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位著名詩人的電話號碼

壹位著名詩人的電話號碼

張九齡(673-740),韶州(今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隆初年進士。玄宗是唐代著名的聖人,歷為中書侍郎、平章官、中書官。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名青蓮居士。祖籍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隋末遷徙西域。他出生在碎葉城(現在的吉爾斯坦),也就是當時大渡湖府所在的地方。才華橫溢的天才,被稱為墮落的不朽。他的詩歌想象力豐富,構思獨特,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美,從襄陽(今湖北)遷到珙縣(今河南),是初唐詩人杜的孫子。杜少陵和杜工部因他們的詩而聞名,因為他們經常自稱為“年輕的淩爺老”,並在監察部擔任過外交部長。他們的詩歌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他的許多優秀作品,展現了唐朝從開元盛世到解體衰落的歷史進程,因此被稱為“詩史”。詩風沈郁頓挫,語言精煉生動,對後世詩人影響很大。

王維(701-761),字莫,原籍齊(今山西祁縣),父遷(今山西永濟西),故名河東人。開元進士何歷任大樂誠、遊士毅等職。安祿山造反時,被迫擔任偽職。他在詩歌和繪畫方面的成就很高。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是山水詩的成就。和孟浩然壹起被稱為“王蒙”。晚年無心仕途,壹心為佛,後人稱他為“詩佛”。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歲那年去長安科考,我壹直隱居在家鄉流明學習寫詩。詩歌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是盛唐時期主要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們與王維齊名,合稱“王蒙”。

王昌齡(約690-756?),字邵伯,今陜西Xi人,據說是陜西南靖或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壹生只做小官。安史之亂時,他在回江寧的路上被亳州刺史邱孝所殺。詩歌比較好寫宮怨、邊塞、送別,特別擅長七大奇觀。它被譽為“聖手七大奇跡”,被稱為“詩人的天子”。

秋微(694-789?),蘇州(今浙江)嘉興人,天寶年間進士,右官太子之子。與王維、劉長卿交好,活到95歲。相傳他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

不要潛水(692-749?),字曉桐,湖北江陵人,說的是江西南康人。開元十四年,進士,被義守魏任命為集賢所,移左收遺骨,最後成為阿郎,後退居江東。詩多描寫山中隱逸生活和黨外情懷,美輪美奐。

常健(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以秀才身份加入王長齡,只做過徐儀偉的士官。詩歌以山水田園詩為主,語言選擇精妙,境界深遠。

南陽人岑參(715-770)說自己是湖北江陵人,年輕時住在河南松陽。天寶三年入進士,先為小吏,後為史刺史,史稱“岑家洲”。詩歌以寫邊塞生活著稱,與高適齊名,合稱“高岑”。

元傑(719-772),字慈善,號滿郎、沛伯,祖籍河南,曾在洞中避難。天寶十二年進士,廣德二年授道州為史刺史,後移掌史。詩歌諷刺時政,反映人民疾苦。

魏(737-791?),趙婧長安(今陜西Xi)人,天寶末年在朝廷做玄宗的侍衛官。他早年是個任俠,野性不羈。後來,他努力考中了進士。因為我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魏蘇州”。詩風蒼涼清高,以善於寫風景、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柳宗元(773-819),字劉合東,山西鄆城縣解州鎮人。貞元九年,德宗中進士,還講學博學。元外郎,官至禮部,因參與王集團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後移任柳州刺史,史稱柳柳州。詩歌和散文在當時非常有名。他和韓愈壹起領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壹的劉漢。

孟郊(751-814),湖州(今浙江德清)武康東野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進士。他只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耿介壹生都是窮人,他的詩描述了人民的苦難和殘酷的世界。語言戒平庸,追求薄硬古怪的風格。與賈島同名,人稱“薄郊島”。

陳子昂(661-702),字子州射洪(今四川)人。他年輕的時候,在2000年做了任俠,是宗瑞文明元年的學者。武則天當政時,擔任正字、右拾遺等小官。他對六朝以來浮華綺麗的詩風深感不滿,在詩歌創作和理論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奇(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任新鄉縣尉下級官。他的詩歌以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悲涼,尤其是七言歌。

韓愈(768-824),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自稱郡王昌黎,世稱韓昌黎。年輕,孤獨而貧窮,勤奮好學,德宗貞元做了八年秀才。曾任監察禦史,因免關官,被貶陽山縣令。後來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調任刑部侍郎,因上述諫辭被貶為潮州刺史。我在吏部任侍郎,死為文官,所以被稱為高麗吏部,高麗文官。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與柳宗二並稱為劉漢。詩歌力求新穎、豪放、氣勢。

白居易(772-846),本名樂天,晚年是壹位名叫香山的學者。他的前任是太原人,後來遷到下邽(今陜西渭南),出生在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曾是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位高權重,晚年被貶為江州司馬、善佛,自己成了樂師。他壹生寫了很多詩,其中以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能言善辯的老太婆”。敘事詩如《琵琶行》、《長恨歌》也很有名。

李商隱(813-858),字壹山,玉溪人。淮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車進了壹個進士。因為牛李之間的不斷爭鬥,我壹生失意。他的詩構思新穎,風格優美,尤其是壹些愛情詩纏綿悱惻,令人回味無窮。但太晦澀難懂,無法解開,有“詩人愛昆西,只恨沒人寫簡媜”之說。

高適(702-765),本名達夫,德州周縣(今河北景縣)人。他有點落魄。過了四十歲,中了尤克郡第壹名,不久便辭了職。後來,他在我國駐河西使節宋的門簾中擔任了秘書壹職,見識了大漠的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他的詩直白,不華麗,以七言歌最具特色,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又稱“高岑”。

唐玄宗(685-762),又名唐,姓,李旦之子,公元712年禪位即位,次年十二月改開元。當初任命姚崇、宋敬等賢人,政治上很明確,史稱開元之治。後來奸臣李、楊相繼被任用,楊貴妃的妹妹、邊塞將軍安祿山受到寵信,導致安史之亂,逃往蜀國。他的兒子恒力即位後,他被尊為皇帝。會寫詩,熟悉旋律。

王波(649-676),字安人,江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十四歲時,他是蘇遊柯基的壹員。他曾經在周國參軍,然後去看望他的父親。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7歲。他的詩力求擺脫齊梁的詩風,散文也有名氣。著名的《王騰亭序》就是他寫的。他們與楊炯、陸、羅並稱為初唐四傑。

羅(640-?),祖籍義烏,梧州(今浙江)人,早年落魄,但詩作頗有名氣。他壹生只做過主簿裏的小官,參加過討伐武則天的義勇軍,為徐起草過《為武氏》。後來戰敗絕望,不知何去何從。也是初唐四傑之壹。

杜(約646-708),字須簡,襄陽(今屬湖北)人,遷居河南珙縣。他是偉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鹹亨皇帝是個秀才,曾經做過、洛陽丞等小官,又是個直學士,在壹所文學學校讀書。他與李喬、崔融、蘇味道齊名,被稱為“文章四友”。他是唐代“近體詩”的創始人之壹,作品樸實自然。

沈其全(約656-714),字雲卿,襄州內黃(今河南)人,商院秀才,官至太子。詩詞與宋齊名,並稱為“神曲”。他的多回應作品意義不大,但對格律詩的塑造作用很大。

宋·文誌(約656-712),少蓮人,字延慶,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周國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商朝進士,武則天為官,方城監。當中宗被選為秀文館學士時,他被選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和。詩詞與沈琦全盛時期齊名,合稱“沈松”。他的所作所為是粉飾現實,歌頌和平,價值不大,但律詩在初唐還是有壹定地位的。

王婉(?-750),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進士,開元五年任滎陽主簿,止於洛陽。流傳下來的詩詞不多,這首《北堡山下的壹泊》最為著名。

劉長卿(709-790?),字書房,河間(今河北)人。開元二十壹年,進士,曾任常州郡校尉。曾兩次因事入獄,遷居司馬、,狀告隨州為刺史。詩歌多描寫政治失意的心情,也反映混亂,善於描繪自然風光。五言詩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長城”。

錢起(722-780),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天寶十年第壹秀才。曾任考公大夫,翰林學士,與韓雄(左)、李端、陸綸並稱為大理十大才子。他也和郎世源壹樣有名,人說“前有沈松,後有金錢。”題材多以描寫風景、給人娛樂為主。

韓兄(左)余(生卒年不詳),名君平,南陽(今河南)人,天寶十三年進士。在德宗統治時期,他是大歷十才子之壹,除了開大夫,還會寫詔書,是大歷十才子之壹。他的詩很華麗,其中有詩《寒食》、《春城處處……》,是最有名的。據說當時有兩個韓熊(左)羽,都擅長詩文。有壹次,他們想給壹個官員。下來的時候不知道給哪個,皇帝只好批:“唱‘春城花滿’的韓雄(左)羽。”可見這首詩家喻戶曉。

劉遼(右上)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開元十壹年進士。他曾任校書郎、洛陽尉和夏縣令。他很冷漠,喜歡和外國人交朋友。詩歌多寫自然風光。

戴樹倫(732-789),金壇(今江蘇)人,幼時師從蕭,曾任撫州刺史。晚年,他自請道士。他的詩多表現隱居生活和閑適心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

魯倫(748-800?),字允字,河浦(今山西永濟)人。因安史之亂,遷居江西鄱陽。屢引秀才,後來深得宰相袁載賞識,才得以做幾個小官,累檢大夫。大理十大才子之壹,其詩常作為娛樂作品贈送,特色不大。不過邊塞詩寫得很有氣勢,有些描寫自然風光的詩也很優秀。

李益(748-827),陜西古藏(今甘肅武威)人,後遷居河南鄭州。他在大理做了四年秀才,第壹次被任命為鄭縣尉。他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得不到提升,然後拋棄了自己的官職在趙巖四處遊蕩。憲宗做官書記的時候,監督比較少,最終做了禮部尚書。詩風豪放明快,尤其是邊塞詩。

司空舒(約720-790?),字文明,壹作文開頭,廣平(縣轄河北永年東南)人。曾任秀才,劍南節度使幕府,水政司大夫,大理十大才子之壹。他寫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和鄉愁的詩,擅長五律。

劉禹錫(772-842),洛陽(今河南)人,說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貞元九年中進士,授監諫。因參與王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為郎州司馬,遷居連州任刺史。後因宰相裴度的推薦,被任命為太子客,加為校勘司史,稱劉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瀏”,常與白居易合唱,又名“白柳”。他的詩歌風格清新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精華,反映社會生活。

張繼(768-830?),字文昌,祖籍吳軍(今江蘇宿州),住在吳江(今安徽吳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任太常寺太祖、水部尚書、掌大臣,故世稱“張水郎”或“張”等。由於家境貧寒,眼疾嚴重,孟郊稱他為“窮瞎子張太主”。作為韓愈的學生,他的詩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得到了與王建齊名、被稱為“王璋”的白居易的稱贊。

劉查出生於元和。小任俠因為酗酒殺人,走投無路,會被赦免,甚至學習更節儉,會唱詩。聽說韓愈從人間接過來又回到人間,寫了兩句詩,冰柱和雪車。後來因為爭吵,他沒能讓客人下車。他帶著更多的金子去了,說:“這墓裏的人不願意和劉俊住在壹起”,然後,到了齊魯,不知如何是好。他的詩光怪陸離,才華橫溢,詞中充滿了悲涼與不平,如刀劍相擊,鏗鏘作響。代表作品有《我的書》、《大牛眼》、《冰柱》、《雪車》、《不要留戀過去,把它送給朝鮮》、《姚秀才把對肖劍的愛當禮物》、《堡壘裏的路桐》等。其中冰柱,雪地車,甚至書籍都是最好的。“冰柱”形容冬雪融化凝結成的檐間冰柱,“充滿韻致,無瑕如玉”。整個故事充滿奇思妙想,色彩斑斕,虛實相生,充滿意象。其才華直逼李白名篇《蜀道難》,讓人拍手稱快,驚嘆不已。在雪地車寫下“饑民凍死”、“人在千裏之外無硝煙”的時代的壹個冬天,官家依然“竭盡牛車載玉屑(即雪)”、“藏深宮納涼”。看到這情景,詩人不禁嘆了口氣。這就說明了劉查的才華出眾,所謂“高人多怪”,劉查客串韓愈,自持其金而留諷刺,揚長而去,不足為奇。!詩集壹卷(全唐詩395卷)。

張,河間人,人物畫畫家。憲宗是翰林學士,他最後中了。他的詩歌語言非常清晰幹凈,悠長飄逸,少有平庸之作;在題材上,大多寫的是人們對女性的思考,也有描寫宮之行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春閨思》、《秋夜鶯》、《玉繩低》、《宮中五首》、《龍尚行》、《秋思贈元》、《夏塞五首》、《秋思兩首》、《燕子樓三首》、《元末聽太清宮》等。其中《春》這兩首詩,都是邊塞上思婦對丈夫(招人)的纏綿情愫:前者是在春天,“城柳裊裊,桑葉青青”,主人公在采桑葉,卻因為思前想後,思念遠方的親人(“昨夜夢見在陽光下釣魚”),甚至“忘了采葉”(其實是忘了采桑葉);後者是在秋夜。此刻“水泄不通,輕雲長”。我在微弱的月光下想念我的丈夫。只覺得夜有多長,秋夜裏藏著的蟲子叫了壹夜。主人公認為秋天會到來,冬天會到來,所以他向上帝祈禱:“我沒有把墨菲霜送到衣物征用處”,因為我害怕我的丈夫會著涼。兩首詩都極其生動感人。詩集壹卷(全唐詩367卷)。

陸露比(《菜園》中的陸弼)升任進士壹等,借助祖籍從昭宗遷到洛陽。後來據李克用說,克把表作為節日的約定。他的詩歌語言細膩婉約,文字悲涼。八首詩,都很優秀,尤其是兩首,《秋夜住貴府》和《與李秀才訴苦四季》(第四首),是最好的。秋的《住在精舍》這本書講的是秋天的鄉愁,情景取法(取的景有《苔葉》、《城杵》、《雞鳴》、《蛐蛐聲》等。),感人至深。《四季與李秀才訴苦》描寫的是邊庭的生活,充滿了悲壯,十分感人。

王亞出生在太原。博學,作品歸文。貞元,卓進士。又宏言,調藍田衛,帶左世義為翰林學士,入客廳。憲宗元和初年,降級郭州司馬,移任沅州刺史。兵部外交大臣稱聖旨,後為翰林學士,移至工部任侍郎。文雅有雅思,永珍,元和,文理,還有很多東西。拜中書侍郎與中書侍郎講和,尋之,再遷吏部侍郎穆被任命為我們的劍南和東川使。長慶三年,出家為古學士,移至商務部,做鹽鐵轉運。靖宗保堅持了很久,回來帶領我軍到山南西路。文宗繼位,召見太長卿,同吏部尚書壹向鹽鐵。年中入尚書右仆,代縣令。很長壹段時間,有了這個官和中書,俄國查校、侍郎是常事。李遜的失敗是壹場災難。他的詩歌語言優美而富有個性,主題多為《邊塞》和春情的閨思。代表作有《賽二首》、《塞上曲二首》、《春閨思》、《閨中五首》、《秋夜歌》、《秋思二首》等。其中,《賽瞿霞的兩首歌》(第二首)是最著名的壹首詩,其中壹位年輕的遊俠寫道,他參軍是為了爭奪這把劍,並邀請他前去領獎。共十卷,今編詩集壹卷(《全唐詩》第346卷)。

李越,龔勉的兒子,自稱小寨。官兵部外交部長。他的詩歌語言樸實,感情沈郁。十首詩都是好作品,其中《觀雨》最好。詩中把求雨的情景與朱門到處歌舞相比較,深刻揭示了統治階級不顧勞動人民疾苦,常年貪圖享樂,過著醉生夢死的社會現實,令人印象深刻。

胡令能莆田的隱士不太可能是壹個失敗者。夢者剖開肚皮,放在書裏,所以能誦經,遠近號為胡釘鉸鏈。四首詩,都很傳神,精致非凡,值得神仙們捐贈。《為孩子釣魚》描述了壹個“光頭男孩”學習釣魚,“坐在他身邊長著覆盆子般的苔蘚”。路人向他招手,想打聽點什麽,但這孩子“嚇得魚都不敢驚”(壹句話也沒說),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藝術成就不亞於杜牧的名詩《清明》。

容閎是京南人,是個讀書人。京南韋伯玉鎮,從事。在建的,是陳、黔州刺史。他的詩歌語言優美樸實,描寫方法多種多樣。在意境上多以悲愴、悲愴為主(詩詞中常有“哀”、“淚”、“哭”、“悲”、“淚”等詞),頗為感人。有許多關於邊塞和秋思的告別詩。代表作有《夏塞曲》、《歸家湖上亭》、《五首愁詩》、《洛江客舍》、《客舍秋夕》、《從軍》、《江城秋寄》、《送劉秀才去朝覲省》、《寄學》、《江上柳贈》等。歌曲《夏塞曲》寫的是邊塞的戰士們在搶奪了敵人的制空權後凱旋而歸(魯賽)。“夕陽平原秋草三千匹高蹄”。場面非常壯觀,鼓舞人心。《遷家湖上亭》寫的是詩人遷別“湖上亭”,亭邊的“柳條藤”仿佛系上了離別的情懷。然後黃鸝似乎也認識這位在這裏生活了很久的詩人。集五卷,今天編壹首詩。

崔玨(爵決),字夢,舉家寄荊州,考中進士。幕府拜大臣郎為旗縣令,有惠政,官為禦政府。他的詩性語言,如鳳羽鳳尾,絢爛異常;筆法流暢,仿佛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牽強的缺點;修辭豐富,以比喻為最多,用起來就像開頭寫黃婷壹樣。這首詩構思巧妙,想象力豐富,充滿文采。如《有禮物》詩中描寫美人傾國容顏,“煙分三層綠,劍削眼中壹寸光”,“兩臉桃照鏡,壹眼春水照人寒”等。,其奇怪的比喻,對仗的工作和美麗的語言真的是驚人的,絕對令人驚嘆。夢真可謂是雕月切雲的傑作。壹卷詩集(全唐詩第591卷)裏全是佳作。

王甲,字大有用武之地,人在江湖。大順元年,進士,任禮部外交大臣,自稱壽素先生。六卷六首詩。雖不多,卻頗有名氣,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詩流傳甚廣。前者寫的是農村春社的風光:稻梁肥熟,桑葉斜。這時候“家家都醉”,真的很爽;後者寫到春雨之後,之前清晰可見的葉子裏的雄蕊,現在已經不見了。這時,突然有蝴蝶飛過墻外,詩人不禁感嘆“春色在隔壁”,十分幽默有趣。

黃超(?~884),晚唐農民起義領袖,生於曹州(今山東菏澤)。公元875年,他帶領數千人在曹州起義,878年王獻之死後,他被提升為領袖,被稱為田沖將軍。881年,唐朝京都長安被征服,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但敵人因為沒有建立相對穩定的根據地,沒有以勝利追擊殘部,所以得以反擊。之後被迫撤出長安,遷居山東。884年戰敗,在泰山狼虎谷自殺。有三首詩,前兩首借菊花表達其傲立天下、壹飛沖天的壯誌豪情,如“若明年我是狄青,我報桃花開”“天上香陣透長安,滿城金花”等,無不凝聚著壹股豪氣,令人驚嘆驚心動魄,不愧為永遠的奮起英雄;而最後的“自題畫像”則是另壹種風格,呈現了壹代“鐵甲穿袍”“自看夕陽”的儒生將領,令人敬佩。

崔,吳縣人。開元年間,徐長齡被授予縣令。忍痛遷薊縣直學士,不做外臣,後坐貶金陵郡司馬。他的詩語言優美,格調高雅,善於描寫美的感受。代表作品有《古驛》、《石潭左》、《漂在母親岸》、《七夕》、杭北國傣《荷塘寄》、兩首《向陽歌》、《中流歌》、《采蓮歌》、《美人歌》、《米白兩首詩》、《長辛草》等。其中《長辛草》寫的是宮女的悲哀,連綿不斷的草仿佛就是主角連綿不斷的悲哀。“故侵珠而不使玉步走”,讓人寸步難行。全詩充滿憂郁,寓意雙關,意境朦朧,確是佳作。《古意》詩中,美人易衰,時不我待妾。“兩次不到,秋風吹花。”讓人不禁“悔不當初嫁青樓。”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應該趁著年輕及時行樂。“有可以直折的花。”!雖然這首詩的意思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它的遣詞造句很精彩,值得學習。壹卷詩集(全唐詩第壹卷)。

俞武靈出生在會昌。他的詩歌主題主要是寫送別的場景,同時又蘊含著濃濃的鄉愁情誼;詩風如羌管蘆笛,悠揚憂郁。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如《贈賣松仁》《初春走在山中》《洛陽路送董明府在贊縣府》《訪北》《夜別故人》《路過侯王故地》《遠水》《包廂彈琴》《路過洛陽》等。其中《贈賣宋人》壹詩,是壹個宋人寫的,他想“?(支竹,意為砍挖)把冷溪樹賣給翠樓人,結果適得其反。”長安重桃李”(長安人只喜桃李,對傲雪傲霜的松樹毫無興趣),所以詩人感嘆自己“只沾六街塵”,白忙了壹場。這首詩借物諷世,確實能讓人深思,所以廣為流傳。詩集壹卷(《全唐詩》第595卷)。

執劍仆者,鹹陽郭之仆也。雖然我是個奴隸,但我試著看看水和雲。被鞭打,但從不改變。逃回去。他的詩歌語言極其清新真摯。三首詩是不可多得的傑作。其中《詩》捕捉了生活的壹個小場景:美人看到壹只“青鳥捧著葡萄飛向井田”,卻怕把它嚇跑,不敢卷快門細看;詩人用寥寥數筆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這位美女謹慎小心,愛護事物的性格特征,令人嘆服。所謂“十室之城,必有忠臣;十步之內,芳草萋萋。”那個舞劍的仆人真的有驚人的天賦。今天,我為他做了壹本個人詩集,以示對木雪的敬意!

石建武,字生,洪州人。元和十年登頂第壹,藏身洪州西山,是壹首妙詩。其最著名的代表是“少女詩”和“陳山中算”。前者寫的是壹個16歲的少女,“殿前之夜,書生拜新月”(在殿前學別人模樣,拜月乞巧),實在笨拙,讓人憐愛;後者描寫的是壹個山裏的老人,八十多歲了,還在“彎腰咳嗽”,“在巖石前種松子”。老了真的很讓人敬佩!這首詩生動細致,雖名曰譏誚,實為褒獎。此外,《古別離二首》、《壯士之旅》等詩歌也是想象力豐富、構思奇特、觸及靈魂的佳作。《西山集》十卷,今編詩集壹卷(全唐詩第壹卷494首)。

華瑞夫人,許,來自慶城。年少能寫,尤擅宮詞。多虧了蜀王孟嘗君,她被封為華瑞夫人。他的宮體詩描寫的生活場景極其豐富,語言以豐富多彩為主,但也有壹些清新質樸的作品,如“三月櫻桃初熟,妻望紅枝。《回去要金子彈,躲在樹周圍打麻雀》這首歌很活潑,充滿生活情趣;他的亡國詩也是大加贊賞,她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壹卷詩集(全唐詩798卷)。

李英出生在長安。十年,第壹秀才,最終為官帝國。詩多為山水,風格以世故、陰郁為主。代表作品有《南池》、《楊仙相戶愛》、《茶宮扇北歌》、《園居》、《中秋之夜》、《松江驛站之夜》、《七夕》、《江亭之夜》、《孔雀》、《鼓畫》、《小經》等,其中《南池》最為膾炙人口。詩中描寫了南池壹戶人家垂釣的歡樂場景,“小人餵餌,婦人搓絲”。真的是分工合作。讓我們壹起努力吧!另外還有滿滿壹杯香醇的酒喝,看到魚又在咬鉤,令人欣慰。《壹家人在南池笑》寫得開心,令人羨慕。詩集壹卷(《全唐詩》第590卷)。

皇甫濯之子皇甫嵩,自稱譚鑾子。代表作有《兩個采蓮子》、《怨歌》、《兩個浪淘沙子》等。其中,《采蓮二子》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第壹首詩裏,寫的是壹個采蓮姑娘因為貪戲“采蓮晚”,傍晚還在船頭打水,甚至“脫下紅裙裹小鴨”(脫下紅裙裹小鴨)第二首歌裏,姑娘被湖水的景象迷住了,索性任小船隨風飄蕩, 而有時候“無緣無故從水裏扔蓮子”,她卻發現有人偷看後害羞害怕了很久(“認識很久”),那種姿態真的讓人覺得憐愛。

張,字嵇之,幽州人。擅長象棋。之後,我中斷了閱讀,進入詩意的境界嘗試參軍。避亂而居揚州。再打電話,但死也不走。代表作有《雪、月、泉、竹、花、草》、《秋朝侍郎隨韓》、《致李舍人書》、《尹清家宴》、《春路致孟書》、《江北春望致皇甫書》等。《雪》、《月》、《春》、《竹》、《花》、《草》六首詩,共十四句七對,每對字數由壹字增加到七字。除了結構上的巧妙,更難得的是每首詩都能牢牢抓住詠物對象的特點,並逐漸展開,從而發展出壹種不落俗套的深遠意境。季節真的很直。詩集壹卷(《全唐詩》卷二九六)。

洪,兗州縣丘人。七歲就能當作家,對策最高。調整永壽衛,與周浦司兵參軍。當時的戶部尚書魏延擅審,戶部尚書李根著書,顏博為詞,稱為河東三絕。多次轉戰活動,預習《三教與朱穎》。從宗正卿到周琦刺史,輾轉周浦,在修文館做學士,工部侍郎,太子座上賓。顏博文章經典,語言優美深刻,功力深厚;老年是強壯收斂的身體,對落後相當有效。詩中多有閨中愁怨的題材,應擺在宴席上。代表作品有《仿古詩三首》、《雪》、《春閨》、的《吟碑題詩二首》、《懷詩》、的《胡無人走》、《婕妤》、《采蓮歌》、《常在我心》等。《雪》詩寫閨中,想到女子對招人的纏綿牽掛:“孤嬪妃調玉璧,早寒生錦。”匡俊披上窗簾,坐在北庭的樹蔭下擔憂。從他仍在重門閣庭院中感受寒意,想到丈夫遠在北院,簾在地上,必然更冷,心中滿是愁苦。閨房的心理刻畫可謂惟妙惟肖,細致入微。《采蓮歌》描寫壹女子與心上人搖舟采蓮,“尋同心夫婦,再采同心蓮”,“相戶愛作明月,花落前歸”。這種情況真的很迷人。集二十卷,今編詩集壹卷(《全唐詩》第七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