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典詩詞和文化自信是什麽風格?

古典詩詞和文化自信是什麽風格?

古典詩歌彰顯中國文化。

生命意識

生命意識既是人類對自身命運和存在的思考,也是人類意識中最初的、核心的意識形態,它包括情感和智慧兩個內涵。

中國人情感的最初形式是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史記·堯典》說“詩言誌,曲為千古,聲為千古,法為和合”,孔子說“詩可繁,可察,可群,可怨”。詩歌是人類真善美的綜合情感,不帶偏見地記錄著華夏子孫情感歷程的變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情感的核心靈魂是“純真”。這裏所謂的“天真”不是任性,更不是無知和遲鈍,而是真性情,體現了“自然”的精神和“家園”的意識。魏晉南北朝文人把“自然”、“田園”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嵇康曾說“越有名越自然”,嵇康“細光照人,七格飛天”的個人魅力成為後人的榜樣。有“自然”的地方就壹定有“田園”,“田園”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陶淵明的“田園”,來源於對老莊自然美學的崇拜。陶生於凡間,卻在凡間之外開辟了自己的“田園”世界,欣然捕捉到了“自然之美、真趣”。他超脫的心靈不僅開拓了中國詩歌的審美境界,也成就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田園範式。於是,田園和自然逐漸成為中國士大夫的情感家園。

智慧是壹定地域的文化積澱內化於人後的執行力,即人在壹定文化影響下的思維和行為。“智”是“智”與“智”的集合。智慧是聰明的,聰明是天生的;智慧就是智慧,需要勤奮和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體現了“智”的內涵。中國人的“匯通”,對外是“溫柔敦厚”,對內是“和而不同”。無論儒家還是道家,他們的主要觀點都集中在塑造人生“和”的氣質上,這是追求利益整合與人生和諧的根本途徑。在這個鑄造過程中,詩歌在教學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孔子認為,不教詩,“君子”二字只是壹個名字。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詩經》成為儒家“師事”、“養氣平天下”的基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