,還在機械論的自然觀中反思自然的存在,在現實存在的前提下重啟自然生命力的開關,打磨萬物的神性之光。在北歐極度蠻荒的環境中,詩人更能感知大自然隱藏的語言,卑微的主體面對浩瀚的宇宙,感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神秘訊息,天地、神與人統壹溝通的協奏曲。
註意生存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拒絕表明政治立場,但他的詩歌中不乏對現實的關註。詩人所有的現實關懷都是基於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和關註。詩人以更深刻的態度去思考現實政治如何進入詩歌,以避免簡單、絕對地介入政治,使詩歌遭受政治語言的侵蝕。他不想卷入意識形態。詩人用壹種禁欲與冷酷來屏蔽外界,依然堅持自己獨特的詩歌創作風格,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思考現實,關註世界。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後期詩歌通過對現實的反思,更多地體現了對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狀態的同情和關懷。置身於現代主義浪潮中,他的詩歌無疑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中人類存在的荒謬和麻木,極權政治的控制和消費主義至上觀念對人類精神的腐蝕。他以奇特獨特的晦澀意象詩意地捕捉各種生活方式,溫和地克制卻又揭示社會對人的束縛,以悲憫之心訴說人們虛榮孤獨的生活狀態,從另壹個角度探討現實。詩人的終極目標始終是思考世界,關懷人類的存在。人從來都不是獨立於外物的,不僅僅是面對自然,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我。而詩人對世界與人的關系的思考,也在壹定程度上符合了存在主義對人在世界上存在的思考。
展示神秘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是對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詩意捕捉和塑造。在詩人的牽引下,詩歌呈現給人們壹種神秘的本源境界,在這裏可以感受到真實的存在,同時也可以掙脫平凡的生活,開啟神秘的觸覺。哲學、倫理、歷史等人文關懷隱藏在他的詩歌中,猶如壹把具有詩意美的鑰匙。詩人以這種方式向人們打開了壹個現實社會之外的更為神聖的世界,在這個神靈退隱的社會裏再次呼喚神性的回歸。詩人對世界整體、死亡、景物肖像、心理、夢境、行為、旅行、苦難、禪、自我存在、社會的描寫,往往伴隨著深刻的個人觀點和思考,表現出詩人的關註和切入角度。他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出發,思考這個高度物欲化的技術時代,思考人類的靈魂應該放在哪裏。詩人總是為有同情心的人尋找壹個精神出口,並試圖為他們提供壹個詩意的拯救。詩人詩歌中的詩意救贖來自於詩人對神秘的揭示和對神性回歸的呼喚。在技術時代,神聖已經被消解,不復存在,但詩人用他的詩歌向我們傳達了壹個神秘世界的信息。他為人們建造了壹個夢幻般的世界。詩人就像壹個安靜的記錄者,在閃爍的蒸汽燈斜斜的宇宙黑暗大廳裏漫遊,安靜地學習,沈思。我壹直看到遠處海浪移動的無邊門檻,蒼蠅“閱讀微型文具”,地下“未出世的森林等待了千年”。
藝術特色
滲透融合
壹方面,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將他所聽到和看到的壹切——風、雨、太陽、月亮、天空、大地、文學和哲學的驅動力、社會經驗——融為壹體,然後鑄造成壹個獨立的整體——詩歌。他善於從日常生活出發,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成詩歌。另壹方面,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融合了印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和北歐抒情詩傳統。他沈迷於內心,時刻關註著現實世界。他性格內向,惜墨如金,對舊意象和典故進行創新。同時,他的詩歌具有強烈的音樂感和奇特的交響樂效果。他的詩歌是世界詩壇上壹道奇特的文學景觀。他混合了歐洲古典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簡潔的語言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內心的純粹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壹生寫短詩,就像壹顆原子彈,隱藏著充沛的能量。他和這個世界保持著壹種約定,和自己的感情交流,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以其寶石般的語言,呈現了詩的絕對之美。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很接近,喜歡用寥寥數語和聯想的手段表達非常強烈的感情,類似於日本的俳句。他的話不是詩歌的壹部分,而是音節。特朗斯特羅姆還喜歡運用自由的節奏和古詩的結構,比喻大膽而溫和,常常會引起意想不到的聯想。他的詩充滿了風味、色彩、振動和噪音,類似於文學史上保羅·瓦萊麗的“純詩”。雖然聞起來像是“為藝術而藝術”,但這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完美主義,是“從心理和邏輯上要求自己”。
獲獎記錄
性格評估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通過簡潔透徹的圖像,為我們提供了壹條通向現實的新途徑。(瑞典學院對文學的評論)
他(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作品語言風格簡潔,意象奇特準確,富有禪意和中國唐詩的意蘊。(譯者李莉評論)
特朗斯特羅姆將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印象主義與歐洲傳統抒情詩結合在壹起,體現了他的宗教信仰帶來的某種寧靜。(詩人北島評論)
或許正是因為他(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冷戰時期拒絕了任何壹種政治立場,才得以在鐵幕背後自由穿梭,接觸到更加多元的文化,這讓他在文壇上變得更加透明和光明。(《衛報》評論)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可以說是20世紀下半葉歐洲現代派詩歌的最後壹位代表。他把這種風格寫到了極致。在我看來,他是壹個模範詩人。(詩人、詩評家王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