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壹般包括表達、修辭和表達三個層面:
表情:
敘事:敘述人物經歷或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舟楫夜渡瓜州,鐵馬秋風散”(陸遊《悲憤書》)
用敘事的方式寫壹個我親身去抗金前線的難忘的故事。
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對人、事、環境的具體描述和刻畫。
”江月走到人只有幾尺的地方,提燈照著夜色。沙頭蒼鷺留無聲,魚躍船尾攪”(杜甫《滿城義》)
詩以水中月影為題,生動描寫白鷺彎彎曲曲,在月光下靜靜地停留在沙灘上,船尾的大魚躍出水面,發出刺耳的聲音,構成了江面月夜的靜謐之美。
評論:對人和事物的性質、是非、價值、特點和作用所表達的意見。
“不是花中偏愛菊花,此花更無花”(元稹《菊花》)
這是詩的最後兩句,指出了喜愛菊花的理由,贊美了菊花風化枯萎後忠貞不渝的品格。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恨、好惡、情緒、愛情等主觀感受。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晨起都鐸,客行悲故鄉。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槲寄生葉子落在山路上,橘黃色的花在哨所的墻上。因思淩渡夢,雁滿歸池。”(溫庭筠《上善晨行》)
第壹副對聯的第壹句話,照顧了時間、事件、環境,寫了旅客的艱辛,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感情。相對於“故鄉”,“客家人”自然會生出壹個“悲”字。
寫作技巧概述(2)
修辭(修辭格):
比喻: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進行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遙望洞庭,銀盤中有青螺”(劉禹錫《遙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把“蝸牛”比作明月銀輝下的山,把它比作銀盤子裏的綠蝸牛。色彩淡雅,山川渾然壹體。
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而不是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
“知道,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
在詩中,“綠”和“紅”分別用來代替葉子和花,分別用來形容茂盛的葉子和枯萎的花。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的放大或縮小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
愁生白發,詩人誇張的寫白發長達“三千尺”,可見愁之深。
對偶: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
“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杜甫《登高》)
從文章的結構來說,這首詩由四節八句組成,每壹句都是對句,圓潤自然,沒有斧頭的痕跡。“無邊落木”和“壹望無際的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
類比: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或者把人說成莊稼叫擬像。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霜鳥欲先窺,粉蝶似相知。”(林逋《山園裏的小梅》)
這幅對聯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先偷壹瞥》寫的是白鶴很愛梅子。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壹眼。“斷魂”二字形容蝴蝶對梅的愛,把蝴蝶對梅的愛誇大到了極致。
排比: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
純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提問:先提問,然後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
“問天下誰是英雄?河上有酒,與曹公平。”(元·蕭曲《靈》,作者阿魯維)
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題目,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
反問句:以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
“今日江東弟子雖在,豈肯為君東山再起?”(王安石《重疊烏江閣》)
反問句用的是冷冰冰的語氣,強調歷史的必然性。
灌頂:灌頂就是先說點別的,喚起要唱的詞。
“我想知道為什麽我的錦瑟有五十根弦,每根弦上都有壹個青春的間隔”(李商隱的《錦瑟》)
第壹副對聯就是受了這件樂器的啟發,產生了“過年”的想法。
寫作技巧概述(3)
表達技巧:
引用:典故有兩種:用有用的東西和引用前人的詩句。用事是借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壹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感受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運用前人詩詞的目的是為了深化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們去聯想,去尋求文字之外的意義。
“當年,金戈鐵馬,吞萬裏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
“過了春風十裏,麥綠了”(姜夔《揚州慢》)
這個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的南下經歷,其他都是實用的。“當年金戈鐵馬,吞萬裏如虎”講的是劉裕北伐抗敵的英雄事跡。作者通過歌頌劉裕,諷刺南宋和平派的無恥行徑,表現了作者的反金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春風十裏》引用杜牧的詩,表現的是昔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華,是虛寫;《讓麥子綠了》,作家今天看到的慘淡局面,才是真實的寫作。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傳達了詩人對過去繁榮和衰落的感情。
關聯:將壹個事物與另壹個與之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或將事物中相似的特征聯系起來,形成壹個模型。
“碧玉妝成樹高,萬年垂綠絲絳。不知是誰剪開了薄葉,二月的春風如剪刀。”(他張之的《柳永》)
詩人將下垂婀娜的柳枝與綠絲帶聯系在壹起,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了壹個具有獨特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改變了柳葉的象征意義。
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想法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推理、分析、綜合,創造出新思想的思維過程。
“湖光月色,池面無無風鏡。看洞庭山水,銀盤中有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看月夜的視角,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巧妙的再現在紙上。
現實與虛構的結合:是指現實的場景和事件與想象的場景和事件相互映襯,交織在壹起,表達同樣的感情。
秋天的蟬叫得如此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壹場突如其來的雨剛剛停了。所有的賬目都沒有心情,鄉愁裏的藍舟在催。牽著手,盯著眼淚,我無言以對。.....(柳永《林玉令》)
上壹部,除了“思念千裏煙浪,黃昏沈沈”之外,我把所有真實的事實都寫在了眼前。作家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不得不另起心情,這才是真正的寫作;下壹篇關於未來生活的想法是壹篇空洞的文章,故意描繪詩人孤獨的感覺。現實與現實的結合,生動地寫出了舍不得離開。
襯托:或稱對比:指用乙錠支撐指甲,使指甲的特征或特點更加突出。有兩種:前襯和後襯。
“不歸之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老基地的西面,人文就是周郎的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遙遠的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未解決的長安。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杜甫《月夜》)
周瑜是這首詩要刻畫的人物,但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赤壁之戰》的《多少英雄》,最後集中到周瑜身上,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體地位。
對聯和項鏈描寫妻子的美麗,反映了詩人憂郁痛苦的心情。
渲染:用多種方式描繪環境和景物,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杜甫《登高》)
第壹個音高的所見所聞,六個特寫相繼出現,渲染出秋江風光的特點。
符號:通過具體具體的、易於聯想的形象來表達相似或類似特征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圍於縣城”(李德裕《攀崖市》)
這兩句話描述的是青山環山,所在的縣市正在被嚴密封鎖和封鎖。它象征著政治對手的迫害和寫作的悲哀。
寫作技巧概述(4)
對比:比較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況,並相互比較。
”勾踐王擊破吳貴,將士盡皆歸家。宮女就像滿春宮,但只有鷓鴣今天飛。”(李白《越南訪古》)
前三句描寫了過去的繁華,最後壹句描寫了今天的冷清和荒涼,讓讀者感覺特別深刻,包含了詩人深刻的歷史思考。
打壓:把消極的方面和積極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強調其中壹個方面,達到打壓這個或那個的目的。有兩種:先升後抑,先抑後升。
“閨閣少婦不知愁,春日妝高樓。突然看到陌生人頭上的柳色,後悔教老公找侯爵。”(王昌齡《永遠在我心中》)
這首詩,先寫少婦的“無愁”,後說她的“悔”。通過對少婦心情微妙變化的描寫,深刻表達了少婦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感傷哀怨之情,突出了“永遠在我心中”的主題。
關心:指的是對詩中之前的寫法的必要回答。這種方法運用得當,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楚江籠罩在細細的雨絲中,伴城在暮色中鳴響。雨的大雨滂沱,天不對地,鳥慢飛。(魏的《夜雨裏送別李洲》)
前兩句,詩人站在黃昏細雨蒙蒙的河邊,點出了詩題中的“暮雨”,關照了詩題中的“送”字。
動靜:對事物和景物的動靜描寫,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
沙頭鳥無聲,船尾魚嘯。(杜甫《滿城義》)
第四句魚跳的“動”,襯托出前三句風景的“靜”。
正面描寫:對描寫對象正面直接的描寫,就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加生動突出。
“壹棵樹上有成千上萬的春風樹枝,比黃金還軟,比絲綢還軟。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白居易《楊柳枝詞》)
“大漠風塵天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在河北夜戰,已報生擒。”(王昌齡《參軍》)
白詩的第壹句和第二句,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楊柳在春天的美好形態。
王詩的第二句是描寫戰爭形勢的側面。詩壹方面風大,便於卷起紅旗急行軍。另壹方面是高度戒備,不張揚,凸顯了戰爭的緊張。
直抒胸臆:立即抒發自己的感情,面對自然景物,抒發詩人的哲學思想。
“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王誌煥《在鷺鳥山莊》)
前兩句描述的是風景,後兩句直接表達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感受。這壹幕面前的自然情境、浩瀚氣象和詩人的哲學思想融為壹體。
借景抒情融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是正面的,完全駐留在眼前的自然景物中,通過自然景物來抒發感情。
“孤帆遠兮碧空盡兮長空唯長江流”(李白《黃鶴樓·去揚州途中別孟浩然》)
老朋友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後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就像在不停地思念著朋友。
寄物言誌:在盡力描寫事物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意。
“壹棵樹上有成千上萬的春風樹枝,比黃金還軟,比絲綢還軟。永豐西苑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白居易《楊柳枝詞》)
以物托誌,寫柳獨留荒園無人看,抒發人才埋沒之感。
意象:意象是在詩中鑄造作者思想感情的東西。
“缺月垂疏桐,漏人靜初。誰看見妳壹個人?模糊而孤獨。愕然而回頭,無人可救,孤沙洲寒。”(蘇軾的《蔔算子黃慧遠蝸居作品》)
“缺月”、“疏樹”、“幽人”、“孤懸”、“寒枝”這些詞都是意象。
意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所形成的藝術境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作品的生活圖景融為壹體。這是詩人對生活的主觀感受、感受和理解,是客觀事物的外在形態特征和內在意蘊的融合統壹。
“缺月垂疏桐,漏人靜初。誰看見妳壹個人?模糊而孤獨。愕然而回頭,無人可救,孤沙洲寒。”(蘇軾的《蔔算子黃慧遠蝸居作品》)
上例中的意象,結合了“獨立”、“空靈”、“討厭”、“孤獨”、“寒冷”等詞語的感情色彩和“拾盡寒枝拒生”的象征性詩句,構成了壹種孤獨蒼涼的氣氛,但詩人的內心卻十分堅定,表達了作者孤傲自賞,不願與世同歸於盡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