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幹旱地區,超過65,438+065,438+00個國家遭受土地荒漠化,每年在全球造成42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壹。第壹,面積大,分布廣。根據國家林業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監測結果,截至1999年底,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達1743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18%,涉及30個省(區、市)的841個縣(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國的主要沙源,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分布的沙地。中國流動沙丘面積42.72萬平方公裏,固定和半固定沙地46.3萬平方公裏,戈壁和風蝕地71.1.404萬平方公裏,其他1.41.400平方公裏。在西北、華北、東北形成壹條長約4500公裏、寬約600公裏的沙塵暴帶,西起塔裏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以西,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區。二是擴張速度快,發展形勢嚴峻。據動態觀察,20世紀70年代,我國土地荒漠化以每年1.56平方公裏的速度擴散,80年代為21.00平方公裏,90年代達到2460平方公裏,20世紀初達到3436平方公裏,相當於每年損失壹個中等縣的國土面積。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是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和社會問題,是地球的癌癥,對中國的危害也非常驚人。
——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縮小。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相當於廣東省10的面積,五年新增面積相當於北京的總面積。中國人口每年增加14萬,而耕地卻在逐年減少。新中國成立以來,已有10萬畝耕地、3525萬畝草地、9585萬畝林地成為流動沙地。沙塵暴漸行漸近,2.4萬個鄉鎮瀕危,以至於數萬農牧民被迫成為生態難民,部分鄉鎮被迫多次搬遷。內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經沙化,並以每年654.38+0.5萬畝的速度擴張。預言50年後額濟納綠洲將成為第二個羅布泊不是危言聳聽。北京沙塵暴的源頭之壹,渾善達克沙地流沙面積7年增加93%,壩上地區9年增加91%。
——導致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據中科院蘭州沙漠測算,我國每年風蝕損失相當於2.7億噸化肥,相當於全國農業化肥產量的數倍。荒漠化使我國草原退化20.7億畝,占沙區草原面積的60%,每年少養近5000萬只羊;耕地退化65438+16萬畝,占沙區耕地面積的40%。荒漠化地區的耕地,有的地方畝產幾十公斤,需要多次播種耕種。
——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根據我國荒漠化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我國每年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西北幾個省財政收入的數倍。1993年5月,我國西北地區發生嚴重沙塵暴,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72個縣(旗)受災,死亡116人,牲畜損失12萬頭,農作物受災50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億元。沙區有101個國家級貧困縣,占全國592個貧困縣的17%。
——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國每年輸入黃河的654.38+0.6億噸泥沙中,有654.38+0.2億噸來自荒漠化地區,黃河開封段因水土流失嚴重成為“懸河”。我國沙塵暴頻繁,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大氣粉塵增加,空氣汙染加重,環境質量下降,北方城市的沙塵暴和南方的泥雨影響了韓國和日本,引起國內外關註,成為生態環境外交的議題。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北方降水不足,植被稀疏,加上全球變暖,持續幹旱少雨,加劇了土地荒漠化。然而,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容量的壓力和“五濫”等人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擴大的根本原因。
壹個是過度放牧。據統計,我國沙區草地牲畜超載率為50-120%,部分地區高達300%,導致草地“三化”嚴重。內蒙古草原畝產從60年代的109公斤下降到80年代的43公斤,“風吹草動牛羊低”的地方變成了“老鼠竄脊梁”。1999年國家林業局監測區1.9%(115.2萬平方公裏)的草地沙化、退化是超載過牧造成的。
第二是砍伐森林。由於砍伐森林,壹些地區的土地沙漠化非常嚴重。在新疆和田地區,5年間因薪柴采伐破壞胡楊、胡楊等天然荒漠林5.7萬畝,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000萬畝。20世紀80年代中期,65,438+0/3的土地因伐木而荒漠化。內蒙古蘭臺鎮鹽湖西北部僅有30萬畝天然梭梭林,5.6萬畝鹽礦已有壹半被流沙掩埋。
三是亂挖。沙區亂挖中藥材、亂拋海草、亂采濫挖等破壞植被的現象十分突出。每年進入阿拉善盟的農牧民有65438+萬人,內蒙古因這壹現象破壞的草原面積達1.95億畝,其中已沙化6000萬畝。因為煤田開發,陜西榆林26萬畝植被被破壞,土地沙化。甘肅省五年毀草原502萬畝,因為挖甘草;
四是濫種。1994-1999我國固定沙地和草地上的耕地面積達1.7萬平方公裏,年均開墾3400平方公裏,其中約壹半成為流動和半固定沙地。當地群眾痛心地說,“壹年開草原,兩年分糧食,三年換沙梁”;
第五,水資源的無序利用。上遊截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土地鹽堿化,下遊缺水,沙漠植被死亡。塔裏木河及其下遊270公裏斷流,530萬畝胡楊林死亡。黑河流入內蒙古綠洲的水量從9億立方米下降到2億立方米,東西部居延海幹涸,654.38+04萬畝梭梭林死亡,荒漠化加劇。在民勤綠洲,由於大規模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大面積沙質植被幹枯死亡,沙丘被激活。
國外防沙治沙的經驗教訓和我國國防治沙的歷程。
新世紀初中國防防沙治沙對策
新時期我國國防防沙治沙工作的對策是:遵循“保護第壹、綜合治理、以人為本”的原則;構築三道屏障遏制土地荒漠化;明確責任目標,區域治理取得突破;解決六個問題,出臺政策措施;完善六大體系和管理方法;治沙工程管理,工程責任到人。
(1)構築三道屏障遏制土地荒漠化。
中國的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是自然景觀。治沙不是在戈壁灘或者沙漠裏種樹,而是遏制沙漠化擴大的趨勢,在壹定的周邊地區進行治理。中國出現揚沙和沙塵暴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但通過林草生物固沙來遏制土地荒漠化是可能的。
首先是保護現有的沙地植被和沙漠植被。沙漠植被是維持沙漠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易被破壞,難以恢復。所以要把保護沙漠植被放在第壹位,否則最後所有的管理和造林都是徒勞的。沙漠中的胡楊林固土作用非常明顯,有幾百年或幾千年的樹齡。沙柳、梭梭、榆樹、檸條、沙棘也是很好的抗沙樹種,壹定要保護好。沒有這種沙漠植被的維護,治沙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快劃定原生荒漠封禁保護區、荒漠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和國家荒漠(沙生植物)公園,依法進行保護。依法采取強有力的植被保護措施,禁止亂墾、放牧、采礦、挖伐等破壞行為,保護沙區現有植被;以草定畜、改良品種、圈養等措施,恢復和提高草地的生產和生態功能;采取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協調利用。
二是沿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因受損而建設大型防風固沙林草帶。依法在沙漠和綠洲之間建立大面積的固沙防護林帶。在東西長4500公裏,寬600公裏的沙塵暴帶周圍,政府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劃出地塊,組織群眾逐年實施。
三是農田林網建設和沙化耕地退耕還林。鞏固綠洲,加密農牧交錯帶農田林網;對於風沙危害嚴重的幹旱耕地,應推廣免耕法、“留根”耕作、擴大冬小麥面積等措施,減輕風沙災害;荒漠化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選擇植樹種草品種和模式,促進國家生態目標,農民增收致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二)以人為本,創新理念。在縣域財力不足1000元/年,人民收入不足1000元/年的基礎上,中國很難搞生態建設的大業。有專家通過監測分析指出,中國土地荒漠化問題5%是幹旱造成的,95%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中“五濫”是主要原因,如過度耕種、放牧、采礦、挖掘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然而這些都是表象,核心問題是環境的人口容量,人口過剩,生存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為解決這壹問題,應倡導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制定國家政策時考慮群眾的生存和發展,根據協調人、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探索創新思路。
壹是鼓勵有關部門加大現有沙區基本農田和草地建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支持農業部門提出草原建設、禁牧或增加農田建設。
第二,實施封山(沙)造林要解決農村的能源和燃料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進行農村能源建設項目的試點研究,中國南方可以發展沼氣池。沼氣池建設四位壹體,平均每池4000多元,國家補貼每戶約1000元,避免了燒柴。同時,北方地區可以發展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利用。
第三,個別地區可以生態移民,達到封山綠化的目的。對生態脆弱、交通不便、地方病嚴重等不適宜生產生活的高寒、高寒、邊遠地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搬遷。政府劃定基本農田,補貼建房,國家每戶補貼2.5萬左右。允許基層單位集中有限的資金,包括封山育林、扶貧、退耕還林糧款補貼、生態移民封山綠化等。
四是鼓勵群眾保住基本口糧田,加大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其他沙化耕地加大退耕還林奠定基礎。
第五,國家的生態目標要與人民收入的增加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林業和生態建設必須找到這個結合點。長期以來,造林工作目的性不強,這種觀點必須改變。植樹造林應該與中國的大生態目標相聯系,與增加人民收入、增加企業效益和增加政府稅收相結合。因此,生態建設首先要選擇品種和模式,發展壹些適合當地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樹種和草種。沙棘、檸條、梭梭(接種大雲)、甘草等品種和壹些間作套種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內蒙古烏盟四子王旗,老百姓過去在沙質農田上種糧,每公頃年純收入不到150元,而且由於沙塵暴的危害,還得重播幾次。現在沙地上種了檸條,每公頃純收入達到1.5萬元,林藥模式和林果模式效果也很好。“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很有前景。壹個縣只要能選準壹兩個項目,在整個產業的拉動下,生態建設就能有壹個飛躍,人民的經濟收入也能有很大的提高。現在沙區人民還很窮,靠壹家壹戶搞生態建設遠遠不夠。必須在政府的引導下大規模發展,最終實現生態建設和人民增收的有機結合。
(三)明確責任目標,區域治理突破。
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求,到2003年,沙化治理土地面積9.6萬平方公裏,到2010,22萬平方公裏,到2011-2030,40萬平方公裏。《全國防沙治沙規劃草案》提出,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繼續擴大的趨勢。中長期目標,即到2030年,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進壹步改善,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到2050年,要建成比較完整的沙區生態體系,科學合理利用沙區資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要實現這壹目標,任務十分艱巨。要把任務分解到省、地、縣,建立層層考核的目標責任制。同時,工作指導要先易後難,抓不同示範點,抓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模式,建立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分階段確定治理目標,抓階段性成果,進壹步加強荒漠化監測評估,賦予地方政府領導權力、責任和壓力。
根據治沙專家將中國的治沙區劃分為五類地區,安排五個重點工程進行治理,形成全國治沙格局。
——幹旱荒漠邊緣和綠洲類型區。賀蘭山以西和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有七大沙漠,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幹旱少雨,植被稀疏,沙漠、戈壁、綠洲交替分布。
-半幹旱和半濕潤土地類型。賀蘭山以東,長城以北,東北以西,四大沙地,年降雨量200-400毫米,幹燥多風,植被稀疏,水資源豐富。
——高原高寒沙化土地類型區。青藏高原高寒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降水量100-300以上,植被稀疏,生態脆弱。
——黃淮海平原半濕潤和濕潤沙地類型區。黃河故道等沖積平原水熱條件好,年降雨量500-800毫米。
-南部濕沙地類型區。沙地分布在南部的江、河、海沿岸,年降雨量600-1200mm,氣溫高,沙地缺肥。
不同類型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水肥地現狀和特點不同,主攻方向和防治對策也不同。國家或區域重點項目布局能取得明顯成效。
——北京周邊防沙治沙工程。以大部分二類地區為治理重點,十年規劃治理面積45.8萬平方公裏,工程範圍包括5個省區市75個縣,總投資568億元。
——三北防護林工程第四期。以壹、二、三類地區為重點,十年規劃面積400萬平方公裏,項目範圍包括14個省區市的590個縣,總投資354億元。
——西藏“壹江兩河”地區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和新疆和田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生態建設工程。屬於第三、第壹類地區,沙化嚴重,不加大治理力度難以根本改善。西藏治沙工程規劃覆蓋28個縣,總投資136438+08億元。新疆和田的生態建設項目占地2.5萬平方公裏。項目範圍包括11個縣(團、農場),總投資191億元。
——黃河故道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規劃管理面積7.65萬平方公裏,建設範圍包括3省85縣,總投資6543.8+0.6億元。
-中國南方濕地荒漠化防治示範項目。試點示範建設範圍為14省232縣。
(四)治沙工程的管理,工程責任到人。
目前國家在生態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錢和糧食,但當地壹些群眾卻抱怨工程質量差,錢和糧食不到位,“豆腐渣”工程問題很多。我們必須本著對黨和人民負責的精神,加強項目管理。
壹是落實地方政府項目管理責任制。把任務、目標、責任、錢、糧落實到省,通過簽訂責任狀的形式,把行政目標責任制層層落實到省、地、縣、鄉、村、農民,嚴格檢查考核。
二是加強工程質量和資金管理。實行兩個掛鉤,即在安排生產任務量時,與錢糧掛鉤,在交錢糧時,與完成合格面積掛鉤。做好規劃設計和種苗供應兩項基礎工作。通過科學和技術發展森林應體現在規劃和設計中。抓好檢查驗收和報銷制度管理兩個環節,建立國家核查、省級復核、縣級全面自查的檢查驗收制度。縣級檢查驗收結果作為報賬制依據,縣級以上檢查結果作為調控投資和獎懲依據。
三是三個責任人到位。行政領導的責任制,特別是縣長的責任要明確;技術負責人制度,農業、林業、水利、計委、財政、糧食等有關部門,都要負責;必須建立項目負責人即農民負責人的制度,防止群眾管種植管生活,還要求國家給錢,給糧食補貼。總之,我們的防砂技術已經達標了。只要在項目管理上建立責任制,兩個重要環節和三個責任人到位,就完全有希望搞好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項目。
(5)完善六大制度和管理方法。
壹是完善組織領導和管理制度。從中央到省、地、縣、鄉都要成立防沙治沙協調或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林業部。荒漠化嚴重的13個省、地、縣的林業部門成立了防沙治沙行政主管部門和荒漠化監測中心(站);
二是完善政策體系。盡快出臺與該法配套的政策法規。建立符合工程需要、有利於鼓勵非公有制參與治沙的政策機制,如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保護管理者合法權益等;
三是完善科技支撐和技術推廣體系。制定防沙治沙標準、法規、規章和措施,大力推廣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加強科技研究配套工程,建立技術分級培訓制度,做好科技組織配套建設;
第四,建立國家、省、縣級荒漠化監測預警系統,實施有效監測,實行定期通報制度;
五是完善執法體系,實現依法治沙,做好《防治荒漠化法》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宣傳執法工作。
第六,實施治沙國際合作體系。通過中國履約委員會秘書處與聯合國公約秘書處、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進行溝通和宣傳,積極尋求吸引外資的合作機制,拓寬國內外治沙技術、政策和合作領域。
(六)研究六個問題,出臺政策措施。
壹是要樹立防沙治沙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同步推進的意識,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決防沙治沙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問題;
二是按照輕重緩急的要求,科學劃分全國沙化土地,從國民經濟和生態的宏觀劃分入手,解決防沙治沙的戰略布局問題;
三是要分析導致“五害”的深層次原因,從土地荒漠化的根源入手,解決防沙治沙的戰略措施;
四是遵循物質利益原則,從動員群眾廣泛參與的政策機制入手,解決防沙治沙的動力問題;
五是要形成守土有責、失土有罰、優土有獎的機制,從政府官員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的制定上解決防沙治沙的責任問題;
第六,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加快沙區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入手,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和農牧民致富問題。針對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引進新方法,實現新突破。
我們的國防和防沙治沙工作是艱巨的、崇高的、偉大的。治沙戰線的廣大幹部群眾有決心、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努力工作,恪盡職守,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讓幹涸的沙漠大地煥發青春的容顏,讓祖國的山河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