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英國精神病學家和作家安東尼尖銳地批評了外向勝過內向。斯托爾。在《孤獨》壹書中,他對內向和孤獨進行了有力的論證。他認為,人的壹生很多時候註定是孤獨的,並不是所有孤獨的人都不快樂。而且很多孤獨的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亞於情商高的外向的人。最可悲的是,現代社會由於誤導和自我異化而過分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從而忽視甚至誤解了孤獨和內向所承載的“積極功能”,這可謂是對人的精神和心靈的壹種不負責任和無辜的傷害。
從很多名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孤獨和內向對成功有多麽重要。阿圖爾?叔本華壹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孤獨中度過。叔本華於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壹個顯赫的富裕家庭。叔本華1809考入哥廷根大學。在這裏,他學習了物理學、礦物學、博物學、植物學和哲學,並仔細研讀了柏拉圖和康德的著作。他還參加了生理學、天文學、氣象學、人種學和法學的課程。天性內向孤獨的叔本華之所以能夠投身於孤獨的精神探索,是因為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了壹筆財富。後來,他去了柏林大學,在那裏他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等七種語言,並將探索範圍擴大到化學、電磁學、電學、鳥類學、魚類學和北歐詩歌。叔本華25歲完成了他著名的哲學著作《充分法則的四個根》(出版於1813),29歲完成了《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對於孤獨和內向,叔本華的密友格溫在叔本華的葬禮上說:“這個墳墓裏躺著壹個不平凡的人。他在世界上活了壹輩子,卻沒有人知道。他孤獨地死去,正如他孤獨地活著……”更令人興奮的是叔本華自己對孤獨和內向的論述:
年輕人學到的第壹課就是耐得住寂寞。
孤獨給壹個精神稟賦優秀的人帶來雙重好處。壹是他可以和自己做伴,二是他不需要和別人在壹起。第二點是珍貴的,尤其是當我們想起社會交往所意味著的束縛、煩惱甚至危險。
由於客觀或主觀條件,壹個人越不需要與人打交道,他的處境就會越自由。孤獨的壞處,如果不是馬上被我們感受到,也是壹目了然的。相比之下,社會生活的弊端就隱藏起來了。娛樂、閑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往往隱藏著巨大甚至不可挽回的傷害。
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角度來看,孤獨或獨處可能是壹種很好的品質和人格。因為,壹方面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孤獨,另壹方面也有相當壹部分孤獨的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為社會和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再以羅素為例。比父母更了解兒子的母親,從小就知道愛子性格孤僻內向。她既沒有做壹個多才多藝、能言善辯的政治家的能力,也沒有做壹個將軍的體力和體格,但她並沒有對自己的兒子失望(大概當時她看不懂卡耐基和情商理論)。她鼓勵兒子走上讀書學習知識的道路。得益於羅素撤回的學術,他給我們留下了《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等大量傳世著作,也為人類文明增添了無價之寶。
另壹個感人的例子是居裏夫人。要不是性格內向,她不可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的生活也很孤僻,有時甚至冷漠,難以接近。只有和她長期接觸,我才會感受到她平凡善良的心,感嘆她原來是壹個很單純很真誠的人。
普通人的成功
或許上述人物都是極端的例子,因為這些人本身就是天才,無論孤獨還是合群,他們的光芒都不會失去。既然如此,那就來說說普通的例子吧。除了在政治、商業、管理、經營等領域(甚至這些領域都需要人們在某些時候保持孤獨或者以孤獨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在其他領域,如科研、美術、寫作、音樂、考古、設計、繪畫、實驗等。,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是大群人的合作。不用說,在這些領域,大多數內向的人也是成功的。
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在園藝、釣魚、集郵等內向孤僻的領域找到快樂,讓生活變得有意義。這樣的領域有很多,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比如讀書、收藏、剪紙、篆刻以及上面提到的很多工作領域。
孤獨內向不是說某人不與人交流,而是他/她與人交流的方式不同。比如,壹個人在閱讀的時候,是在和作者交流;寫作時,是與讀者交流,是更高層次的交流——心靈交流;做實驗的時候,我們在和前人交流,交流不同的實驗方法;在考古學中,我們是在和古人交流,等等。即使是今天網絡上的“手談”,也是壹種獨特而孤獨的交流。從強調人際交往的積極作用來看,孤獨對人也是有益的。昆西說,如果壹個人的生活沒有與孤獨交織在壹起,他的智力範圍就永遠不會擴大。
欣賞孤獨和內向,並不是否定社交、交流、學會與人打交道、改善人際關系,而是說孤獨和內向和其他人格和行為方式壹樣,都是長短不壹的,有時孤僻是壹種非常重要的自省方式,比如在科研和創造性工作中。
無論什麽性格,都可以成功。妳不必把某壹個人物看得高人壹等,某壹個人物看得低人壹等,甚至不必把成功與某壹個人物過多地聯系在壹起。因為每個人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個性,甚至不發揮自己的個性,成功就不是奢侈品。(文章選自百科知識雜誌,作者:紂王)
如果是INFJ,它需要註意不斷增強自信。有了自信之後,Fe就不會輕易受到傷害,也不會有那麽多心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