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首描寫不同角度的詩

三首描寫不同角度的詩

“側目山為峰,遠近不同”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蘇軾遊覽廬山後所作。原文如下: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翻譯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和低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面貌。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

給…作註解

1.標題西林壁:寫在sairinji的墻上。Sairinji在廬山的西麓。題目:寫作,題字。西林:sairinji,在江西廬山。這首歌刻在寺廟的墻上。

2.橫向看:從前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向看,是東西向看。

3.側面:側面。

4.不壹樣:不壹樣。

5.無知:我不能識別和區分。

6.真面目:指廬山的真實景色和形狀。

7.緣分:因為;由於。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富有哲理的詩,但詩人並不抽象地討論,而是通過緊緊扣住山遊來談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學,所以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歌頌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齊名。但兩首詩的意境卻大相徑庭:李白通過描寫壹個香爐峰瀑布的景色,襯托出廬山的雄偉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川的熱愛;而蘇軾沒有描寫具體的景物,而是概括了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從中暴露出壹種人生哲理,以啟發讀者的思考和理解。這首絕句的力量不在於它的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它豐富的意義和趣味。面對雄偉的廬山,詩人大嘆道:從正面看,廬山是壹座橫山;從側面看,廬山是壹座巍峨的山峰。讓我們從不同的距離和高度來看。妳眼前的廬山是各種不同的形象。為什麽不能準確完整地把握廬山真面目?正因為人在這山中,眼界有限。

“我不知道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是不是詩人只說他在看山,只指廬山上的壹座山?所有的山和山都下山了,哪壹個在山角和山坡上沒有差別?宇宙中的事物不壹樣,所以觀測結果也不壹樣!對於任何事物,如果隱藏在它的圈子裏,就會看不到大局,看不到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這是壹句格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首詩別出心裁,樸實無華,充滿智慧。看完之後,我們好像變聰明了。

這是壹首有圖有景的山水詩,也是壹首哲理詩,在廬山風景的描寫中蘊含著哲理。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遊覽廬山十余天,被其壯美秀麗的景色所吸引。所以他寫了十多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之壹。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貫山水,山色蔥郁,壹望無際;邊上峰巒起伏,奇峰叠起,升騰入雲。從遠處和近處的不同方向看廬山,看到的山景和氣勢都不壹樣。最後兩句寫出了作者的深思:之所以從不同的方向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換句話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陰影,才能全面掌握廬山的真面目。這兩句話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成為廣為傳誦的格言警句。

這首詩的含義非常深刻,但使用的語言卻極其簡單。簡單明了是蘇軾的語言特色之壹。蘇軾寫詩沒有雕琢的習慣。詩人追求的是用簡單流暢的語言表達壹種清新前所未有的意境;而這種意境,不時閃爍著哲學的光芒。從這首詩來看,語言表達簡潔,但內涵豐富。換句話說,詩歌語言本身就是形象與邏輯的高度統壹。在四首詩中,詩人大致描述了廬山的意象特征,同時準確地指出了看山無關緊要的原因。明亮的感性和清晰的理性交織在壹起,互為因果,於是詩歌的意象升華為理性領域的典型,這也是人們千百次把後兩句話當作哲學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代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誌抒情為特征的話,那麽到了宋代,尤其是蘇軾,出現了以說理為特征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繼唐詩之後開創的壹種新的詩風。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在法度上創造新意,在豪放之外留下妙想”。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事有理,味淡。題西林壁就是這麽壹首好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 65438+10月8日-165438+8月24日),字子瞻,名曰“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梅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唐宋八大家”之壹。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端的要求。汪洋散文奔放流暢,詩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三千九百余首。代表作有《水調中秋》、《紅墻賦》、《江城子正月二十夢》、《承天寺夜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