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概觀(摘自袁興培《中國文學史》)
前言
明朝從洪武元年(368)朱元璋開國到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共277年。在元代文學新變的基礎上,明代文學的發展壹波三折,呈波浪式發展趨勢。這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作為元代文學的余波,為明代中後期文學的突變做準備,可視為中國中古文學的最後階段;嘉靖(1522 ~ 1566)以後,文學革命猶如壹場突如其來、迅猛異常的大革命,中國文學正式進入近代的新時代。從明朝中葉到清朝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文學的第壹段。元明時期的社會動蕩形成了壹股治道崇英雄的思潮,湧現出壹批精神解放、富有時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學作品,在崇尚雄健的陽剛之美時,往往浸透著作家深沈的憂患意識。以南戲中興、宋濂、劉基、高啟為代表的通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編撰,使文學創作領域出現了壹片繁榮景象。然而,這種文學發展的勢頭很快就被阻斷和破壞了。明初經濟的復蘇,人民生活的相對穩定,侵蝕了士人的憂患意識。思想文化* * *主義和間諜統治,更增加了創作的不安全感。精神貧乏的知識分子,在追求仕途升遷和自我平衡中,欣賞的是壹種穩定和諧、雍容典雅的美。生機勃勃的小說、戲曲被輕視、被限制,謳歌財富、道德、神仙的“泰格式”詩歌、戲劇泛濫,文學創作因貴族化、帝王化而滑向低谷。
明代中期,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和統治集團的衰敗、思想控制的松動和王陽明心學的流行,文學逐漸走出沈寂和停滯的局面。尤其是嘉靖以後,迅速從恢復中大步向前。此時的文學創作隨著接受者的下層化、市民化而更加現實,創作主體的精神更加崇高,從而突出了個性和人的欲望的表達。此外,敘事文學的整體成熟、各種文體文學語言的大眾化和體裁意識的自覺,也充分表明文學正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生著蓬勃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標誌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出版和流行,《西遊記》和《金瓶梅花刺》的定稿和出版,以及以章法創作通俗小說的熱潮;戲曲方面,從寶劍、浣紗、鳴鳳三大傳奇的出現,傳奇體系的定型和昆曲的改革,到湯顯祖《臨川四夢》的寫作,將戲曲創作推向了繼元雜劇之後的又壹個高峰。在詩文方面,繼李夢陽、何敬明等前七子在弘治年間(1488 ~ 1505)打著“復古”的旗號發起文學革新運動之後,無論是唐派還是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都從不同角度為文學改革做出了努力。其他白話短篇小說的繁榮,如三言、二拍,以及民間文學的流行和整理,如瓜枝兒、民歌等,都鮮明地反映了新時代的特征。明末天啟、崇禎(1621 ~ 1644)時期,隨著國家大事的艱難,實學思潮興起,壹些作家開始告別張揚個性、彰顯欲望,回歸理性,重新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開啟了清代文學思潮的轉型。總的來說,明代中期以後,順應整個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迅速轉型的歷史潮流,文學迅速走向世俗化、個性化和趣味化,內在精神和審美形式都鮮明而強烈地打上了這種轉型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