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藝術-林語堂
活著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文化享受
生病了。閱讀的藝術
讀書或者書籍的享受,在有修養的生活中壹直被認為是壹件優雅的事情,但在壹些很少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眼裏,卻是壹件值得尊重和嫉妒的事情。當我們比較壹個不讀書的人和壹個讀書的人之間的生活差異時,這就很容易理解了。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在時間和空間上被眼前的世界禁錮了。他的生活機械化而刻板;他只和幾個朋友熟人聊過天,他只看到身邊發生的事情。他逃不出這座監獄。但當他拿起壹本書,他立刻走進了壹個不同的世界;如果是壹本好書,他會立刻接觸到世界上最健談的人之壹。演講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去壹個不同的國度或時代,或在他身上發泄壹些個人的遺憾,或和他討論壹些他從來不知道的知識或人生問題。壹個古代作家讓讀者追隨壹個早已死去的人;當他繼續讀下去的時候,他開始想象古代作家長什麽樣,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都表達了同樣的想法。壹個人可以在十二個小時裏,在壹個不同的世界裏生活兩個小時,完全忘記眼前的真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被囚禁在自己肉體監獄裏的人所羨慕的權利。這樣的環境變化,從心理影響上來說,和旅遊是壹樣的。
不僅如此。讀者常常被書帶入壹個思考和反思的境界。即使是壹本關於真實事物的書,親眼所見或者親身經歷的那些事和在書上讀到的那些事也是有區別的,因為書上描述的往往變成了壹個場景,讀者變成了壹個冷眼旁觀的人。因此,最好的閱讀材料是那些能引導我們達到這種冥想狀態的材料,而不是那些只報道事情始末的材料。我認為人們花很多時間看報紙,而不是看書,因為大多數報紙讀者只關註事件或事件的報道,冥想根本沒有價值。
在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詩人、蘇東坡的好友黃谷谷說的最精彩。他說:“三天不讀,會覺得語言無味,令人作嘔。”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給人壹種高雅和韻味,這是讀書的全部目的,而只有帶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能稱之為藝術,壹個人讀書的目的不是“提高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提高心智的時候,讀書的樂趣就全部喪失了。他對自己說:“我得讀莎士比亞,我得讀索福克勒斯,我得讀艾利奧特博士的《哈佛世界名著》,這樣我才能成為壹個有教養的人。”我敢說,人永遠不會成為壹個有教養的人。有壹天晚上,他會強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
讀完《哈姆雷特》,他仿佛從噩夢中醒來。除了他“讀過”哈姆雷特,他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如果壹個人帶著壹種義務感去閱讀,他就不會理解閱讀的藝術。這種帶有強制目的的閱讀方式,就如同參議員在發表演講前閱讀文件和報告壹樣。這不是讀書,而是求商業報道和新聞。
所以,按照黃姑的話來說,以培養個人儀容的優雅和談吐的韻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壹值得稱道的讀書方法。這種優雅的外表,顯然並不意味著形體美。黃所說的“惡心的臉”並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臉有時候有動人的美,漂亮的臉有時候讓人看著很討厭。我在中國有壹個朋友,他的腦袋形狀像炸彈,但是看到他會讓人很開心。按照我在圖片裏見過的西方作家的說法,最美的臉是Tui Jiston。他的小胡子、眼鏡、濃濃的眉毛和眉間的皺紋結合在壹起,形成了惡魔般的外貌。我們只覺得那個額頭裏有很多想法,隨時會從那雙陌生而銳利的眼睛裏產生出來。那就是黃所謂的美麗的臉,壹張不是用脂粉打扮的臉,而是用思想的力量創造出來的臉。談到談話的味道,這完全取決於壹個人如何閱讀。壹個人的言談是否有“味道”,完全取決於他的閱讀方法。如果讀者得到了書中的“味道”,他會在談話中表現出來;如果他的演講有味道,他必然會在寫作中表現出味道。
作者:劍試天下_ 2006-4-20 19:33回復此發言
-
2閱讀的藝術——林語堂
所以我覺得味道或者愛好是閱讀所有書籍的關鍵。這種愛好和對食物的愛好壹樣,必須是有選擇性的,個人的。吃壹個人喜歡的東西畢竟是最衛生的吃法,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壹定是消化順暢的。讀書和吃飯壹樣,“壹個人吃的是補藥,別人吃的是毒藥。”老師不能強迫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家長也不能指望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己的壹樣。如果讀者對他讀的東西不感興趣,那麽所有的時間都浪費了。袁中郎說:“不好的書可以讓別人看。”
所以,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是大家必讀的。因為我們的智力興趣像樹壹樣生長,像河壹樣流動。只要有適當的樹液,樹就會生長,只要春天有新鮮的泉水流出,水就會流動。當水遇到花崗巖石時,它繞過巖石;當水流沖向壹個低窪的山谷時,它在那裏壹會兒蜿蜒曲折;當水沖到深山裏的壹個池塘時,就停在那裏;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迅速向前沖。就這樣,它雖然沒有努力,沒有確定的目標,但最終還是會到達大海。世界上沒有人壹定要讀的書,只是在人生的某個時間、地點、環境、某個時期壹定要讀的書。我覺得讀書和婚姻壹樣,都是命運或者陰陽註定的。即使壹本書,比如《聖經》,是每個人的必讀,也有讀這樣壹本書的時候。當壹個人的思想和閱歷還沒有達到讀名著的程度時,那部名著只會留下惡趣味。子曰:“五十年學易經。”也就是說,四十五歲了,還看不懂易經。《論語》中孔子教誨的沖淡平和的味道和他成熟的智慧,除非讀者自己成熟起來,否則是無法欣賞的。
而同樣的書,同樣的讀者,可以讀到當下的味道。情況就像看壹個名人的照片或者讀壹篇名人的文章。不見面的時候,是壹種味道。見面聊過之後,妳可以看看他的照片,或者看看他的文章,還有壹層很深的關註。或者和別人分手後,看他們的照片,看他們的文章,又是另壹番滋味。四十歲學易是壹種滋味,五十歲學易又是另壹種滋味,看多了人生變化。所以,所有的好書都可以通過重讀獲得收益和新的樂趣。上大學的時候被逼著讀西遊吼!)和亨利·愛默生(《亨利·埃斯蒙德》),但我雖然十幾歲,也能體會到《西遊記》的好處,卻完全體會不到亨利·愛默生的真正味道。後來回想起來,我懷疑這本書的味道壹定比我當時所能欣賞到的要豐富得多。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讀書有兩個方面,壹個是作者,壹個是讀者。讀者的知識和經驗與作者的貢獻壹樣多。宋汝成的壹川先生在談孔子的《論語》時說:“讀《論語》,有無事之人;看完之後,有壹兩個是開心的;有看完才知道好的;看完了,還有不懂跳舞的。”
我認為壹個人在知識的發展中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家是最重要的。世界上確實有壹些人的心是相似的。人們必須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尋找壹個心靈與他相似的作家。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讀書的真正好處。壹個人必須獨立地找到他的老師。沒有人知道妳最喜歡的作家是誰,也許連妳自己都不知道。就像壹見鐘情。人不能要求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但當讀者發現自己喜歡的作家時,他本能地就知道了。關於作家的這壹發現,我們可以舉壹些著名的例子。有很多學者,他們似乎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相隔很多年,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他們的情感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當人們在壹本書上讀到他們的文字時,仿佛看到了他們的畫像。按照中國人的語法,我們說這些相似的靈魂是同壹個靈魂的化身。比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者陶淵明轉世,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蘇東坡說,他第壹次讀莊子的文章,覺得他從小就在想同樣的事情,抱著同樣的想法。壹天晚上,當袁中郎在壹本小小的詩集裏發現壹位不知名的當代作家徐文長時,他跳下床,大聲呼喚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開始讀詩集,叫了出來,於是兩人叫重復,把仆人們弄糊塗了。艾利奧特說,當她第壹次讀到魯騷的作品時,她仿佛被壹股電流電擊了壹下。尼采(尼采)為叔本華(叔本華)也
作者:劍試天下_ 2006-4-20 19:33回復此發言
-
3閱讀的藝術——林語堂
我也有同感,但是叔本華是個暴躁的老師,尼采是個暴躁的弟子,所以這個弟子後來反叛老師也是很自然的。
蘇東坡曾經做過壹件不平凡的事:他仿照陶淵明詩詞的用韻,寫出了全詩。這些和陶和諧的詩之後,他說自己是陶淵明轉世。這位作家是他壹生中最崇拜的人物。
只有這種閱讀方法,只有這種閱讀方法遇到自己喜歡的作家,才是有益的。就像壹個男人對自己的愛人壹見鐘情,沒有什麽不對。她的身高,她的臉型,頭發的顏色,說話的語氣,還有她的談笑風生,都恰到好處。壹個年輕人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認識了這個作家。這位作家正合他意;他的風格,他的品味,他的想法,他的思維方式都恰到好處。於是讀者們開始閱讀這個作家寫的壹切,因為他們之間有壹種精神上的聯系,所以他吸收了壹切,毫不費力地消化了。這個作家會有魔力吸引他,他會自得其樂;過了壹會兒,他自己的聲音和外貌,帶著微笑,漸漸地像那個作家了。就這樣,他真的把自己沈浸在了文學愛好者的懷抱裏,從這些書中獲得了精神食糧。幾年後,這種魔力消失了。他有點厭倦了這個情人,開始尋找壹些新的文學愛好者。等到他有了三四個情人,吃了他們之後,他自己也成了作家。有很多讀者從來不談戀愛,就像很多青年男女只會賣弄風情,而不會愛上壹個人。他們可以看任何作家的作品,也可以看所有作家的作品。他們不會有任何成就。
這樣的閱讀藝術觀完全打破了閱讀是壹種責任或義務的觀點。在中國,學生經常被鼓勵“努力學習”。有壹個用功讀書的著名學者,有壹次在晚自習的時候打盹,用錐子刺到了大腿。還有壹個書生,晚上讀書的時候叫壹個丫環站在他身邊,看見他午睡就把他叫醒。這真的很可笑。如果壹個人把書擺在面前,在壹個古代睿智的作家對他說話的時候打個盹,那麽他就應該幹脆上床睡覺。在他小腿上紮壹根大針,或者讓壹個女孩叫醒他,對他沒有任何好處。這樣的人對閱讀完全失去了興趣。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磨”是什麽意思
練”,也不知道什麽叫做“努力”。他們就是愛書,忍不住讀下去。
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讀書的時間地點問題也就可以回答了。讀書沒有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當壹個人有心情學習的時候,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學習。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無論世界上有沒有學校,他都會讀書。他甚至可以在最好的學校學習。曾國藩在家書中說,他的四哥打算去北京上更好的學校讀書:“如果妳能自立,妳可以在家裏讀書,就是在曠野裏,在繁華的地方,妳也可以讀書,妳可以當牧民,不要工錢。如果妳不能自立,妳就不能在家學習,也就是說,妳不能在壹個幹凈的國家或壹個神仙的土地上學習。”有些人想看書就在書桌前裝腔作勢,抱怨因為房間太冷,板凳太硬,或者光線太強而看不下去。也
有些作家抱怨說,因為蚊子太多,稿紙發光,或者路上噪音太大,所以寫不下去。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所有的好文章,都是在“三事”上得來的,就是枕、馬、廁。清代著名學者顧據說在夏天有“裸讀經典”的習慣。另壹方面,如果壹個人不擅長讀書,那麽壹年到頭都不讀書是有正當理由的:
春天不是讀書的日子;炎熱的夏天最好睡覺;
最好等到來年秋來的冬天再次來臨。
那麽,什麽才是真正的閱讀藝術呢?簡單的答案是,當妳有心情的時候,拿起壹本書讀壹讀。為了充分享受閱讀,壹個人必須自然地閱讀。他可以拿壹本《離騷》或者歐瑪爾·海亞姆(波斯詩人),牽著愛人的手去河邊讀。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雲,就讓他們看白雲忘書,或者同時看書和白雲。休息時最好抽壹管煙或喝壹杯上好的茶則。也許是在壹個雪夜,坐在竈前,水壺在竈上叮當作響,身旁放著壹盒淡淡的煙草。壹個人拿了十幾本哲學、經濟學、詩歌、傳記的書,堆在板凳上,然後清閑的拿起幾本。當他找到壹本他愛讀的書時,他輕輕地點燃壹支煙,抽了起來。金聖嘆認為在雪夜關上門看禁書是人生最大的樂趣。陳繼儒(梅公)把讀書的心情形容得最美:“古人把書畫稱為柔和的畫卷,所以閑適是讀書開書的最好方式。”在這種心態下,壹個人可以包容壹切。作家還說,“真正的單身漢不在乎魚與海,好的遊客不在乎爬山時的爛路,看雪景的人不在乎橋不穩,住在鄉下的人不在乎俗人,愛花的人不在乎酒不好。”
關於讀書的樂趣,我在中國最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自傳裏找到了最好的描述(易安,1081—1141)。她的丈夫是帝國學院的學生,每個月領生活費的時候,他和妻子總會去索國寺買有銘文的水果。回來後,夫妻二人會壹邊炫耀壹邊咀嚼,剝水果,欣賞碑文,或者壹邊整理各種碑文,壹邊品好茶。他在自傳《石頭記序》中寫道:
記得每次飯後回去泡茶,指的是書史的積累,說壹本書的第壹頁第壹行有什麽東西,有沒有贏,就是喝茶的順序。舉起壹杯,笑到茶翻臂,卻喝不下去。
願意永遠想家!所以,盡管外界艱難困苦,我不屈不撓。.....於是列舉了幾個案例,枕墊枕靠,悟性,目神,賞聲,賞色,賞狗,賞馬。……
這張小紙條是她丈夫晚年去世時寫的。那時,她是壹個孤獨的女人。因為遊牧民族入侵華北,她不得不躲避南方的混亂,四處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