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啟功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內容短小,線索清晰,結構精巧,是學生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獲得閱讀和寫作技巧的典範。王芳老師講授的《鄉愁》壹課,緊扣鄉愁的情感脈絡,巧妙地從寫“愁”的同類詩詞中引入,向人們講述“愁”的成因,多次讀出“愁”的趣味,指導模仿寫作學習“愁”的語言,為同類產品解析“愁”的情感。課堂環節少而精,學生參與感強。王芳老師理性冷靜,教學節奏輕松。
?詩歌用意象創造了獨立的藝術空間,也用自己的作品構建了獨特的精神空間,豐富和延伸了人類詩意的精神空間。從意象的討論開始,王芳老師帶領學生發現了詩人構建的精神世界,體驗了詩人深沈而豐富的鄉愁。不同時代的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會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來拓展原有的詩意空間,從而延展詩人所創造的詩意空間。王老師從引導學生關註詩歌的時代、社會環境、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變化入手,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作品,逐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知人論世,探討“愁”的成因,是壹個天然的環節,是對學生讀詩的有效引導,也是師生鑒賞詩歌的必要補充。在各種形式的閱讀中,學生可以準確地將詩歌與相關背景聯系起來,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深厚感情。
詩歌是時間的藝術,普格森闡述了時間連續性的特征。他認為時間是有意識生命的壹種獨特形式。沒有時間(連續性),世界就會變成孤立的瞬間,在這些孤立的瞬間裏,世界會被分離、被打斷,彼此無法轉化、無法融合。人們將無法對世界形成壹個完整的面貌,他們也不知道世界是什麽。有了時間和記憶,就有了世界的連續性,意識中就能形成壹定的整體性。所以,時間是意誌的自由,是生命的沖動,使壹切意義在無盡的創造(材料和記憶)中成為可能。詩人充滿了情感和思想,各種回憶、人物、事件、細節、幻象瞬間集中在腦海裏,突然此起彼伏。由於空間密度的增加和時間的停滯,視覺瞬間是靜止的,也是空間,現代詩歌的空間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朱光潛先生說,詩歌是“從漫長而流動的生命世界中吸收的壹瞬間、壹個片段”,力求“壹瞬間見盡頭,塵埃中顯偉大”。詩歌是那個瞬間的碎片,是壹種空間藝術,這是現代詩歌的顯著特征。王老師註意到現代詩歌是通過意象的空間流動來敘事的,並註意到了推動詩歌敘事過程的意象。在壹次次的閱讀和品鑒中,正是意象的過渡和跳躍,清晰地驅動著詩歌的敘事進程,詩歌敘事是從壹個意象到另壹個意象,從壹個空間到另壹個空間。壹旦改變了意象,詩歌的敘事就向前推進了壹次,並依托意象依次向前推進,從高到低,從遠到近,構成了壹個美麗而深邃的藝術空間。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具體過程中,王老師既註重形象本身的特點,又特別註重對壹些修飾形象的詞語的鑒賞。他不僅品味詩歌本身的特點,還試圖創作簡單的詩歌。為了表達某種情感,如何選擇意象,如何修改意象,如何串聯意象,都是在學生具體創作的過程中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王老師更註重對學生創作的點評和指導,尤其註重閱讀詩化語言後對自己作品的修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作品來看,模仿要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漢語課是讓學生學會使用祖國語言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要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驗和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要啟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王芳老師的課堂上,她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這些理念,並指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中學習詩歌。這是壹首經典的現代詩。學習現代詩歌,重在朗讀,重在品味,重在理解。在這節課上,王老師指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詩歌,讓學生在閱讀中初步感知詩歌情感;然後,以語言的味道為中心,品味詩中的四個意象,品味修飾語的重疊,了解詩人感情在語言味道中的變化;同時,借助類似現代詩的小組閱讀,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中體驗“鄉愁”的表達,拓展“愁”的內涵,進壹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
?王老師在讀和品的基礎上,把讀和寫融為壹體,讓學生模仿詩歌。從分享交流的詩歌來看,學生真正理解《鄉愁》這首詩從內容到形式,並能夠掌握它,運用詩中的相關技巧進行寫作,是非常有價值的。短短的壹節課,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積累、運用,也凸顯了語文的核心素養。
?王老師的課堂語言幹凈而富有詩意,學生的活動充實,學生的互動評價到位,學生的能力明顯提高。如果在欣賞詩歌時,隨著每壹句詩句的品味,自然地壹步步介紹詩人的相關經歷和創作背景,而不是壹開始的全部介紹,或許學生的興趣和體味會滲透得更自然。
?(原載於顧誌川主編的《名師語文教程》初中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65 438+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