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幾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以下兩點體會:
第壹,通過各種渠道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壹、通過各種方法做好課前“熱身”。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剛下課,學生思維沒有變化,註意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通過壹段幽默的話語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不僅可以緩解教師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的情境壹旦出現在課堂上,就具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課前兩三分鐘是壹節課的熱身時間,可以給學生自己活動或表演,比如即興演講、美式朗讀、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等。
二、用有創意的文字介紹營造優美意境,激發學生興趣。有經驗的老師非常重視指導課。導課的方式多種多樣,不拘形式,可因時因地而定。壹般來說,有以下幾種:
1,名詩名句入門。偉大的中國孕育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和詞人,他們留下了浩瀚的名句海洋。恰當、自然地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引導課文學習,可以收到各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來教辛棄疾的《永遠的快樂?京口懷古的顧北亭,比如我拿陸遊的《怒》(我年輕的時候就知道天下難容,中原看上去就像北方的壹座氣山。樓裏壹夜雪,鐵馬裏秋風散。塞在長城上,許下空洞的諾言,鏡中的鬢角早已褪色。出道之時,可以說真名,但不能爭壹千年。)作為引語,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渴望失地卻無法施展抱負的愛國熱情,以此來欣賞《永不滿足的音樂?京口顧北館懷舊造成的情況。
2.懸念是由疑惑引起的。古人說“學從思開始,思從疑開始”。對知識的渴求往往是由懷疑引起的。因此,對於記敘文或故事性強、條理清晰的議論文,可以盡量設疑、設問、制造懸念。比如在教《像山壹樣思考》的時候,我設置了這樣壹個導語——“請給壹個學生講壹講他對狼的印象?(學生:奸詐狡猾。)那麽,妳能殺死狼群嗎?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研究壹下這篇文章,看看課文給我們帶來了什麽啟示?”。這種導語的好處是巧妙設置問題,激發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3.以講故事為線索。有些小說往往是從課文中摘錄下來作為學習課文。課堂上以所選課文為中心,結合上下文系統講解情節,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比如,講授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在壹節課之前系統地介紹前五章的情節,讓學生認識到文本在小說中的位置,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使用多媒體引入新課。語文課,可以在網上找壹些相關的圖片,用來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授高建群的《在西方的地平線》時,我先展示了壹些西方日落的圖片,讓學生感受這些自然風光的特點,然後說:“面對如此壯麗的景色,作者想到了哪些歷史遺跡?”。這就很自然地進入了“對歷史遺跡的思考”的分析,也使學生快速進入了壹個具體的教學情境。
第三,控制課堂過程,註重課堂規範。課堂調控壹般包括過程節奏的控制、氣氛的適當調節和學生註意力的調節。1,調節課堂氣氛。心理學認為,人只有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才能發揮應有的創造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合作、參與和相互學習的過程。教師要盡可能縮小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最大限度地與每個學生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要善於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對話,允許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不要輕易對學生的不同意見做出負面評價。與其高高在上,不如親近學生,尊重學生。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關心和幫助。教師應采用友好的教學態度、溫和的語言、巧妙的方法,營造輕松、和諧、平等、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促使其思考。教師要對學生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充滿熱情,用贊許和微笑來表示對學生的信任,從而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2.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如何抓住中心,在學生集中的時間內完成新課程的教學。因此,新課的講解要求教師通過簡潔的句子準確把握重點部分,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突破難點,明確重點,讓學生頓悟,不給思維帶來模糊的成分。首先,我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生嘗試自主探索新知識,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或者引導學生重新探索,找到結論,開發智力。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積極思考、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不僅獲得書本知識,而且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受到熏陶。教師也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處於最佳學習狀態,充滿興趣。
3.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來自於“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認識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盡可能多的嘗試成功的機會,充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給予鼓勵。老師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安全感和成就感。學生答對問題時要鼓勵;出現錯誤時,要給予指導;當思維受阻時,要善於啟發誘導。促進學生成功,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那些討厭語文,學習落後,有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同學,需要鼓勵。壹些簡單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留給他們,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有學習的熱情。但這種鼓勵最好是無規律的,看似偶然的。在壹些活動中,妳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參加,其他團隊成員會帶動他們。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比如表演壹個課本劇,老師要鼓勵全體學生參與,不能讓壹部分學生“被遺忘”。
第四,耽誤了課後的樂趣。隨著課堂教學接近尾聲,教師應註意引導,意思要含蓄,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從而激發學生進壹步探索知識的興趣。比如魯迅的《祝福》教學,學生可以在課後寫壹篇祥林嫂的生平簡歷,或者想象壹下,如果祥林嫂生活在21世紀,她可以重新設計自己的命運,課後在課堂上交流,看誰寫得生動。通過這些交流活動,學生對所學的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在課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首先,減輕學生沈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永遠保持學習的欲望。中國青少年發展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在全國中小學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的學習與發展調查。結果顯示,只有8.4%的小學生上學是因為喜歡學習。學生有許多興趣和愛好。他們喜歡踢足球,下棋,唱歌跳舞,閱讀課外書籍和報紙,看電視…但他們不喜歡閱讀。原因之壹是學業負擔重。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高分。老師們想盡辦法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增加作業數量提高作業難度,占用其他學科的時間“查漏補缺”;白天需要早起摸黑背課文,還要沒日沒夜的寫作文...學生背負著沈重的學習負擔,失去了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和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心靈早已被沈重的學業負面壓力所迷惑,早已厭倦了這種讀書方式。他們有什麽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我從“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入手,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實施精講細化,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課業負擔減輕,有適當的時間參加自己喜歡的有益活動,覺得學習不像做苦力那麽不堪。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學習興趣逐漸被激發。
其次,廣泛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課外活動通常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場所。他們的優點是能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學生對壹項活動產生興趣後,就會有壹種驅動力驅使他努力參與,直到滿意為止。因此,我結合教學實踐,創造條件激發學生參與語文課外活動的興趣,引導開展各種興趣活動:
①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結合學習內容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單詞接龍、成語遊戲寫作比賽、猜謎語等。比如教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要求學生課後進行情感朗誦,舉辦詩歌朗誦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或散文朗誦給大家聽。
②還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泛讀中更多地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能力。確定主題,開展閱讀活動,如以“如何培養青少年的成人意識”為主題,向學生公布基礎書目,分組進行閱讀評價。
(3)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機會。創建班級黑板報。學生三五成群,妳寫稿我排版。很有意思。這種自由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壹個豐富多彩的發展語文能力的舞臺。
(4)舉辦辯論賽,讓學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迸發,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辯論中得到鍛煉,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強。比如“中學生該不該早戀”的辯論。因此,有人稱課外活動為第二課堂。其實很多語文學習的成果都是在第二課堂取得的。
再次,搞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施展語文才華。
實施語文教育不僅是教師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學會為語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背景,也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關註社會,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語文課從課堂走向課外,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如下:
1.社會調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工廠、農村進行調查采訪,然後撰寫調查文章。
2.環境調查:環境問題日益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周末組織部分學生考察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環境,舉辦征文比賽,讓學生談談對環境問題的看法,表達對理想環境的憧憬。
3.名勝古跡考察:帶領學生探索古老的攬勝,記錄觀察所得,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詩人創作的情懷,又能在欣賞中探索壹些值得深思的社會和人生話題。使學生獲得壹定的社會知識,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
簡而言之,生命的延長等於語文學習的延長。只要我們關註生活,處處關註語文學習,讓學生把語文學習變成生活和生存的壹部分,成為愉悅心靈、提高素質、發展思維、反思歷史、感受現實的必由之路和過程,他們壹定會在語文學習中獲得非凡的快樂,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希望能幫到妳。謝謝妳。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