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方塘,南溪書院文公廟前。鄭的故居建溪南別墅就有這個池塘,它位於福建省尤溪市城南鄭府內。“湯芳”二字中的方塘,是朱童年讀書玩耍的地方,朱的名詩《讀後感》中就有描述。明弘治十壹年,方圃在亭塘上修繕修建,名“活水亭”;穿過這座石橋,它被稱為“羅羅橋”。半畝方塘占地約342平方米,超過半畝(每畝約667平方米)。其形狀為方形,故名“半畝方塘”。
朱曾留下壹首膾炙人口的詩《讀書隨想》:“半畝方塘開時,滿天雲影。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什麽這麽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朱的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稱為不朽之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數百年來,這個半畝見方的池塘已成為學者、詩人和學生尋找朱文化遺產和追尋聖賢的聖地。簡陽考亭中的“半畝方塘”
南宋邵二年(1191)四月朱離開漳州後,直接到了建陽縣,在通幽橋住下,在考亭買舊房建新房。第二年,新房竣工,也就是試館塵埃落定。同時,新居大門外還修建了壹個半畝見方的池塘,上面還修建了壹座“天光雲影閣”。據嘉靖《建陽縣誌》記載,天光雲影閣(含半畝方塘)在考閣西,文公故居外。邵熙三年成子,這是朱文公建造的。這份史料清楚地記錄了半畝方塘的修建地點和時間。僅僅用明史來證明宋史是沒有說服力的,可以排除。
當星星移動時,時代就改變了。考亭的半畝方塘和天光雲影亭,經過修繕重建。明十二年(1447),考亭朱家第八孫孫重修源活水坊。天順年間(1457 ~ 1460),建陽縣令劉悅重修了天光雲影閣。明末朱第十二代孫刻書《半畝方塘碑》,正面刻《讀書感》絕句,方字六寸,古樸蒼勁,落款。在背面刻上“壹真海”。亭毀後,碑立考亭書院碑廊。“文革”期間遷至建陽縣壹中,後被建陽博物館收藏。
這首最初寫於考亭的詩,寓意空靈,廣為傳誦,雅俗共賞,常常成為人們刻苦學習,探求真理的動力。簡陽童遊鄉的“半畝方塘”
簡陽同遊鄉“半畝方塘”亭的來歷也可壹探究竟。原來,朱住在考亭時,他的學生曾在簡陽市西青巷講學,取名“環峰書院”。明朝鄭德年間(1506 ~ 1521),建陽縣令邵佑將縣內供奉黃幹的環峰書院遷至同遊奇峰。在書院大門外割半畝方塘,建半畝方塘亭。這些都是朱後人和政府緬懷先賢的紀念建築,與朱本人的經歷無關。也可以排除。浙江省淳安縣的“半畝方塘”
浙江淳安縣“半畝方塘”有明確的挖方塘日期,是北宋寧年間(1068 ~ 1077)淳安人詹安修建雙桂書屋時所建。也就是說,它早在朱出生之前就存在了。有些作者認為朱來淳安時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浙江省新昌縣的“半畝方塘”
據有關史料記載,朱與新昌名士石敦都是理學家,交往密切。朱曾多次前往新昌,朱種植的臘梅至今仍在大佛寺。惜春第四年(公元1177),浙東發生大饑荒。朱擔任“浙東常平舉茶鹽”,負責籌糧、米,建立倉庫。他經常去新昌幫助人民,所以他有機會向石盾學習。
當時石墩的宅邸在新昌胡美村,即敖橋。石墩之宅名為醉園,園內有“雙清亭”“洗心亭”等美景。占地半畝的方形池塘為醉園增添了格調。“半畝塘”略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寬,塘岸由條條石砌成。它的“源頭活水”取自新東門外的平山湖。半畝見方的池塘北緣,池塘旁有壹棵千年銀杏樹(銀杏)。更有意思的是,成化的《新昌縣誌》中有壹幅“名人友人圖”,反映的是朱與石盾在園中對談的情景。
清康熙《新昌縣誌》卷十八所收錄的張瑜(江西南昌人)劉錫爵《遊醉園半畝塘》壹文開篇寫道:“耿旭之夏,閑遊,我坐於壹樓,不知天地之廣。我碰到了兩個兄弟,盧和妳的兄弟丹芙...那壹日,朱寫道:‘開了半畝方塘,天高雲淡;運河怎麽會這麽清澈?因為有源頭活水。“就是這個池塘。”這段話也是朱在新昌的半畝方塘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