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裘蕓的中和文化

裘蕓的中和文化

裘蕓,古稱北定,位於郁江北部。是古人定南北、分四季、分歷法的天文依據。人不違反農時,順應自然規律,與天地和諧相處,和諧相處,這是壹本歷書。和諧的本意是古代天文學家與農業生產發展和諧的見證。鬼蛇相擁的形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征天地之靈,男女相擁就像天人感應合壹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間化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解讀歷史遺產,是每壹個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職責。

裘蕓有“第壹風景名勝”和“歷史上最美麗的山峰”的美譽。春樹蔥郁,夏林蔥郁,秋楓淡然,冬季傲霜,四季花香,四季流水,依山而建的佛寺道觀。折五回,輸桓未名。在雲表的陰影下,月亮明亮地照耀著。早晚羽流漸消,鐘聲猶可聞。每年二三月,隨客遷者絡繹不絕,羽溪朝拜者駕路。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傑作,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典範。但自從侵華日軍入侵中國後,古跡毀於人禍,青山裸露到骨子裏,河流斷流,山谷被煤塵覆蓋,良田被焦爐占據,十年有九年幹旱,成了不堪忍受的景象。如何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讓人們維護生態平衡,不吃祖傳飯,受益千年,通過舉辦文化節宣傳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識,寓教於樂,應該是壹種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團結、和解、友誼和民族和平是世界發展的主流,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是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也中和了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弘揚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優秀文化傳統。重建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促進社會文明和經濟繁榮,開辟鄉寧未來之路,擊鼓吶喊,是黨和人民賦予每壹個湖北兒女的歷史任務。這是舉辦中和文化節的目的和意義。裘蕓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壹,古老。裘蕓山中和文化的內涵可以追溯到夏朝。相傳,幾千年前,裘蕓是夏人朝聖的聖山。直到現在,人們仍然攀登俗稱丁超的山峰。同時,裘蕓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聖地。每年農歷二月初壹開山門,三月初壹關。仲春月,男女會相會,讓人情不自禁地奔跑,人如織。它不僅有利於種群的繁衍,還與農作物的豐裕和動物的繁衍有關。俗稱野交配或野,其實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群婚、亂婚現象的壹個尾巴。今天除了佛塔、縫崖等自然繁衍的崇拜,還有鞭笞、花籃、摸娃娃等古老習俗為證。

第二,獨特性。至於中和節的起源,李周官純宗波說:當巫婆在她的手掌,她切斷和洗澡,這是最早的相關內容。至今,裘蕓的中和節仍保留著這種形式。確定為明代中和節是在唐代貞元五年(790年)。今年正月十壹日,德宗皇帝說:.....我以為會發生在春天,那時月亮在中間,天地和合,這樣它就能在春天展現自己的光輝,枝繁葉茂。從現在開始,2月1日就是中和節了。是日本民間互相贈送裝在綠色袋子裏的水果和種子,叫做獻子.....關白進入農書,表明服務書。由此可見,其活動與夏朝的鼎盛有著諸多聯系,這也是裘蕓中和節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據許多史料記載,中和節的活動在唐朝以後就沒有再舉行過,後人將其與二月二日龍擡頭混為壹談。有人稱之為青龍節,恐怕裘蕓是迄今為止唯壹真正保留了中和節習俗的地方。所以我們說,裘蕓不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也是中和節的活化石。

第三,包容性。裘蕓的中和節壹直延續至今,其古今交融尤為關鍵。縱觀今天中和節的內容,既有上古時期的祭天、男女狂歡、生殖崇拜,也有唐代中和節的內容,如天地和諧、祈求農業興旺等。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合為其發展繁榮註入了新鮮血液。民間常見的神的祭祀,如送子女給皇後、土地、玉帝等,使之更易為百姓所接受,三教合壹也有所體現。今天,它甚至融入了對死亡戰車的戰鬥崇拜。可以說,裘蕓的中和節就像壹條連綿不斷的河流,從古至今。壹路走來,壹路吸收,及時號令,滿足民心,接納壹切,包容壹切,永垂不朽。

第四,廣泛性。壹個民俗文化節千百年的繁榮,必然來自於民眾的廣泛參與。在歷史上,裘蕓的中和節每年都會在四個方向舉行。雖然新疆、鄉寧、稷山、河津、萬榮、運城是山西南部的主要縣市,但豫西北、陜西東部的人們也是風塵仆仆,遠道而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潛心發展,廣泛宣傳。裘蕓雲和節的名字已經到處傳播。每年2月15日,人們祭山,流連於山川之中,絡繹不絕,交通堵塞,滿山滿谷。研究覆蓋了夏人活動的中心區域,說明夏人面朝上的說法不假。我們相信,在政府的推動和人民的參與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節日——裘蕓雲和節將會日益發揚光大。民族有民情,風土人情。以下是裘蕓當地的傳統節日和習俗,以饗讀者。

先從臘月二十三說起吧。整個中華民族都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裘蕓山壹帶也不例外。二十三主(雅)上天,媳婦不歸桅桿。意思是家裏供奉的神祗到23號都要上天,明年要給玉帝交代怎麽給家裏安排。壹般住在父母家的新媳婦都會在23號之前回男方家做磨面、蒸包子等家務,為過年做準備。23日晚上,放在神靈面前的祭品包括蜜瓜和面食,這些東西被烙上橢圓形,用刀切成旗花的形狀。然後升五支香,燒五張表紙,獻三杯酒,送走神仙說好話。

二十三歲以後,家人就可以掃地打掃衛生了。然後磨面條,磨豆腐,蒸棗子小籠包,棗山小籠包,壽桃。在山還有壹種拜壽會做(鄒)滿月的說法,就是問誰家有孩子或者在同壹個地方(30歲,40歲,50歲,60歲...).各家在對方沒有察覺的情況下,自動拿壹些禮物慶祝。除了30歲蒸個石榴形的包子,40歲以上的桃子都是壽桃。第壹個月寄給親戚。

也有很多要炒的食物。油餅、油橢圓、麻花、麻葉、肉丸、豆腐、紅薯等。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烤雞、烤魚、雞腿、紅肉的家庭比比皆是。

花饃是裘蕓的特產。它是用酵母發酵的白面粉,然後用手工壓成圓形橢圓形。壹般不用搟面杖壓。用刀把它輕輕地切成正方形或旗形的標記,然後放在熱坑上使它變弱。要掌握弱勢的過程,過度膨脹或膨脹不足都不好。總之熱了放油鍋裏自然會漲起來。所以,炒包子是壹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鼓越圓,這壹家這壹年的運氣越好,不飽滿或者幹脆不飽滿的人,說明這壹年的運氣可能很差。

30周年之前還有壹個大任務,就是去山腳下的市場買年貨。記得小時候,過年去趕集。每家只買了2斤食用油,稱了1斤粉條,買了兩個白菜打發這壹年。我們穿的衣服都是媽媽織的棉絮,能穿壹件就不錯了。不管大人小孩,鞋襪都有好幾雙,而且除了在家準備食物,帶魚、蝦、木耳、花生、牛肉、豬頭肉、海蜇、香腸等等都要在市場上買。反正壹般每個家庭都會招待親戚九道菜。然後上了火鍋。火鍋用炭火加熱,鍋底放著海帶和白菜。中層是炸豆腐、白豆腐、炸丸子;樓上有壹圈紅燒肉。

到了年三十,過年的氣氛就濃了。各家打掃院子,貼對聯,擦玻璃,掛紅燈籠。女人在家裏用肉餡準備餃子,肉餡包括牛肉、豬肉、羊肉、韭菜雞蛋等。那人砍了柏樹葉子上山挖了壹個疙瘩,然後把疙瘩砍成小塊,準備淩晨點篝火。

晚上,壹家人邊吃餃子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年夜飯做多了,壹定要留,也就意味著多了壹年。當地還有30歲,有人保持的時間越長,那個人的壽命就越長。另外,不允許孩子打架、罵人、罵人。反正所有的行為都要規範,也就是說家裏所有的神都要下凡,全家人都要認真等待,不能有半點含糊,只求好運。

以前收神的時間大概是半夜四五點。據說早期的家來年會很繁榮。這幾年大部分家庭都是十二點開始接神,回來後壹直到淩晨才祭祀。

在接神的過程中,門炮先開火。穿好衣服後,不開門,對著門口放了壹炮。如果炮聲響亮,那麽這壹年的運氣是順利的。如果大炮不響,說明今年的運氣不好。然後是向神獻祭。在向神獻祭之前,妳應該洗手洗臉。洗臉時不能讓水濺到地上,否則來年家裏會雇人幹活愛下雨。

供奉神靈的順序是天地在先,他們的牌位是:天、地、三界、萬靈、地主寶座。這兩個神壹般供奉在院子的北面,左邊是天,右邊是地。後來,他把自己獻為家族中的神。他們是整個大廳的神,財神,廚神,門神和我們家的祖先。

先獻蠟燭,再獻香,再獻供品,有水果、糕點、棗花、饅頭。最後燒紙火烤面包。神面前是五支香,五張黃紙,三杯白酒;祠堂前是四支香,五張五色紙,兩杯酒。全家拜神前九天,宗祠前四天。第壹天上午拜香三次,下午拜壹次,第二、三、四天下午拜壹次,第五天早晚拜壹次。

第壹天,在向神獻祭之前點燃篝火。篝火燒得通紅。柏葉煙越濃,劈啪聲越響,就越吉祥。據說點燃篝火可以驅邪。在點火的同時,鞭子也打響了,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祭祀結束後,在篝火旁烤些饅頭和棗花,全家人壹人吃壹個。據說吃了烤好的包子,牙齒壹年不疼。然後,我們吃餃子,吃餃子,就看誰有錢能吃到餃子,這是有福氣,有前途的。

飯後全村人都去八寶宮和五龍宮祭祀神靈,以求五谷豐登,身體強健,萬事如意。

初壹過後,我開始走親訪友。人們常說,伯母在前,姑父家在後。第二天去舅舅家,第三天去公公家,第四天去姨媽家,第五天我們叫破五。這壹天,這家人的親戚朋友都來這房子裏給死者獻祭。

以前走親訪友,壹般都會帶包子和棗花。主家只收了壹朵棗花和壹個饅頭。如果壹個孩子還了壹個蛋糕,他就給了三五塊壓歲錢。走親訪友帶壹箱牛奶或高檔飲料。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村花鼓開始拜年。他們每去壹家,至少打三次花鼓,主人家準備了菜、酒、花生、糖塊、香煙等慰問品。

鹿苑溝、康家坪、錢莊、侯莊、石鼎、大埔都有花鼓。裘蕓的花鼓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壹個男生背花鼓,四個女生敲小鑼,外加壹面大鑼,四面鐃鈸。節奏感強,聲音大,非常刺激。每場之後,說四句祝福的話,或者唱壹首古歌,都很吸引人。

晚上,這些村子裏會燃放煙花。以前的煙花都是普通人做的,就是用壹個鐵花管加點火藥,點燃後噴出來的金花很漂亮,但是噴的聲音很嚇人,太時尚了,可能會爆炸傷人。這幾年在市場上買的花炮,輕巧安全,美觀多樣。

二月初壹是五龍宮和八寶宮的開光日。這壹天,信男信女帶著孩子到兩宮朝拜,河津、稷山、新疆等地也有相當壹部分人登頂。從此以後,兩個宮殿裏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朝拜者,壹直持續到四月初壹。

二月二,有咬蠍子尾巴的說法。從這壹天開始,萬物復蘇,各種動物蠢蠢欲動。他們早上起來不在被窩裏吃麻花或者麻葉咬蠍子的尾巴。據說它們壹年都不會被毒蟲傷害。

三月三,吃棗山,這是當地的壹種說法。臘月蒸饅頭時,各家蒸壹個棗山。這個棗山就是用很多小棗花做壹個大饅頭。在形狀上,它有頭、腰、腿和腳。正月初壹,我放在竈王爺面前,直到3月3日才開始吃。因為持續時間長,先用冷水泡壹下,拌點艾葉,再配上生骨顆粒。很好吃。

到了五月端午節,老百姓都不知道這個節氣和屈原有什麽關系,但是都知道這個節氣可以吃粽子。有的還用糯米、紅棗在鍋裏蒸出來,放糖也是壹道好菜。今天壹大早,各家各戶都將采集的艾葉放在大門、小門、窗臺和其他神靈前,以求好運和驅邪。這些艾葉曬幹久了還能治療幾種濕骨病。另外,大家在早餐前壹定要喝黃酒,以示自己沒有被毒蛇等毒蟲傷害。

此外,當地還有送端午的習俗。就是不管哪家去年娶了新媳婦,第二年娘家親戚都要給婆家送端午。送來的包子有虎形、獅形、圓形;禮物包括涼席、電風扇、竹簾和壹些衣服。

6月15日是冷被褥、衣服、毛毯、舊貨和貴重物品的時間。

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裘蕓方面稱這壹天為鬼節。這壹天,各家各戶蒸些白饃,在祠堂前燒些紙錢,升些香。祝老人們在陰間不愁衣食,不做野鬼。壹些媳婦也去了父母家,給去世的老人獻上祭品。壹些老婦人在十字路口焚燒壹些紙錢以示孝順。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準備月餅,有的是市場上買的,有的是家裏蒸的,有的是鐵烤的。花樣繁多,品種繁多。晚上,壹些葡萄、蘋果、石榴、香蕉、月餅等。會放在院子中間的小石桌上。月亮升起的時候,大家會燒香放炮給老人戒指,然後大家壹邊賞月壹邊吃食。

10月1日,我想念我的父母。這壹天,家家戶戶在祠堂前燒香、燒紙錢、獻貢品,以示過世的老人冬天不畏換衣換被,還炸油餅作為貢品。

臘月初五吃五豆,臘月初八吃悶飯(小米粥和南瓜),壹直流傳至今。

就這樣,年復壹年,日復壹日,裘蕓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俗在這片土地上出生和成長。根據現存墓誌銘,五龍宮內有壹座古廟。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的。這座寺廟雄偉壯麗。所以詩人們和詩人絡繹不絕,羽毛和祈禱者都是人。

清康熙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寺內突然遭祝融破壞,殘垣斷壁被火把焚毀。經過和尚道士們的大力集資,各路仁人誌士紛紛捐款,籌得幾千塊錢作為資本。花了五年時間將綠廟改建為武龍宮,於1679年初初具規模。

1679年,裘蕓山廟會正式興起。民國版鄉寧縣誌載:二、三月間,數百裏從山邊成群而來。俗話說,山對山,中州遠,也有川陜人。古歷每年二月初壹開宮門,四月初壹關。廟會為期兩個月,2月15日定為中和節,是中央委員會的高潮日。1938年10月起,侵華日軍焚毀寺廟,古老的廟會逐漸冷清。

1986年,在當地賢士的策劃下,在五龍宮原三層樓址上修建了壹座簡易寺廟。自此,進山朝聖之風再起,遊人如織。1994年2月15日,在政府的支持下,舉辦了裘蕓旅遊開發暨古廟會。裘蕓山廟會正式恢復了。

1998年2月15日——中和節,在八寶宮三祖殿完成剪彩儀式後,在五龍宮真武頂山完成剪彩儀式,5萬名遊客和100多名商販來到裘蕓山廟會祭拜。是絡繹不絕的拜山者驅動了道路。大小車輛二裏有余,人如蟻,旗如海,歌如潮,鼓響,炮響。裘蕓山廟會的規模在晉南鄰近縣中是獨壹無二的。紅柿是裘蕓的特產。由於氣候和地形的特點,特別適合柿子生長。南極山雖然有新疆代的柿樹,柿子皮也比較薄,但是不適合長期存放,容易腐爛。如果妳不摘樹上的裘蕓柿子,它會持續壹個冬天,這與其他地方的柿子不壹樣。如果妳不摘它們,它會自己掉下來。東交口後面有柿子樹,但由於光照時間短,柿子達不到成熟的高峰期,難免青澀。

裘蕓有很多柿子。壹個個聽我說:它們可以充饑。

* * *和我同齡,1958年大躍進,集體食堂吃飯,1961年和1962年天災(天災)人禍(蘇聯逼中國還債),親身經歷了全國人民饑寒交迫。食堂飯菜憑票供應,食物有限。每個人只能吃半飽飯。最嚴重的時候,他吃過葉濤窩頭、玉溪新窩頭和柿葉窩頭。國家救災物資是紅薯片。吃不飽的人自然要想辦法,於是摘些柿子,用溫水(俗稱溫柿子)泡著吃,去除澀味,充饑。很多老年人參考自己的前世,依然對柿子念念不忘。

紅柿子的吃法很多。對於熟了的柿子,前壹天晚上用溫水泡壹下,第二天早上熱壹下,舀上幾碗,全家人圍在壹起,再加點幹包子,就是壹頓早餐了。柿子隨土壤而變。有的地方柿子味甜,有的地方柿子味綿,有的地方柿子味脆,有的地方柿子味染。

對於未成熟的柿子,不能用水溫吃。俗話說: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皮紅。如果這個時候想吃東西,需要用蘋果、梨等水果溫壹下。程序是:用壹個瓷缸,在其底部放三四個蘋果或梨,上面放柿子,把罐子封緊。壹周後,柿子顏色變得紅潤,柿子肉變軟,吃起來香甜爽口。

成熟軟的柿子,也可以拌面吃。在裘蕓山區,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把小麥、玉米、小米和豆子放在鍋裏,油炸後磨成面條,俗稱熟面條(因其熱量適合冬天食用)。早晚舀半碗煮好的面條,掰幾個軟柿子,去皮,和面條拌勻。吃起來不僅甜脆,而且油潤,口感更好。

柿子是滋補品。

裘蕓壹代有句諺語:千年古槐問老柿。這意味著柿子樹的壽命很長,甚至超過了槐樹。從介紹中可以看出,它的果實壹定是人們延年益壽的大補。醫學界認為,常吃柿子可以滋潤皮膚,使之更加細膩水潤;經常吃柿子可以降血壓,活血生血;經常吃柿子可以生精補腎;經常吃柿子可以利尿養胃。柿子最大的特點是能澀腸止瀉。可以說柿子是綠色補品。

柿子酒

柿子酒是裘蕓人的專利。

由於裘蕓山溝裏的山很高,柿子樹長得又高又大,這增加了采摘柿子的難度。所以有相當壹部分柿子是通過搖枝掉落的,非常嚴重,也不方便存放或者制作柿子。祖先們發明了壹種用破柿子釀酒的方法。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先把打碎的柿子放在石槽裏,用石錘搗成漿狀,然後放入大壇子裏(在放入大壇子底部之前,先放壹些蒸饅頭用的稻草和發酵劑)。壹開始不要往大壇子裏放太多柿子漿。柿子果肉發酵,出現氣泡後,用T型木棍開始敲打。當發酵好的柿子漿打到原來的位置時,再加入新的柿子漿,以此類推,壹輪接壹輪,直到壇子漿滿為止。當缸內柿子果肉飽滿發酵後,需要不斷的打漿,這也是最難的壹道工序。如果打幾罐柿子,有時候連覺都睡不著。妳必須不停地攪拌,直到罐頭停止發酵。然後用壹些泥巴封住壇口,在淡季或者下雪不能出門幹活的時候就開始燒酒。

燒酒,每個村都有酒械,和尺八圈差不多,但是酒械的高度可以高達三個鐵圈。圈的上方是壹個鐵蓋,和普通人蒸饅頭差不多。不同的是蒸饅頭的蓋子是口朝下的,燒酒的蓋子是口朝上的,用來盛水的。把酒機放在尺八鍋上,把蒸饅頭的鐵箅子放進去,然後把發酵好的柿子漿拿出來和麥稭混合放在酒機圈裏,然後把鐵蓋蓋好,口朝上,往鐵蓋裏倒些水,然後開始送水,在底部煮酒。

據說燒酒的關鍵在於掌握頂鐵蓋裏面的水泥。水溫太高酒就會蒸發,水溫太低酒就出不來,這需要壹定的技術。

當地人把新釀的酒倒在頭上,第壹次倒的酒度數比較高,大概酒精含量在55度以上。壹般到第三次倒酒時才開始釀酒,把渣子倒出來重新開始。

因為柿子是滋補品,柿子酒的功效不言而喻。尤其是腰腿痛,柿子酒可以用火點燃,擦在身上,反復幾次,療效明顯。

柿子醋

柿子醋也是裘蕓的特產。柿子醋的生產沒有柿子酒復雜。只要妳把碎柿子放在壹個瓦罐裏,瓦罐的底部就有壹個煙頭那麽大的小洞。半年後,瓦罐裏的柿子發酵了,就可以倒醋了。柿子在醋酸中是甜的,也是純天然食品。

柿餅

柿子在鄉寧,只有裘蕓山的柿子是首屈壹指的。裘蕓的柿子品種繁多,有蒸柿子和拳頭那麽大。有火雞蛋和柿子,核桃大小;帶盤的柿子,形狀扁圓;有疙瘩的柿子,形狀像大麥疙瘩,頂端是尖的;大多數柿子是圓錐形的。

柿子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柿子尾部的萼片去掉,然後剝它的皮。剝皮的過程在當地被稱為旋柿。家家都有轉柿子的車。壹端是鐵做的三叉。柿子插進去,刀放上去,左手壹攪壹轉,皮就剝了。這也是個技術活。旋轉快的人壹小時可以旋轉100公斤。剝好的柿子要放在棋子做的墊子上晾幹20天左右,然後用手揉搓至軟。然後堆在壹起,用麻袋什麽的蓋住。覆蓋壹周後,用手揉成圓形,再次放在沙發上晾幹。幹燥的程度不能太幹,也不能太濕。然後把它放好,再用麻袋或稻草蓋上。在覆蓋期間,妳應該保持觀察。如果太濕太潮,可以掀起麻袋晾壹晾。蓋了壹個多月就開始結霜了,柿子就成功了。

裘蕓的柿子是壹絕,又甜又軟,尤其是饅頭大的柿子很好吃,是饋贈朋友的絕佳禮品。

希望在發展裘蕓旅遊的同時,搞好柿子種植,使之發揚光大,相關的柿子文化成為吸引遊客的又壹塊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