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駁800字作文論讀書無用。

駁800字作文論讀書無用。

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民族。以前有句話叫“萬物皆下品,讀書高”。據說連美國的教師節也是專門定在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生日。由此可見,這是眾所周知的。現在天下太平,所以很多人認為讀書無用。這的確是國家的大事,不容忽視。

大家都覺得讀書沒用,擺到臺面上的理由是大學生就業難。現在大學學費那麽高,農民的收入總是要幾十年的。教育變成了簡單的市場過程,沒有多少人因為“興趣”或者“自由全面發展”等奢侈的理由而有能力學習。對於教育機構來說,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他們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這個“效用”就是畢業後工作好,收入高。如果找不到工作,就相當於買了壹臺不能制冷的冰箱,效用為零,不能退換也不能保修。那當然是“沒用”。

現在我想問:我國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8%,遠低於世界低收入國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說美國的35%了。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嚴重的就業難?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壹切都要用全球的眼光來看待。在我看來,關鍵是因為盲目開放和壹系列產業政策失誤,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壹直被鎖定在低端加工產業地位。它需要的只是壹些中專學歷的藍領工人(有些大學生頓悟:“書讀多了沒用,初中就夠了”),根本沒有那麽多白領崗位提供給大學生。

排斥大學生的機制是這樣運作的:為了盡快提高精英階層的消費水平,中國的消費品行業往往采取直接從國外引進生產線的方式,結果中國自己的裝備行業(即生產線的設計制造技術和成套設備技術)因為失去了市場而整體陷入困境,大量的國有企業破產倒閉,大量的白領崗位也因此流失。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和外國商品的湧入甚至壓垮了大量的私營民族工業。雖然外資也會帶來壹些就業機會,但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在中國每提供壹個就業機會,就會同時“淘汰”三四個就業崗位。所以毫不誇張的說,“全球化”是中國低端產業分工的決定性原因,間接導致了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難。

奇怪的是,許多大學生對導致他們陷入困境的“全球化”進程持熱烈擁抱的態度。除了壹些主流經濟學家的刻意誤導,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有利於讓自己的消費水平迅速與發達國家接軌。但大學生陷入的壹個最致命的誤區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必須先成為“生產者”,也就是說,必須先就業,然後才能成為“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當能容納自己就業的行業被擠垮,大學生成為靠低保生活的多余人,好萊塢電影中展現的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生活可能會越來越像壹場夢。

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明白了為什麽讀書“無用”;我們也可以理解,大學生找工作難是因為“觀念改變不了”,為什麽推卸責任是可恥的說法;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教育部門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在專業設置和擴招上做文章,基本上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