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國風、奇峰、七月賞析

國風、奇峰、七月賞析

七月火滿,九月送衣。壹天_發,第二天李烈。沒有衣服,沒有棕色,為什麽要死。第三天,第四天踮起腳尖。有了老婆和兒子_賀楠木,田_很幸福。

七月火滿,九月送衣。春天,陽光普照,阿明蒼穹。女人捧著籃子跟在後面,乞求軟桑。春天來了,齊琦被收養了。女人心裏難過,差點帶著兒子回家。

七月火滿,八月蘆葦滿。蠶、月、桑,取斧_,以伐遠廣,為母桑。七月聲音_,八月承載成就。玄哉皇,我,為公子裳。

四月秀_,五月唱。八月收,十月落。壹日以貉,取狐,為子邱。第二天,他們還是老樣子,扛著武功,談著自己的私_,獻_公。

5月,我搬了我的股票,6月,我在野外,8月,在房子裏,9月,10月,蟋蟀來到我的床下。穹頂悶死了老鼠,把它們塞進了各家各戶。哎,我老婆,她說要改年齡,進了這個房間。

六月陰沈多雨,七月苦寒刺骨,八月剝皮,十月稻。因此,它是慶祝長壽的春酒。七月吃瓜,八月破鍋,九月吃我農。

九月建苗圃,十月收莊稼。小米小米重。嗯,我是壹個農民,因為我有同樣的莊稼,我去了皇宮工作。白日在草裏,黑夜在繩裏。急得在屋裏搭順風車,開始播百谷。

第二天切冰沖,第三天靈隱滿意。第四天,它的跳蚤把小羊獻祭給韭菜。九月霜降,十月洗地。朋友喝酒,說殺了羔羊。上了法庭,就叫男人,長生不老。

“郭峰,馮祺,七月”是《詩經·郭峰》中最長的壹首詩。《毛詩集序》認為其主題是“陳後稷、之所以腐敗,致之難”;陳歡的《石矛詩集傳》被認為是“周公受管才之變影響”,兩者時間相隔甚遠,似不可信。《漢書·地理誌》說:“昔後稷封_(lí),公劉為牧,泰王遷齊,文王為牧,武王治鎬。他的人民有前人的遺風,又善農事,做好本職工作,所以有關農桑的詩準備得很充分。”據此,本文被認為是西周早期,也就是鞏留在獄中的時期。

在陜西旬邑、賓縣,鞏留時代的周朝祖先還是壹個農業部落。《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壹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的作者是部落的壹員,所以筆調冷峻,角度極其準確,從各個側面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正如姚基恒《詩經通論》所說:“鳥鳴蟲鳴,似《月令》;女入房,毛_升房,如風俗書;火和冷風,像“五行”;關心年輕人,愛護年輕人,唐吉說,這就像壹種儀式;天官染職,獵蓄寒冰,祭宮,宛若國書。其中有采桑圖、家樂圖、食譜、谷圖、酒經:皆在壹首詩中,天下第壹!”每年春耕、秋收、冬儲、采桑、染功、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飲,都有寫。“無所不備,美必達,晉唐以後的陶、謝、王、孟、魏、柳田的詩,都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同上)這壹評價在詩中基本符合現實。

詩寫於七月,每幅畫以農耕活動的順序逐月展開。必須註意的是,詩中使用了周歷。周歷的第壹個月是夏歷(現在叫陰歷)的十壹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四月、五月、六月與夏歷相同。初壹、初二、初三、初四是夏歷中的十壹月、十二月、壹月、二月。“蠶月”是夏歷的三月。皮《經學通論》雲:“此詩中說月之人皆在夏,說壹、二、三、四之日皆在周。改其名而不改其實。”戴震對毛政詩歌的考證也指出,雖然周改為周政(以農歷十壹月為正月初壹),但民間農耕仍用夏歷。這些陳述是讀者理解這首詩時序的重要依據。

第壹章以鳥瞰的方式總結了工人們壹年四季的生活,將讀者壹下子帶入那段悲慘而艱難的時光。同時也為後面的章節奠定了基礎,提示了大概的輪廓。朱《詩傳》曰:“此章上半部以言服為始,下半部以言食為始。第二章到第五章,上壹段的意思。六章到八章,最後壹段的意思。”這種結構上的安排確實相當嚴謹。所謂“衣之始”和“食之始”,其實指的是農業社會的耕織兩大問題。這兩項是貫穿整篇文章的主線。第壹章說九月,女人“桑麻未畢,不能穿衣”。11月後進入寒冬,農民連壹件粗布衣服都沒有。他們如何度過除夕?所以,他們感嘆“為什麽會死”。但是春天壹到,他們就整理好農具,到地裏去種田。他老婆孩子去田頭送飯了。當天官看到他們工作非常努力時,他的臉亮了起來。民間詩人用粗線條勾勒出壹個框架,將當時社會生活的整體風貌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會從各個側面、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描述。

詩的第二、三章,情緒漸高,語氣漸分明。明媚的春光灑在田野上,鶯聲啁啾。提著籃子的女人壹起沿著田間小路去采桑。她們的勞動看似很愉快,但心裏卻有隱憂:“女心悲,和兒子差不多。”第壹章《天梭極樂》,只是用淡淡的壹筆觸及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在這裏慢慢展開。“公子”,多數評論者稱之為太子之子。襄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農奴,他的兒子們也享受著與莊園裏的美女們“同歸故裏”的特權。在這裏,讀者似乎可以看到韓樂府中秋和桑的影子。雖然那是壹千年後的事了,但生活規律往往還是有壹些相似之處。姑娘們的美貌讓她們擔心人身自由;姑娘們的聰明和智慧也讓她們擔心自己的勞動成果會被別人霸占:“八月承載著成就,而我是朱孔陽,我是兒子。”他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成為兒子的衣服。這讓讀者想起宋代張裕的詩《蠶女》:“披羅綺者,非蠶農也。”

第四、五章雖然是從“衣之始”這條線發展而來,但也有發展變化。“秀_”和“明蜜”有意思,下面重點說打獵。他們打死的狐貍應該是“為了兒子”;他們下的大豬要捐給公家,只能養小的給自己吃。這裏再次描述了當時的階級關系。五章以昆蟲為主反映四季的變化,從蟋蟀到人再到寫寒冷將至,筆觸細致,聲音詩意。《詩傳》雲:“烏賊、雉、蛐蛐,壹物隨時變化,名不壹。移動股票,開始跳,和股票壹起唱。振動羽毛,能用翅膀飛翔和歌唱。”吟誦事物的工作是如此的細膩和神奇。下面四句,寫的是農民打掃房間,準備過冬。結構上也是第壹章禦寒的意思。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沿著“吃的開始”這條線,像壹系列連續的焦點平面,展現了農民簡單而平靜的生活:六七月“吃沈郁的李子和_”,“煮(烹)葵花(葵花)和糯米(豆)”。在七月和八月,他們打棗和切葫蘆。十月收稻子,釀春酒,給老人祝壽。但糧食剛入庫,就要給先生們蓋公房,與上面寫的寒酸簡陋的客廳形成鮮明對比。“建苗圃”和“收割莊稼”,寫的是壹年耕作的最終完成。正如陸在《詩傳》中所說:“此章(第七章)始於農,謂之極憂苦。”

在最後壹章,也就是第八章,詩人用更為愉悅的筆調描述了這個村子裏宴會的盛況。壹般認為農民那麽辛苦,受田官監管,受兒子剝削,到了年底,是不可能有資格“對簿公堂”的。其實社會是復雜的。即使在封建社會中期,農民們也會在年底互相邀請喝酒。如宋代秦觀《田駒四首》寫道:“田家重農隙,翁意相邀。班坐酒醪,行謝三四次。”陸遊《遊山西村》詩也說:“莫笑田家酒酒,好年景留足雞豚。”七月寫的《古代社會》歌頌西周的村落生活也是合理的。

中國古代詩歌壹直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很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意象生動,詩意豐富。通過對詩中人物的優美敘述,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的勞動場景、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民與民眾的關系,構成了西周初年男女交織的風俗畫。《詩經》有三種表現方式:賦、比、興。這首詩采用了賦的風格,反映了生活的現實。讀者認真背任何壹章都會有這種感覺。

《七月》是西周初年(今陜西旬邑縣_縣)奴隸所作的詩。可能是因為詩又長又舊,有壹些錯誤,但基本順序還是清楚的。

詩共八章,每章十壹句,基本上是按照季節的先後順序,描述男女奴隸壹年壹年的勞動和生活。這首詩是按時間順序敘述的,很像壹首太陰詩,類似後來民歌中的四季曲或十二月歌。但由於其中描寫的內容反映了奴隸們常年辛苦勞作,衣食無著的悲慘境遇,所以應該算是壹首反對剝削和壓迫的詩。

第壹章總結全詩,從壹年的寒冷到春耕。7月份,火星將會下降,8月份,女性將被賦予裁剪冬裝的工作,為冬天做準備。11月天冷,北風吹在物體上,發出響聲。12月的冷風“李烈”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而我們這些奴隸沒有禦寒的衣服,真不知道該怎麽過冬。終於,冬天過去了,第壹個月我們開始修理農具。二月,我擡起腳,開始種地。強壯的男人在地裏幹重活,女人和孩子負責送飯。看到我們這麽努力,奴隸主派來的農業官員非常高興。

第二章是關於婦女采桑勞動。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黃高興地唱著歌。婦女們背著深筐,沿著桑道采摘嫩桑葉餵蠶。春天的日子很長,女人們辛苦了很久,碩果累累,摘了很多桑葉。然而,女人們突然變得悲傷起來,因為她們看到高貴的兒子朝這邊走來,害怕被俘虜和羞辱。最後壹句話反映了當時貴族傲慢的真實情況。

第三章是關於婦女的養蠶和紡織,指出是用來給貴族階級做衣服的。蠶月是三月。三月,妳開始修剪桑枝,拿起斧頭,砍掉那些伸得很遠的樹枝,然後爬上枝頭,摘壹些嫩桑葉。七月,伯勞鳥咕咕叫著,仿佛在告訴人們下半年開始了,於是八月,女人們開始編織。紡織品被染成不同的顏色,包括黑色和紅色,黃色,最亮的是朱紅色。可惜這些不是給自己的,是給貴族們做衣服的。

第四章,寫農耕完畢,奴隸仍然為統治者獵取野獸。四月,誌結碩果,五月,蟬鳴。莊稼在八月開始收獲,樹木在十月落葉。11月,我去打獵,為了給兒子做冬衣,我去取狐貍毛。到了12月,聲勢更大了,大家聚在壹起繼續打獵。獵物射殺,小獸歸奴隸,大獸還得獻給統治者。

第五章寫道,壹年就要過去了,奴隸們要收拾屋子準備過冬。五月蝗蟲起飛,六月織女振翅。蟋蟀從野外進屋檐,從屋檐進屋子,從屋子進被窩。歌聲越來越近,越來越冷。這時候把屋子裏的縫隙都堵上,然後把老鼠熏出來趕出屋子;然後把朝北的窗戶堵上,用泥把門堵上,防止寒冷的北風。感嘆農忙的時候老婆孩子經常睡在田裏,只有到了冬天,寒冷的天氣過去了,我們才正式回到家裏。

第六章寫道,奴隸不得不從事農業之外的各種副業,以供統治者享用。同時,我們還要在七月摘瓜,八月摘葫蘆,九月摘芝麻,交給統治者。農奴吃不飽,只好用柴火煮些苦菜來養活自己。

第七章,寫奴隸幹完了農活,還要給統治者蓋房子。9月份要修打谷場,10月份要把糧食入庫。無論是第壹次成熟的作物,第二次成熟的作物,谷物或大麻,他們都必須被收集起來,送到貴族的倉庫。收割完莊稼,我去給貴族們修房子。白天剪茅草,晚上搓繩子。當貴族們的房子修好後,差不多到了奴隸們春天播種的時候了。

第八章,經過壹年的努力,我們將舉行盛大的宴會慶祝統治者的生日。十二月削冰,正月藏冰庫,供統治者第二年夏天納涼。耕完了,打谷場打掃幹凈了,就宰羔羊,擺宴席,舉酒杯上朝,高呼統治者萬歲。

長詩《七月》向我們展示了壹幅古代奴隸社會階級壓迫的畫面。男女奴隸壹年到頭無休止地工作,結果被貴族剝奪了壹切。讀著這首挽歌,仿佛壹個被壓迫的老奴隸出現在我們面前,面對面地向人們訴說著他的生存境遇,傾訴著他的血淋淋的歷史。他向家人和鄰居傾訴了壹年又壹年的辛苦和悲慘的生活,好體貼,好難過。他雖然不敢表現出強烈的怨恨,卻不時夾雜著唏噓和哀怨,用活生生的事實揭露奴隸主的罪惡和殘暴。這些奴隸雖然暫時被奴隸主的囂張氣焰所嚇倒,精神麻木,但終有壹天他們會像火山壹樣咆哮著,發泄自己積累的怨恨。

這首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敘事的方式寫出來的。

全篇圍繞“苦”字展開,按照季節的順序,從年初寫到年末,從農耕養蠶到狩獵削冰,反映了壹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文字悲傷而苦澀,仿佛在訴說壹段沈重的歷史。然而,值得我們熟悉欣賞的是,這首詩在感嘆和抱怨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壹定的清醒的階級意識。“女方心裏難過,差點跟兒子走了。”“我是朱孔陽,兒子的衣服”“我要拿狐貍換兒子的毛皮。”“獻身_公”和“進宮執行宮務”都表現了奴隸對貴族不勞而食、盛氣淩人的懷疑和暗恨。在表達階級壓迫時,詩中還運用了對比描寫來表現,比如奴隸們在辛苦勞作,還有“田_習之”,苦樂的對比;奴隸們沒有衣服,沒有棕色,但他們是“為了兒子”和“為了兒子”,冷與暖的對比;這種描述,如“私說公獻”與“少而多”的對比,是在有意識地揭示階級壓迫的不平等。此外,該詩善於抓住各種物候的特點來表達節日的演變,使全詩充滿了自然風光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特別是第五章:“五月,我動了我的股票,六月,野雞復活了它的羽毛。7月份我在野外,8月份,9月份在家,10月份蟋蟀就來我床下了。”隨著昆蟲的鳴叫和蟋蟀的遷徙避寒,季節變化的過程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幾個字裏沒有壹個“冷”字,卻讓我們覺得天氣壹天比壹天冷,以至於寒氣逼人。這種手法在《七月》中被廣泛運用,再比如:“壹日_發,二日李烈”,說明季節隨著風的增大而變冷,也很形象。

參考資料:

1,先秦詩歌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5438+2月版,第299-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