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那些日子在午橋喝酒的回憶,充滿了英雄。月色映在江面上,隨水悄然逝去,在杏花淡淡的影子裏,竹笛吹到天明。
二十年仿佛是壹場春夢。雖然我在這裏,但我戰戰兢兢地回頭看。無聊之余,我登上閣樓觀看新雨的景色。古往今來,很多歷史事跡都讓漁夫在半夜唱起了歌。
作品欣賞1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滅亡的悲痛和四處漂泊的孤獨。通過對比和活潑的筆調,通過對舊日生活的回憶,表達了我對北宋亡國後的深切感受。寥寥幾筆,勾勒出的自我形象相當飽滿。
回憶上壹部電影裏的往事。“我記得昨天中午在橋上喝酒,坐在裏面的多是郝穎。”回想過去,中午在橋上大宴,壹起喝酒的大多是英雄。從“記憶”二字入手,直接展開過去。“吳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喝酒杯的地方。作者年輕時追求韻味,仰慕先賢。在他的家鄉洛陽,和當時的“郝穎”壹起,他還在吳橋設宴,帶酒來風。"長溝流月沈默了,在杏花的薄陰影裏,吹笛子直到黎明."白天和朋友在午橋喝酒。晚上,我坐在杏樹下,吹著悠揚的笛子。我不知道藍天上的月光隨著流水悄然消失。橋上歡歌笑語,橋很靜,有靜襯。這三句話很美很自然,就像清水壹樣。尤其是“杏花薄影裏,吹笛至天明”這句話,指出了春夜裏,英雄們拉琴吹笛,飄逸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皎潔的月光撒在杏樹枝頭的稀疏花影和花影下悠揚的笛聲,構成了壹幅寧靜、婉約、美妙而又富有空間感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充滿閑適、優雅的生活場景。
下壹部電影是傷感的。“這20多年來就像壹場夢,雖然這具屍體令人震驚。”作者在政和為官三年(1113)後被貶。尤其是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逃往南方,承受著顛沛流離、亡國滅種的痛苦。殘酷的現實與過去的壹切形成鮮明對比,自然會有壹種噩夢般的感覺。這二十年概括了這壹時期國家和個人的巨大變化。在這裏,作者用充滿劫後艱辛和血淚的筆觸,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詩,令人深思和遐想。經過國破家亡,屢戰屢敗,那些曾經壹起吟詩喝酒的英雄們,如今已是四面八方,九死壹生。人生體驗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然後他寫道:“我去小亭子看新的陽光。古今多少事,漁人唱三更。”“無憂無慮登船”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無所事事地登上小亭子,看著雨後的月光。此旬題表示寫此詞的時間、地點、心情。《新青》與《長溝流月》相互照應,巧妙地將記憶中回憶的事件與當下的情境聯系起來,從中可以再現作者過去與現在不同的精神狀態。“古今發生了多少事?漁唱於三更。”把國家的興衰和人生的感受托付給漁歌,進壹步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獨和悲傷。今昔大事稍縱即逝,只有作曲成歌的漁夫,還在深夜低聲吟唱。這是壹聲深深的嘆息,壹聲無力的呻吟,壹次無奈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是亂世哀痛過去,痛定思痛現在的主題。
這話直截了當,表情真的很感人。通過上下片的今昔對比,對家國、對人生的驚嘆與折服,魅力深遠而持久。
作品欣賞2
這首《臨江仙》大概是陳退隱青墩鎮僧院時,1135(紹興五年)或1136(紹興六年)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四十七歲。洛陽人陳回憶起20多年前的洛陽之行,當時是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有賞遊之樂。後來南宋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落荒而逃,真是苦等壹嘗。但南宋南遷後,朝廷只能自立門戶,回想過去的20多年。真是百感交集。但他寫歌詞表達這種悲傷時,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而是用委婉的語氣唱出來(這是寫歌詞的關鍵)。最後壹部電影是對過去羅鐘之旅的回憶。吳橋在洛陽的南邊,唐朝的時候這裏有裴度的別墅。“杏花薄影中,吹笛至天明”這句話,的確是“黎齊”的杜撰(胡仔的評論,見《苕溪漁事》卷三十四),是壹種美景,是壹種享受,現在出現在詩人的腦海裏。但這並不是當下的現實,而是20多年前浩瀚往事的再現。劉熙載說得好,“陳曲飛……”《臨江仙》:‘杏花薄影中,簫聲吹至天明’,是因承‘憶首詩’與‘壹夢’的官註,故兩句不感狂傲而化為惆悵,故所謂佳音也在句外。”(《藝術大綱》第四卷)下篇以“二十年如壹夢,我雖冷”這句話開始。壹下子說到了現在,兩句話裏包含了20多年無限滄桑的國事和知音的感覺。內容極其充實,筆法極其空靈。“閑來無事上個小亭子”這三句話,不再跟在文章的意思後面進壹步表達哀嘆,而是直接寫出來。作者想到國家的興亡和自己的流離,於是望著新的艷陽天,聽著漁民的歌聲,把沈重的悲憤化為曠達的情懷。
這個詞節奏明快,自然自然,沒有壹絲做作。張炎稱這個詞為“真自然”(《詞源》卷二)。但“自然”並不意味著簡單、樸素,這就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彭說得好,“詞以性為本,而性不從追求而來,亦無味也。”俗話說,華麗依舊平淡。.....若《無生字》說“杏花薄影中,吹笛至天明”,自然(《金素花刺》)。
陳的詩作雖少,卻受到後人的高度重視,他認為其特點與蘇東坡十分相似。南宋說,陳“雖有寥寥數語,但其意高超。知道它的人都說它可以成為不朽者的基地。”清代陳廷焯也說,陳辭和臨江仙壹樣,“筆法極闊,接近大蘇聯。”(《白宇齋花刺》卷壹)陳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從他的性格和詩歌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刻意模仿,而是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陳的詩歌創作與黃、陳相近,且遠離杜甫,未受蘇軾影響。至於歌詞,是他晚年退休時的熱門作品。他之前不是專業作詞人,對當時的詞風不太關註,可見他並未受其影響。比如柳永、周邦彥以來,慢字盛行,陳卻從來沒有寫過慢字;北宋末年,詞作特別雕琢,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以“富而精”著稱,賀鑄也是如此,而陳的詞則樸實自然,不假。可見陳的詞作是孤絕獨立的,自然不會有意學蘇(東坡)。
但他既然擅長寫詩,晚年作詞,善用詩藝,自然會與蘇不謀而合。詩詞固然可以拓展內容,推陳出新,但還是要保持詞的本質之美,不能流露出詞的直白,失去詞的意義。最早寫詩的是蘇東坡,但蘇的優秀作品,如《蔔算子》(無月時)、《水調歌頭》(有明月時)、《長恨歌》(明月如霜時)、《洞仙歌》(玉骨帶冰肌)、《八聖贛州》(萬裏風吹時)。批評家必須知道這個意思。
來源
臨江鄧小戈想起老遊——陳
原文
記得昨天中午在橋上喝酒,坐在裏面的大多是郝穎。長溝流月沈默了。在杏花的薄影裏,我吹笛子吹到天明。
這二十多年來就像壹場夢,雖然我很震驚。去小亭子看新的陽光。古今多少事,漁翁唱第三更。
關鍵詞註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名《鴛鴦夢》、《雁歸後》、《深院》。雙音,前五句,三級韻,三十字;下壹篇也壹樣,* * * 60字。
吳橋:在洛陽的南部。坐:壹起喝酒的人。
郝穎:優秀的性格。這兩句說的是:我曾經在吳橋橋頭設宴,壹起喝酒的都是英雄。
長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悄消逝。這句話的意思是杜甫《在外壹夜》中的“且月奔流上江來”,意思是時光如流水般流逝。沈默:這意味著月亮在西方落下,已經是深夜了。
稀疏的影子: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話說,在杏花稀影裏吹短笛,壹直樂到天明。
20多年:20多年的經歷(包括北宋大亂)。害怕:總是害怕。這兩句話說的20多年仿佛春夢。我親身經歷了亡國之亂。雖然我還活著,但回想起來總覺得後怕。
晴:楚青下雨了。晴天,這裏指的是晴朗的夜晚。漁民之歌:漁民創作的歌曲。這三句話說,百無聊賴爬小樓看雨後初晴月夜風景。古往今來發生了多少大事,不過是漁夫編歌半夜唱罷了。
三更:在古代,從黃昏到黎明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為子夜。
創作背景
靖康之災後,宋朝南遷,詞人開始流亡,飽受國破家亡之苦。在南宋都城臨安,他回憶起自己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交友的場景。他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陳(1090-1138),漢族,祖居京兆,自曾祖父遷居洛陽,宋代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元佑五年(1090)生於宋哲宗,南宋八年(1138)卒於宋高宗紹興。北宋末南宋初,他是壹位傑出的詩人,也作詞。現存詞雖僅十余首,但風格獨特,尤其接近蘇東坡,意韻高超,筆法輝煌,疏朗自然,《簡齋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