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低戶深映,徑斜斜。
問公有何心事,坐看時光易逝,頭發花白。
漫步太湖,天空晴朗,湖面映著鮮艷的彩霞。
懷念過去,流浪,流浪到天涯海角,卻壹無所獲。
歸來三徑再掃,松竹來我家。
卻又討厭時不時傳來的悲涼秋風,南雁在雲裏緩緩飛翔,遊牧人笛聲的悲涼和馬蹄聲的悠揚交織。
誰能像東晉的壹個那樣,談笑風生的將滅胡的人民軍隊揚起了黃沙。
靖康之災前,葉夢得曾數次因被宦官定罪而辭職。晚年隱退到程邊山的如畫寫作。該地區北鄰太湖,奇石圍合,藏書數萬冊。他終日讀書賞景,自娛自樂,生活極為悠閑。但面對日益嚴重的邊患和腐敗的國事,他內心忐忑不安,忘不了抗金戰爭,時刻牽掛著國家安全。這是葉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自我描述。第壹篇寫的是詩人閑散的生活,第二篇寫的是國家大事,雖然作家閑在家裏。
欣賞:上壹部電影的前兩段正合時宜。初霜的消息在黃花盛開的時候傳來,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寫秋景壹般都是蕭瑟、倦怠的,但這裏秋景寫得很美,反映了詩人開朗的心態。其實他的內心並沒有那麽平靜,只是在為下面的表情裝腔作勢。三四句話,點明居住地:簡易房,掩映在黃花裏,外面曲徑通幽。這是壹個僻靜的地方,非常適合隱居。
“以問”三句,為詩人獨心;意思是他是個隱居深山的老人。他不願意隱居,只能虛度光陰,增加白發。這三句話婉轉地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大事的不滿,表達了他壯誌難酬、英雄空虛蒼老的沈重心情。休息壹下寫幾句。作詞人走出“小窗低戶”,沿著崎嶇的小路來到太湖邊上,凝望著大海的浩瀚波濤。天空晴朗,美麗的彩霞在波浪中閃爍。這兩句話看似悠閑沖淡,卻在詩人心中孕育著更加洶湧的情感波瀾。
我再次哀嘆自己在太空壹事無成。“歸”這兩句翻譯成陶淵明的《歸鄉》“三徑荒蕪,松竹猶存”。“本”字表明了他退役的決心。下面陡轉:“但當我恨恨太,冉冉雲裏有新雁,馬怨胡佳。”他心中壓抑的正是這種“恨”——他所恨的是,在沙沙的寒風中,從北到南的新雁帶來了邊疆的消息:強敵壓邊,馬兒悲。這裏用的是蔡琰的悲憤詩。"遷,孤雁歸盛!"但“恨”、“悲”、“怨”等詞比原詩更蒼涼、更激越,構成了這些詞的基調,唱出了自己的心聲,流露出對現王朝割讓大片土地以換取局部安全局面的不滿。正是這份深仇大恨,堵了他的胸膛,使他“小窗低戶”,無法安生;黃花松竹無心觀賞;無意欣賞碧波。關於東晉名臣謝安從隱居東山進入仕途,贏得淝水之戰的幾句話,表達了他隱退憂世的情懷。這兩句出自李白的《董巡歌》,表現了作者收復失地的抗金意誌。不過用了“誰像”這個詞,也透露了我願意感謝妳的心情。
詩人晚年的退隱和國事是矛盾的:想在邊山以山川自娛,又忘不掉國家的安危,始終懷念抗金之戰。這種矛盾而痛苦的心態就體現在這個詞裏。在詩人矛盾復雜的感情中,對國家命運的關心是主要的,所以詞的最後壹句顯得激烈、悲涼、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