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卷語文試題客觀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以情景閱讀的形式考查(全國卷始於2065 438+03;全國卷二從2018開始)。這種考試形式壹方面增加了課文的閱讀量,另壹方面充分結合了閱讀和應用,有利於檢驗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實際水平,“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語言經驗,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和應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縱觀近三年全國兩卷(包括21的B卷)語言文字運用的客觀問題,感覺有以下幾個特點比較明顯:
1.試題結構:三道選擇題,每題3分,***9分;考點涉及“詞語的正確使用”、“病句的分析與修改”、“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難度結構中等偏上。
2.試題的特點
(1)綜合性。全國高考“語言文字的運用”傳統客觀題是詞語的運用、病句的修飾、標點符號的運用、句子的重置(語言連貫)。不同的考點對應不同的語言材料,材料之間相互獨立。新高考讓不同考點使用同壹份材料,增加了對比、辨別和判斷的難度。
②靈活性高。近三年來,雖然國二卷“語言文字應用”客觀題的主要考點在用詞、句子修飾、標點符號、句子重置等方面都有所設置,但三題根據具體年份,在四個考點的選擇或各考點的側重點上都呈現出明顯的變化,充分體現了高考題“反收費題”的特點。比如2019,考了三個考點,句子重置,標點符號,病句修改。2020年和2021,我們查了三個考點:用詞、修改病句、重置句子。這兩年對應的考點雖然相同,但側重點不同,比如“用詞”。2020年他們側重於壹般雙音節實詞和虛詞的選取,2021側重於成語的選取。2020年重點識別和修改成分不全、搭配不當等語病句,2021重點識別和修改混合句、語序不當等語病句。《句子重置》側重於2020年段落的因果邏輯關系,2021年段落的並列邏輯關系。
③高層次能力比例增加。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越來越多關於語言文字運用的題型摒棄了傳統高考主要考查學生“記憶”、“表層理解”、“近遷移應用能力”等低層次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主要考查學生深層理解、比較、分析、推理等高層次能力的題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未來人才素質的新要求,與教育部基於全人教育目標提出的“壹體四層四翼”新高考評價標準中“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考試傾向相呼應。
④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近三年來,國二卷“語言文字的運用”客觀題在語料選擇上始終堅持傳統文化取向或生活化取向。2019《中國畫》材料、2020年《甲骨文》材料,有利於增強考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和感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發揮“高考育人”功能;2020年《互聯網背景下的人際交往》教材立足於社會生活現實,有助於拉近高考題與考生的距離,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關註生活、融入社會。
二、備考建議
1.很好
情境測試系統特別註重考察學生在復雜的語言情境中辨別細微語言差異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馬虎,要反復研究高考真題,幫助學生養成認真分析、認真答題的習慣。今年B卷18題,很多同學因為不明白平行關系和遞進關系的區別,錯選了B項。
堅定不移
雖然高考題的答案最終體現在能力上,但是沒有過硬的必備知識,能力只能體現在空中樓閣。實踐表明,“語言文字運用”主要考察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掌握和運用。高考備考壹定要幫助學生構建好基礎詞匯、基礎語法、基礎邏輯、常用修辭的知識體系,讓學生以“不變”更科學、更專業地回答高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