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從春聯聯想到

從春聯聯想到

壹、從春聯到...

中國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記載,“春聯作為壹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始於五代十國,尤以明清為盛,發展至今已逾千年。”“春聯,俗稱門聯。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紅對聯,增添了節日的氣氛。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符濤是壹塊長方形的紅木板,懸掛在大門的兩側。在上面寫上“申屠”“雷宇”“二神”的名字,可以辟邪。在春節期間,人們總是用新的替換舊的。王安石的詩《千家萬戶總以新桃換舊桃》,講的就是這個。”由此可見,春聯不僅是壹種習俗,更是壹種悠久的歷史文化。

今天早上,我欣喜地看到社區工作人員,提著水桶、春聯、小刷子,在我居住的小區每壹棟樓單元的門上貼春聯。他們壹邊在墻上塗膠水,壹邊小心翼翼地找準貼春聯的位置,讓我忍不住停下來看這動人的畫面。我們這麽貼春聯已經好多年了,但還是第壹次見到,第壹次親眼看到。為了給居民點綴春節的喜慶氣氛,烘托社會和諧、穩定、溫馨的氛圍,我們的社區服務人員在默默奉獻。多麽看似微不足道的壹件事,卻蘊含著多麽偉大的寓意。

鮮紅的春聯躍上墻壁,給我們壹個溫暖的信息:春天來了,冬天過去了。春聯給了我們新氣象,新開始,新起點。這壹刻,我想起了朱自清的經典散文《春》中的名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壹切看起來就像剛睡醒,我欣喜地睜開了眼睛。山潤了,水漲了,太陽臉紅了。小草從土裏溜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多麽美好的春天的畫面,多麽讓人向往,仿佛這美好的風景就在眼前……

此刻,我不禁想到國際國內的環境。雖然經濟形勢還處於比較冷的日子,但這只是季節性的變化。寒冷的冬天總會過去,春天會來臨。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我們就會在當前的形勢下堅持做好我們的工作。那麽,我們就能迎來壹個春暖花開的春天。等待我們的壹定是全新的幸福生活...

二、春聯的聯想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喜慶的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可以寫春聯、貼春聯、賞春聯、談春聯,既給春節增添了喜慶歡樂的氣氛,又有了文化的韻味。壹副好的春聯,輔以精湛的書法藝術,盡顯高雅脫俗,讓人贊嘆不已。

中國的春聯始於五代十國,尤其是明清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公元964年除夕,後蜀的主人孟昶在臥室門上題寫了對聯:“新年余慶,佳潔諾。長春”,這是中國最早有記載的春聯。春聯作為壹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代代相傳,繁衍不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好的春聯融合了詩歌的律動,散文的抒情,辭賦的流傳,史學理論的深刻。期待和諧吉祥,或表達萬物更新,或抒發內心感受,或描繪時代變遷,或憧憬美好未來,往往能給人以寄托、信心和力量。如“梅花迎新,鞭炮迎新”,“春風,春雨,春光,新年新景象”,“人在盛世,萬物皆大歡喜,春日當空”,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和愉快心情。“淡泊清明,寧靜致遠”,“海納百川,墻倒眾人強而無欲”,體現了人們進取、豁達、開朗的胸懷和意識。“千帆的未來將是充滿競爭力的,祖國將得到振興”,“山河將充滿笑聲,所有行業將蓬勃發展。”而“壹元慶九州,八方和諧,四季平安”,體現了人們對美好日子、美好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展望。

春聯多是辭舊迎新的表達,但也往往反映了歷史和時代的變遷,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由此,我們可以觸摸到歷史的脈搏,感受到時代的氣息。在紅軍時代,“斧尖不怕新柴燒,紅軍不怕反動派”,“山下旌旗在望,山頂鑼鼓號角響”,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屈不撓的井岡山精神。抗日戰爭時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夕陽照寶塔山,月色映延安河”,體現了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不忘毛主席,感謝鄧小平致富”表達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心聲。當今世紀,“春運頻騎,入世更騰飛”,“五星旗,五環旗,中國旗輝;老百姓夢、百年夢、奧運夢成真”,“十方錦繡中華風光,世界盛裝大放異彩”,見證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申奧成功、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成功召開的勝利喜悅。“時代如歌,大力弘揚‘三個代表’;青春如火,壹心壹意創造‘三個文明’,”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努力治理自己的新崛起;《東方世界》以其英雄的姿態和卓越的成就,是新世紀新階段生活的真實寫照。

春聯在壹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燦爛文化的歷史積澱,是文明和時代進步的無聲樂章。品春聯,思未來。迎新春,唱響盛世,奔向小康。“春節春聯添春色,國人報國國力國威。”踏著春節的腳步,用科學發展觀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第三,當代春節文化的弱化

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節文化是節日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於各種原因,目前春節文化活動存在許多問題。如何恢復傳統春節文化的活力?如何喚醒我們的歷史記憶?如何創新春節文化?如何讓中國的春節文化活動領先全球?這是壹個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繼承和發揚節日文化既要保護傳統,又要創新內容和形式。春節節日的減少,節日氣息和功能的弱化,不利於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集思廣益,共同努力,動員社會各界,再造傳統,創新內容和形式,復興節日文化。

1.恢復歷史記憶,再造節日傳統。春節文化弱化的原因之壹是對節日的文化內涵、活動程序和教育意義的記憶喪失。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各地各民族春節文化的研究,通過歷史文獻和地方誌,認真研究和系統梳理春節文化的民間習俗,如傳說、祭祀、慶典程序、娛樂活動和各種禁忌等,以還原民族的歷史記憶,還原春節文化的文化內涵和民俗活動,還原其本來面目。同時,科學分析春節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深入挖掘春節文化的教育意義和精神實質,不斷豐富春節文化的內容和形式。

2.加強學校教育傳承,豐富青少年假期知識。在傳統社會,節日文化的傳承主要在於家庭和宗族。由於種種原因,家族、宗族傳承節日文化的作用十分有限。很多青少年不喜歡春節文化的原因是根本不了解春節文化的內涵和概念。要加大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力度,拓寬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廣度,提升傳統文化進課堂的深度,真正實現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的傳承。使青年學生對春節文化的脈絡、文化內涵、概念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春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和熱愛春節文化。3.兼容和創新的假日內容。創新春節文化,使其充滿活力,是繼承和發展春節文化的關鍵。外國節日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輕松、活潑和令人興奮。春節文化的慢節奏和深刻性讓很多青少年提不起興趣。春節文化的各種民俗活動是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與現代高節奏的社會生活不相協調。為了使我們的春節文化代代相傳,我們必須吸取西方節日的精華來彌補春節文化的不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創新節日內容,充分發揮和創新春節文化的娛樂功能,增加節日娛樂活動內容。

4.樹立典型的節日標誌。設置典型節日標識也是創新春節文化的壹種形式。節日標識語對喚起人們對節日的熱情有很強的刺激作用。比如聖誕樹和那個長著長長的白胡子、戴著紅帽子的老人,都有很強的象征意義,這些標誌物的影響比聖誕節日活動重要得多。中國信仰基督教的年輕人不多,但對聖誕老人、聖誕樹等象征感興趣的人很多。春節文化缺乏現代符號,難以適應人們的現代生活。因此,春節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以適應現代人的心理。要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研究,為春運打造標誌物。

5、政府主導,積極組織節日活動,豐富人們的節日生活。豐富春節文化活動,弘揚節日文化,關鍵在領導。各級黨政領導要從思想上重視春節文化,把豐富春節文化活動作為自己的職責之壹。壹是組織專業的民間表演隊,如成立龍燈、獅子隊,在節日期間到鄉村、社區進行表演。二是舉辦傳統娛樂活動,如歌舞、戲曲、秧歌、高蹺等民俗活動,摔跤、賽馬、球類等體育比賽。

6.發展環保安全的煙花爆竹。鞭炮是春節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傳統的煙花有許多缺點:首先,它容易引起火災;二是容易傷人;三是造成環境汙染。為了消除燃放煙花爆竹的隱患,這壹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我們要組織有關企業和科研人員利用高科技對煙花爆竹進行改進和創新,發明壹批適合現代社會的“無汙染”煙花爆竹,即研制不傷人不致殘、不起火、汙染少的煙花爆竹。

7.組織壹次盛大的祈福活動。祝福是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壹。近年來,人們在春節期間祈求祝福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各地區、各市要妥善組織和安排群眾祈福活動,開辟大型道教、佛教祈福場所。這種大型祈福活動不僅滿足了人們祈求新年幸福平安的願望,增添了年味,也為弘揚道教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場地。

8.舉辦春節焰火晚會。燃放煙花是增加節日氣氛的重要活動,也是吸引人們觀看的重要方式。各大城市要選擇不同的日期,舉辦各種各樣的煙火晚會,以增加年味。

9.房屋建築要中西合璧,建壹個可以貼春聯的房子門。春節貼對聯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習俗。然而,這壹傳統習俗在城市中逐漸消失,原因有二:壹是大多數現代建築的大門兩側空間太小,無法貼春聯;第二,有些房子兩邊雖然有貼春聯的地方,但是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墻面,不好擦洗。中國古代的民居建築非常註重立面,門都很大方,很有氣勢。我們應該繼承和創新傳統的建築技術,設計可以貼春聯的住宅大門,同時選擇可水洗的建築材料,讓春聯留下的殘跡可以隨時擦洗,或者開發容易粘貼和剝離的春聯用紙。這樣,我們就能有效地保護和延續貼春聯這壹古老的中國傳統習俗。

四、有思想的春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家庭用新桃子換舊桃子."是的,春聯是新的壹年的象征,也是新的壹年裏最美的風景。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喜帖,的確只有這樣才能算是過年。春聯是壹種傳統文化的積澱,說到“年”就有其獨特的意義。有辭舊迎新的歡呼,有迎新的歌聲和飲料。而我更專註於生活的心境和它所反映的過年文化。

小時候過年,家裏貼的對聯都是爺爺寫的,紅紙黑字,樸實灑脫。鄰居喜歡爺爺的書法,紛紛前來索要。既然筆墨硯紙都是現成的,爺爺就會喜歡寫字,滿足鄰居的願望。張大爺家是經商的,所以有“生意興隆,可遍天下,財源廣進。”李阿姨家是普通人家,所以送的是“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我最早知道的春聯是“示慈福,和合吉祥”。我記得爺爺說過,叫人立於世,把“德”放在第壹位,“和”放在第壹位,這是壹副好對聯。從那以後,我總是在孩子們中間炫耀。家裏貼了壹副好對聯,是我爺爺說的。在我的懵懂中,我覺得這幅對聯是我誠實、忠誠、善良的爺爺壹生的寫照。

如果我大壹點,爺爺就不會再寫春聯了。我父親在外面買的,他說,這減少了放墨水和展示紙張的不便。還有,街上貼滿了各種各樣的春聯,有紅紙金字的,有橙紙黑字的,上面撒著金粉,對聯的內容也是新意十足。有為官清白的,“走花花綠綠的路,清清白白的發財”,橫批是“問心無愧”;有“黎明的烏鴉,黎明的鐘聲,悅耳的聲音,南北東西廣納賢才,開辟市場經濟”;盛宴國事,慰藉國事,萬事關切,集古今中外之精華,譜寫盛世新篇章。橫評“前途壹片光明”,讓人暗暗叫好,對聯字體也毫不遜色,行書行雲流水,劉體渾厚有力,風格端莊古樸。。。。。。它讓人沈思,讓人遐想,但我不禁感嘆於老師所說的:“只有書法才能真正固化文化,書法是中華文化永恒的索。”

在春聯天氣的更新中,我們的春聯也從“善良幸福,和諧吉祥”變成了“民生在團,民貴自強”。這是另壹種追求自立自強的心態。與其說是父親壹生的寫照,不如說是對我們年輕壹代的鼓勵和要求。春聯是生活心境的反映,更能代表過年的文化。

在春節的最初幾年,人們關註春聯,甚至認為春聯是能帶來希望和好運的使者,是新的壹年的象征。沒有春聯,就沒有年味。工作壹年了,盼著春節。就算家裏缺米少鹽,春聯也不能缺。買完貼,家就是家,年就是年,日子也能安穩過。

春聯不是某個地方獨有的。它們像遍地的鮮花,散落在東西南北的城市和鄉村,讓家家戶戶的“年”熱氣騰騰,喜氣洋洋。在團圓中,春聯也點燃了祝福。帶有時代印記的春聯,凝聚著壹種信仰,散發著壹種情懷,祈求著壹種幸運,昭示著壹種繁華。

仔細想來,春聯並沒有被遺留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從春秋時期的門道和石柱上輕盈地飄下。她從五代十國悠閑地走過,是因為她融合了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生活文化,她把詩、詞、賦、書法揉合在壹起。她有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