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克裏利(美國)
以免我認為
再次讓自己
陷入舊愛
處於控制之下
低聲下氣地低聲說話
疼痛,彎曲
成為根
拔不出來的釘子。
親愛的,不是嗎?
不能表露自己的內心
就是這樣。
什麽重要?
我們是彼此
可以互相聯系?
像錘子壹樣。
重新敲擊
把彎曲的釘子
舊傷復發。
(趙壹恒譯)
克裏利(1920-)是黑山派著名詩人。二戰期間在印度和緬甸的戰場上打過仗,戰後回到哈佛大學。65438-0954年,受奧爾森之邀在黑山學院任教,主編著名的《黑山評論》雜誌。在黑山的詩歌流派中,似乎他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和威廉姆斯壹樣,堅持用口語進入詩歌,從松散的短句中尋求詩歌的內在結合。他的詩和鄧肯的不同。鄧肯試圖將哲學納入壹種開放的詩歌形式,並在他的詩歌中探討本質與現象的關系。他的詩多為抒情短詩,詩風清新明朗,部分佳作寓意深刻。
克利裏是壹位多產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將詩歌的內涵隱藏在看似零散甚至隨意的形式中,簡潔凝練的短線詩風,使他成為當代美國詩歌中最引人註目的人物之壹。
《唯恐》作為詩人的愛情詩,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讀完這首詩,我們可以捕捉到詩人獨特的思維和詩歌風格。
詩人以“惟恐……”開始了全詩。這兩個字,像壹條暗線,將“昨天”的情感糾葛慢慢地、輕輕地牽引到了光亮處,其中的無奈的悲傷和斷絕舊情的心情都蘊含在這裏。唯恐我再次被舊情控制,它告訴讀者,舊情並不甜蜜,並不快樂,也不充滿生命,而只是像壹根繩子,控制著我的靈魂。換句話說,就是壹根拔不出來的歪釘子,給我的愛情和人生判了死刑。因為我的癡心和發自內心,換句話說,壹廂情願,我在伊面前是“卑微”和“無法表露心跡”的。換來的就是這樣的代價,伊拉克漸行漸遠,冷漠甚至不屑壹顧,裝作不知道,這正符合我的痛,彎成壹個釘子。面對這種情況,我靜下心來反思,終於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可能‘心心相印’”。如果繼續陷在這段感情裏,只能“推彎了的釘子”和“打舊傷疤”。
這首詩乍壹看雜亂無章,讓人感覺矛盾,充滿了詩人寫詩時的精神感,這是該詩獨特的詩風。這首詩的語言簡潔明了,更有高品格的清新、自然、凝練和質樸。在這裏,詩人的語言,運用“跳躍”的方法,可以增加詩歌的包容性,使語言更加緊湊精煉。詩中從現在的感覺,“惟恐我要重新——”跳回過去的舊情,“卑微而痛苦”,再跳回現實到“我們是彼此”“我們能不能情感相連?”在這裏,跳躍範圍是迂回的,看似彼此接近。然而,在這種“跳躍”的語言中,恰好有壹條詩人把握的主線——“唯恐”的情感原因。短短的幾個十字,已經表達了詩意和無限詩意,可謂“短言乏術,詳言繁語。”
詩貴含蓄。這首詩微妙而深刻的效果在於詩人意象的巧妙運用,詩中有“彎”“釘”“如錘”。對哲學有什麽啟示?詩人並沒有表白,而是用它來激發讀者的聯想、想象和幻想,給觀者壹種轉身豁然看見鄉村的感覺。就像高爾基說的,壹首“走進森林中的壹片草地,到處都是鮮花盛開,到處都是陽光”的詩不是詩。“歪”釘是“我”和“卑微而痛苦”追求的無果而酸的愛情,把我牢牢“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我壹次又壹次的沈迷於這種感覺,我只能變成壹把“錘子”,把過去的痛苦和悲傷吹得更響更重。為了“避免”這壹點,“我”會告別舊愛,尋找新的生活,擺脫它的“控制”。這種意象手法的運用讓人過目不忘。可以說,象征本身就是目的,是詩人專門為欣賞者安排的。
《唯恐》、《我又讓自己墮落了》、《舊情支配下》表達了“我”追求高不可攀的愛情,在痛苦和無助中尋求自救和解脫的感覺。這類詩的意境探索,並不是觸手可及,壹目了然的。詩人在他的詩裏,把詩的靈魂藏在朦朧的月光裏,只有抽筋剝皮,才能看到它的意義。這是詩人的審美理想、審美和情感通過象征性的藝術表現所創造的境界。
這首詩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失戀”。好在詩人並沒有把註意力放在失戀後的痛苦、無助和無法自拔上,而是陷入了尋找新生活的情緒中。所以,它給讀者的不是眼淚,也不是憂慮,而是以平靜的心態等待“我”搖頭,告別舊情,走向黎明。這種詩,藏於情感之中,發人深省,有壹種“隱隱欲散”的朦朧美。就像站在山的盡頭,看著霧蒙蒙的村莊。樹和房子就在那裏,迷霧重重,撲朔迷離,吸引著人們的審視。太陽升起的時候,壹切都在兩眼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