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雪詩:參軍出征北方

雪詩:參軍出征北方

參軍,向北進軍

朝代:唐朝

作者:李毅

原文:

天山雪後,海很冷,笛子吹得很難走。

翟招三十萬,回頭看了月明壹會兒。

辨別和欣賞

這裏是壹個波瀾壯闊又悲涼的行軍場景,經過詩人的切割加工,註入了自己的感情,使之在讀者面前更加集中和濃縮。

李易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涯都有切身體會。他的邊塞詩不同於某些人的作品,不是出於想象或模擬,而是直接來源於生活,所以他的詩中往往隱藏著自己的影子,對讀者有著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征北軍》,可見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他從遠征途中所聽到看到的無數生活素材中,挑選出最感人的畫面,用快如刀削的筆剪成壹首詩。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說,這正是壹個詩人必須具備的感悟和書寫能力。

詩的第壹句“天山雪後海中寒”,就是這幅畫的背景。短短七個字,將地域、季節、氣候壹壹解釋清楚,有效烘托了這個三月的環境氛圍。這樣就不需要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辛,只用壹句“吹笛子吹遍了”就反映了招人的心情。《難於上青天》是壹首哀怨的笛子。這裏用了“彈盡糧絕”這個詞,進壹步指出這不是壹個聲音微弱的孤獨獨唱,而是壹個相互吹響、響徹夜空的合唱,從而把讀者帶入壹個在悲傷中看到力量的境界。

詩的最後兩句“三十萬人征翟,我回望壹會兒明月”,就是這笛聲在軍中引起的* * *感。句中的“在冰磧中”、“月中”等字樣也染了這幅畫的背景,起到了加重第壹句的作用,表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山下,在刺骨的寒風中,而且在大漠中,在月夜中,讓人感受到環境的蒼涼,氣氛的悲涼。也許有人對這兩句話中“三十萬”這個數字和“回眸壹瞬間”的描述並不真實,因為壹支行軍隊伍可能並沒有那麽龐大,更不可能全軍同時聽到笛聲回眸。但是,植根於現實生活的詩歌,在反映真實的時候,絕不應該只是照本宣科。為了表現特定的境界,收到藝術效果,有時誇張不僅是允許的,也是需要的。

李益的這兩首詩,如果壹定要按照實際上向翟進軍的人數和檢閱的場面來寫,其藝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有這樣寫,才能充分表現出這支笛子的悲涼和廣大新兵的心情,才能使探險隊在大漠上的壯觀行軍得到藝術再現,從而達到王國維所說的“境界盡在不言中”的藝術效果。這不僅不違背真理,而且使真理更加突出、完整、動人。

音樂對人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李益善於從這壹點出發,在壹些抒寫情感和思想的詩歌中,讓讀者隨著音樂進入詩歌的境界,通過音樂的回應,壹窺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論守鄉壁夜聽笛》“不知何處吹蘆笛,欲望壹夜歸”,詩人明確指出,壹夜歸家的感覺是由笛聲引發的;在這首詩裏,他只做了壹個回眸,沒有解釋他們為什麽回眸,回眸時是什麽心情,但他們在景裏,在景裏。這個動作所包含的情感,壹言難盡,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