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香葉端午”的主題是班隊會。

“香葉端午”的主題是班隊會。

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讓孩子們體驗端午節的傳統內涵,崇川區虹橋小學、城西小學、二廠小學、五山小學、西郊小學、通師壹附中、通師二附中等學校以突出傳統習俗為特色,以增強民俗體驗為重點,引導全體學生貫穿端午節主題活動始終。孩子們知道,記得,取笑端午節,在活動中了解習俗。

首先,知道端午節

孩子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從書籍和網絡上搜索有關端午節的相關信息,了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初步的興趣,了解了屈原、秋瑾等烈士的事跡,對他們產生了崇敬之情。

第二,回憶端午節

低年級學生背誦端午童謠,中、高年級學生利用班會課開展“講屈原、秋瑾等烈士故事,讀端午節相關名篇”等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讓故事、美文、真情滲透孩子們的心靈,延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第三,制造端午節

學校邀請了壹些家長和會包粽子的老師壹起擔任輔導員,耐心地向低年級學生介紹包粽子的材料,教高年級學生包各種形狀的粽子,讓孩子們品嘗煮熟的粽子,並讓他們親手分發給貧困兒童、家長和養老院的老人,讓學生們感受到端午節濃濃的節日氣氛,“分享快樂,學會助人,懂得感恩”。

在操場上進行“賽龍舟”的趣味運動會,感受“端午節賽龍舟”的氛圍。孩子們熱情高漲,各隊衣著整齊,氣勢磅礴,觀眾揮舞著旗幟歡呼。比賽高潮叠起,展示熱情歡慶,展示團結奮進。

第四,了解風俗

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髓。“吃粽子,掛香包,插艾葉”反映了其獨特的習俗。

5月26日,很多學校的教室裏都擺滿了艾葉,香味彌漫了整個校園。走進低年級教室,老師們解釋了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以及艾葉的作用...小孩子戴香囊,據說是辟邪驅邪,實際上是用來點綴和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可愛。來到三四年級的教室,同學做的小香包壹定會讓妳愛不釋手。五六年級的學生正在吃著自己包的餃子,心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他們高興地說:“往年我們都是吃媽媽包的粽子,今年是自己吃。這是我們過的最開心的端午節!”" .

第五,獻愛心

學生們還會親手包粽子給社區的老人、交警支隊的警察、學校的保安和工人等。,以表達對平日辛苦工作的感謝。

做壹個香包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戴香包是端午節的習俗之壹。在那壹天,孩子們把媽媽做的各種香包掛在脖子上,這讓他們很開心。今天,我們將制作自己的香包,看看誰的手最靈巧,誰的香包最漂亮。

1.材料:破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線)。

2.工具:剪刀、針、縫紉線。

3.練習:

(1)把抹布畫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比如圓形、三角形、桃子、動物。

(2)切掉相對的兩片。

(3)用線從反面縫合三邊,留下壹邊。

(4)翻過來,塞上中藥店買的沾了香辛料粉的棉花。

(5)縫好最後壹面,然後加長繩子做裝飾。

學生開始制作香包,然後比較它們。

附加的活動信息:

1,故事概述。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居民們把大量用竹葉包裹的大米(粽子)扔進河裏,競相尋找屈原的屍體。

②曹娥找到父親的屍體。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福投江而死。14歲那年,她在河邊哭。17天之後,曹福的屍體仍然下落不明。她5月1日投河自盡,5天後兩具屍體合攏漂浮,被村民犧牲。

③白蛇傳說

傳說白蛇娘娘為了報答徐賢的恩情,嫁給了她。據說在端午節,白蛇喝了雄黃酒,幾乎呈蛇形。它和《法海白蛇傳》以及被洪水淹沒的金山寺壹起,是壹部著名的民間戲劇。

④伍子胥逝世紀念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攻楚後,吳王闔閭去世,吳王夫差繼位,取得了勝利。越王勾踐邀其講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了奸臣的話,給伍子胥自殺。5月5日,他把屍體扔進了河裏。此後,人們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

4.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交流關於端午節習俗的信息。)

附:風俗傳說。

吃粽子

因為屈原投河自盡,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進河裏。後來演變成用竹籃和竹葉包裹起來餵魚蝦。

②喝雄黃。

端午節後,各種昆蟲開始活躍,瘟疫逐漸增多。雄黃有消除疫病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白蛇的故事,喝了雄黃酒後,白蛇幾乎呈蛇狀,所以民間就像有效果壹樣發揮作用,希望能收到辟邪的作用。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③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草和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捆,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大吉祥符號之首,象征著除去不祥之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在中國古代,它壹直是壹種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燒在穴位上治療疾病。

(4)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⑤龍舟比賽

當時楚人不願意讓賢者屈原死去,所以很多人劃著船追上去救。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摩登時代是最能展現團隊精神的活動,龍舟賽艇比賽近年來也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邀請賽。龍舟賽之所以會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歡,是因為它是壹項更需要力與美的默契的運動,不同於國外流行的皮劃艇或八人賽艇。

⑥流浪百病

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

⑦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邪的意思,還有用頭點綴的風格。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條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