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的影響。《詩經》裏有四首詩是講楊柳的,影響最大的是《采花》,裏面說:“我曾去,楊柳依依。”今天想來,雨雪紛飛,在六朝詩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不知浮雲,卻思念劉依依”(蕭子賢《葛炎行》);“桂花樹明,柳絮亦飛”(劉曉卓《校書書記省愛雪》);“雜桂花猶似月,柳更疑星”(叔寶《瑤光寺燈上詩》);“春情浩蕩,春樹楊柳攀緣。* * *這份愛無奈年年說再見”(江總《折柳》);“桃花開而不飛,楊柳在風中”(楊迪楊光皇帝的《東宮春四季歌》)等等。古代詩人不讀《詩經》的很少。當他們閱讀時,《詩經》中的楊柳形象會潛移默化地進入詩人的腦海,沈澱下來。當壹個詩人創造了壹些東西,它就起作用了。
2.“折柳送別”民俗的影響。隨著六朝社會的動蕩,生離死別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柳樹與人之間存在著“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的和諧心跳”(指異質同構)的條件下,人們很樂意把柳樹作為情感的寄托和負荷。離別親友,折下壹根柳枝,二話不說,表達了寄信人挽留離別者的依依不舍之情。我也希望離別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像柳樹壹樣枝繁葉茂,幸福美滿,希望他能把故人的纏綿深情永遠留在心裏,早日歸來。“淡淡月桂葉落,柳條長。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別忘了彼此都帶著手表”(顧的)。“所有的柳條都折了,所有的花都飛走了,所以請行人不要回來”(隋雜曲《送別詩》)等。,還是希望旅人早日歸來,還是希望友誼地久天長,即使在很遠的地方,也不要忘記。漢代有第壹首《折柳》詩,反映了柳的送別。六朝時有30余首,連歌13首,從樂府歌詞發展到文人的專門創作。六朝時,劉渺、簡文帝蕭綱、元帝蕭藝等人寫了《斷柳》。或許是更符合六朝文人雅士的雅俗心態,所以六朝時期產生了大量反映楊柳送別的詩歌。但也要註意,當時有折梅送別的習俗。在何澈的詩《贈笛呼吸清氣》中,“柳折城邊樹,梅樹嶺外林”是互文的,意思是城邊的柳和梅樹折起來告別,只有嶺外的梅樹才能舒舒服服地生長。在陸凱為葉凡所作的詩中,“江南無物,聊贈壹枝春”是表達離別之情的名句。但折梅的送別遠不如折柳紅火,這可能是由於兩個原因:壹是柳比梅種植範圍廣得多,便於就地取材;二是柳枝較弱,長而下垂,容易攀爬。
3.“劉”與“劉”,“斯”與“斯”,“許”與“許”諧音。中國人善於用諧音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劉及其相關物的諧音很容易成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在六朝詩歌中大量存在。可以有“劉墨懸絲”(陸思道《為劉壹與西聘詩》),“懸絲繞城吹”(岑智敬《折柳》),“柳絮灌酒時,梅花忽入衣襟”(梁元帝蕭藝《關於尚流與黃春日的詩》)等諧音意義。更何況“劉”也有聚集的意思。《李周天工》對“劉樞紐”的註釋:“劉者集萬色。”《時世明葬制》中的“劉徹”註:“劉,聚乎,聚乎多飾,是其形也。”“聚在壹起”的意思是呆在壹起。
4.柳是六朝詩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東西,容易入詩。柳樹生命力很強,到處都可以插。俗話說:“有心栽花,不發則已,無心插柳柳成蔭。”而且古人喜歡種柳樹的時間很長。先秦時期的《石鼓史》中有這樣壹句話:“為什麽我要種他們,而只種楊和劉?”在這裏,種植柳樹有壹種文化的味道。種的柳樹多了,柳樹隨處可見。無論是屋前“窗下蘭,密堂前柳”(陶淵明《仿古詩》)還是“折柳登圃,走塘壑”(鮑旭《秋夜詩》);無論是“桃林盡燒,柳路照”(文帝蕭綱《歸樂府》)、還是“柳總吹岸,花盡謝”(梁《去荊州泊三江口》詩)、“垂柳披金堤,落葉復綠”(皇帝楊光)畢竟詩人的詩反映的是現實世界,他們所用的意象,只能是他們看到的、熟悉的、引起了他們情感波動的意象。這些形象往往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壹個圖像顯示或提醒我們生活,正如我們了解生活,我們認為他們是美麗的”(4)。
5.柳樹有獨特的表現。壹棵垂柳之所以看起來悲傷,並不是因為它看起來像壹個悲傷的人,而是因為垂柳枝條的形狀、方向和柔軟程度本身就傳達了壹種被動下垂的表現。柳條柔軟而長,象征親情;舞動的柳絮與漂泊的遊子離別時的別離合拍;柳枝低垂,與人帶著情緒離開時壓抑的後腰情態同構。柳樹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其具有獨特的審美。詩人在表達告別時,自然會覺得“遊絲中有情”(杜甫《白思行》)。
柳樹是春天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盛衰很容易讓人產生壹種滄桑的感覺。這樣,柳不僅具有離別相思、鄉愁等象征意義,還具有時間的象征意義。
柳的意象無論是作為個體的生命意象,還是作為類生命意象,都可以作為時間流動的象征,所以就出現了“人們看不到詩人的意圖,把握不到詩人想用它來表達什麽感情”的情況。六朝詩人為了確定劉在詩歌中的角色,往往通過組合意象來解決。意象組合,即意向並置,因為“藝術的符號是同時性的符號”,壹次性呈現壹個完整的意象系列,是並置結構。只有當每壹個意象都處於這種並置結構中時,它的意義才得以確定,詩的整體意義才得以展現”,而並置總是指向意義的同壹性。如的寶叔《瑤光碧殿燈上詩》中“混桂花猶似月,柳更疑星”,於初《子午洲囚》中“桃徑滿影,柳徑滿秋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循環,永不停息,楊柳隨著春天的到來壹次次變綠,循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