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壹篇關於蘇軾生平事跡的論文。

壹篇關於蘇軾生平事跡的論文。

1,初出茅廬

縱觀蘇東坡的壹生,他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蘇東坡初出茅廬時,結交了許多常州籍學生。他們向蘇東坡展示了壹幅絢麗的江南風光,使他與友人立下了“雞黍之約”。但是,雖然有和解誓言,畢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是壹個松散的詞。當蘇東坡真正到達常州時,他領略了水鄉山野的魅力,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央求到常州居住,終於如願以償。從此,他與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在時代,他在政治上風生水起的時候,就與常州尚書胡(萬福)拍板:“某已入定毗陵,與萬福密約。”在回北方的路上,他壹路被人熱情挽留,有的甚至免費提供住宿,但他始終堅定地說:“不過,有些緣分在東南!”他終於回到了鬧鬼的常州。最後,他在悼錢公富於濟熙寧七年常州《悼詞》中實現了自己的夙願:“大江南流,大江北流。我走來走去沒有回來,我的死會阻止這壹切。”

2.青少年很出名

古人雲,學而優則仕。經歷了十幾年的歷練,才華橫溢的蘇軾終於開始走向仕途。公元1057年,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弟弟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父子二人趕往當時的首都開封參加科舉考試。本來可以得第壹名的蘇軾,卻意外地在三關考試中最關鍵的第二關——禮部考試中得了第二名。對於蘇軾來說,這雖然有些委屈,但卻留下了壹個傳誦後世的故事。蘇軾以其天才的文學思想和絕妙的文筆名揚天下。

3.壹場災難即將來臨

在北宋復雜的政局中,保守的蘇軾被政敵利用,成為政治犧牲品。蘇軾壹生遭遇了壹場大災難——“烏臺詩案”。蘇軾丟了官職,被貶到湖北黃州。在官場失意的蘇軾,攜家帶口來到湖北,面臨著沒錢、沒房、沒飯吃的流亡生活。蘇軾將如何擺脫尷尬和困境?黃州,這個長江邊的小城,是蘇軾生涯的低谷,卻成為蘇軾文學創作的聖地。走出心靈的陰霾後,蘇軾背誦了千古的“念奴嬌?”在赤壁,靠近長江。《赤壁懷古》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座豐碑。

4、瀟灑的東坡

蘇軾坦蕩,講究氣節。他的性格坦率、孤傲、豁達、超然。無論是政見還是為人處事,都充滿了關心民生、關心人民等崇高思想。從利用黃州在江寧拜訪王安石或當知府的兩個事例,可以證明他思想開明,體察民情的思想境界。之前也學過壹些模糊的知識和誤傳。比如他的三個妻子(王符、王閏之、晁雲)和他與弟弟蘇轍的關系,以及科舉時的壹些軼事,烏臺詩案的細節,幾次被貶的前因後果,新舊黨的鬥爭等等。

5.卷土重來

蘇軾反對王安石的大力改革,主張循序漸進,因此受到王安石勢力集團的排擠和打擊,蘇軾也因此在官場上風雨飄搖,備受煎熬。在宗申的最後幾年,他開始簡化政府法令,但仍不像他母親的祖母之後的今天這樣清靜。皇帝壹死,太後就召司馬光上臺,馬上改了詔書。王安石的所有法令都被暫停或廢止。這壹時期始於元佑年間。

蘇東坡現在方興未艾。在他到達京都的八個月內,朝廷提拔了他三次。按照古代的制度,官職分為九級。在這短暫的時間裏,他從七年級升,過了六級,跳到四級,最後停在三級翰林,為皇帝起草詔書。那時候,他四十九歲。

6.知難而退

元豐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僅十歲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親高太後壹直反對新法。她上臺後,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馬光等人,蘇軾的位置成了高官。但隨著政治地位的變化,蘇軾漸漸覺得在朝中做官很難,於是上書朝廷,要求退出官場。作為壹個文人,步入官場是他畢生的追求。對於蘇軾來說,他現在選擇的不是進,而是退。

蘇軾慢慢意識到自己和司馬光的不同,和原來的政治觀點不同,開始了政治權力的爭奪。蘇軾在這場爭論中不僅感到了深深的厭倦,還嗅到了壹絲恐懼。吃過牢獄之苦的蘇軾,覺得在朝中做官真的很難。他不想在這場口水戰中再重蹈覆轍,於是附上四份奏章,要求離開辦公室,離開這個多事之地。在宋哲宗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終於批準蘇軾為浙西行政長官兼杭州市長。現在蘇東坡的情況是,不搞政治而搞政治,還是挺有意思的。王安石上臺,政治上坎坷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現在他的戰友掌權了,他還是失敗,真的很讓人吃驚。蘇東坡永遠不會是壹個好黨員,因為他太孤傲,非常平易近人。現在他的戰友掌權了,他很有威望,也很受太後的愛戴和敬仰,但他壹直想擺脫壹個相當讓人羨慕和覬覦的政治位置,卻沒有馬上得到。但了解他性情的人都知道,他的仕途不會長久。延緩老年發展青年的第壹法則是避免壹切感情上的煩惱,但蘇東坡現在在他所謂的“小土地”官場上,有太多的感情上的煩惱。政治的戲劇對於有這個愛好的人來說是很好玩的;對於不愛統治別人的人來說,失去人的尊嚴而獲得那種權威和虛榮是不值得的。蘇東坡的心從來沒有放在政治遊戲上。他最缺乏的是沒有決心去爭取總理的位置。如果他感興趣,他會很容易得到它。作為皇帝的翰林學士——其實是屬於太後的——他和皇族很親近。只要他願意玩政治把戲,毫無疑問他足夠聰明,但如果這樣,他就失去了本性。

7.家庭幸福

蘇軾的已婚妻子王符,是四川梅州青神人,年輕貌美。她懂書,懂禮貌。她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左膀右臂,有“聽幕後”的故事。蘇軾心胸寬廣,待人接物相對疏忽,王符就在屏風後聽著,把自己的建議告訴了蘇軾。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符的表妹,在王符死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壹歲。她從小就仰慕蘇軾,天性溫柔,壹直依賴蘇軾。王閏之陪伴蘇軾度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烏臺詩案、黃州貶謫後,在仕途的沈浮中與蘇軾同甘共苦。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和蘇軾壹起摘野菜,赤腳犁地,想辦法解除蘇軾的煩悶。石的妃子是,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難的時候,他的妃子們紛紛離去,而王朝雲卻壹直陪在他身邊。他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最多,稱之為“魏末無女”。可惜,晁雲也先於蘇軾死在了徽州。自晁雲死後,蘇軾壹直守寡。蘇軾按照晁雲的遺願,將他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齊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裏,並在墓旁建了劉茹亭紀念他。

8.兄弟關系

熙寧四年(1071)七月,蘇軾攜家眷離京赴杭州當判官。此時,蘇轍在(河南淮陽縣)任教授,蘇軾特意與周琛過了中秋節後離開。離開時,兄弟倆形影不離。蘇轍把弟弟送到何英下遊80英裏的潁州(今安徽阜陽),和他們的老師歐陽修在壹起呆了半個多月。分手前夕,兄弟倆在何英的船上徹夜不眠,吟詩討論政治。

9.東坡印象

蘇軾是宋代繼歐陽修之後的壹位大學者。與李白相比,他少了些叛逆,多了些隱忍與平和。與杜甫相比,他少了些傷感,多了些樂觀。這和他的經歷密切相關。他的壹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他的長相,蘇小妹曾經取笑過他:“去年壹滴相思的眼淚還沒到他的臉頰。”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其實蘇軾的長相有四個特點:身材高挑;眉毛稀疏,眼睛長;顴骨高聳,臉頰瘦削;胡子稀疏。

其次,在他的朋友的印象中,蘇軾接觸最多的都是文人。當時北宋的知識分子經常用自己的學識開壹些高雅的玩笑。蘇東坡也是。他講的壹些搞笑的故事,經常被當成是茶余飯後的笑料。這是壹個聰明又快樂的遊戲。他將自己淵博的知識與生活的輕松和智慧相結合。我想這也是他的個人魅力吧。

第三,蘇軾的書畫在北宋享有盛譽。他的書法在北宋四大書法家中名列第壹。人們都希望得到他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壹個叫姚林的武將,用壹只羊腿換了他的壹幅作品,可見其造詣之高。蘇軾的畫也很有名。他愛畫竹子和綠松石,性格也由此可見壹斑。他在繪畫中強調真實性,所以他也非常仔細地觀察生活。

第四,師徒印象。蘇軾是名人,門生自然眾多。比較有名的是黃庭堅和秦觀。他和他的弟子既是老師又是朋友,所以他的弟子經常和他開玩笑,甚至當面發表評論。即使他遭受了苦難,他的門徒也沒有壹個背叛他。

最後,他的性格印象。他充分發揮了自己在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的才能。他樹立了人格精神的標準,他也樹立了人格的典範,這是最重要的。他的人格對後世影響深遠。

10,永恒的詩人之心

他的大多數詩歌都致力於表達個人情感和歌頌自然風光。他的《見陸與少年清知濰州》、《幽梅堂暴雨》、《湖飲楚清後雨》等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清新優美,最能代表蘇軾的藝術成就。他的《題西林壁》等表達對事物看法的詩歌,被認為最能體現宋詩的理性特征。詩歌通過藝術形象豐富、清新、有趣。蘇軾的詩,如王維的《吳道子畫》、《讀孟郊詩》、《蜀王主簿畫折枝》等,展現了他的詩風文筆和議論,也被認為是北宋文化新高度的標誌。

蘇軾詞較其詩有更多的素材,將其納入詞的表現範圍,賦予詞更深更廣的意境,改變了晚唐五代詞的婉約風格,開創了豪放詞派。《水調頭》(明月幾時來)、《念奴嬌》(赤壁懷古)壹直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蘇詞風格的作品。以前的詞,從幻想天堂的孤獨與荒涼,變成了人間永恒的愛情。後者通過赤壁舊址的壯觀景象和古人的英雄氣概,表達詩人的遠大誌向。這兩首詩都是作者失意之時所作,“人生如夢”的低沈聲調時不時忍不住會聽到,但畢竟掩蓋不了蘇詞激昂豁達慷慨的主和弦的高亢嗓音。

蘇軾對現實生活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從不把理想寄托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上,所以這也是他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他死於1101年7月28日,但他將永遠在中國詩歌和文化史上占有壹席之地。

這是我在網上收集資料後自己整理的,也就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