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宋朝始於公元960年,趙匡胤以東京為首都,持續了300多年。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地的減少和絲綢之路的阻斷,中國被迫轉向商業經濟模式,尤其是海洋貿易。這壹時期商人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最終實現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出現。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50%。南宋時,最大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超過百萬,而歐洲還在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代指南針的發明將航海技術帶入了海洋時代。遠洋商船有六根桅桿,四層甲板,12張大帆,可載1000多人,航行世界各地,令世界人民驚嘆。文天祥
宋朝的滅亡和遊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沖擊,使得壹直處於上升階段的先進東方文明逐漸轉弱,最終落後於世界主流階段。南宋政權和金政權長期對立,南北隔絕。南北文化只是通過雙方邊境的民間市場交易、官方互派使節等狹窄渠道進行了有限的交流。由於南宋文化整體水平高於北方,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南宋文化對北方文化的輻射。北方的理學、文史都受到南宋文化的影響。
瓦房
瓦舍是宋元時期流行於中國勾欄的壹個民間藝術表演場所,是中國戲劇史上壹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地位。據各種史料記載,南宋臨安共有24家瓦房,這還不包括“都溝蘭瓦市”,也就是瓦房裏只有壹個娛樂場所。大多數瓦房都有多個掛鉤,每個瓦房的掛鉤數量都不壹樣。《西湖老人無數勝錄》中記載:“唯北瓦大,有十三勾欄。”另外臨安還有那種“都溝蘭瓦市場,稍微遠壹點,在茶葉店做夜場”。每個勾欄可以容納的人數各不相同。《東京夢》卷二記載,汴京“有最大的蓮棚、牡丹棚、日瓦子夜叉棚、大象棚,可容納千人”。而勾欄的每次演出,都是從早到晚,從春到冬,壹年四季不休息。正如南宋西湖老人《不勝勝錄》所言:臨安市民“隆冬冷月無社火,瓦市自得其樂”。《東京夢錄》說:“不要以風雨見人,棚子天天如此。”罐罐罐兒瓶
可想而知,臨安20多個瓦舍裏大約有上百場勾欄演出,每個勾欄裏都有幾千或幾百名觀眾在看戲。粗略算來,當時杭州每天有2萬到5萬的劇場觀眾,壹年累計觀眾達到700萬到2000萬。
新儒學
南宋在北方影響最大的文化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學。南宋禧年前後,即晉朝遷都汴京前後,理學著作陸續傳入北方,如的《論語解》、胡安國的《春秋傳》、張九成的《論語解》、林的《尚書全解》、夏的《克山書解》、朱的《四書註》等。趙秉文和馬九疇甚至“自稱道家……”(《靈川集》卷二十六,太極書院)。南宋理學著作直接推動了北方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壹方面是北方文人對南宋理學著作的整理和轉載。如傅琦編輯了張九成的《論語》、《孟子》、《中庸》和《大學之道》,編成《道學源流》壹書廣為流傳,趙秉文和王若虛分別為《道學源流》作了介紹和《道學源流》的序言。趙秉文自己親自動手,寫了十卷《論語》《孟子》。另壹方面,壹些北方學者開始撰寫關於理學的書籍,表現出自己的思考。如馬九疇隱居遂平西山,潛心研究《易經》和《春秋》,壹度享有盛譽。趙秉文寫了各種著作來說明他對陶的理解,可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南宋理學因為適應了金元統治的需要,在北方流行了壹段時間。南宋理學家對《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闡釋,在政治現實上相對薄弱,這與金元統治者推崇和倡導儒家經典的思想基本壹致。比如金世宗讓人翻譯五經,讓女真人“知德在何處”,金熙宗自己“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左傳》”。在此背景下,南宋理學自然暢通無阻。值得註意的是,北方學者對南宋理學的評論並不是簡單的追隨或附和、發揮,更多的是對南宋理學的思考。南宋時期,只有鄭厚等人對理學進行了批判。他的兼收並蓄排斥孟子,離經叛道,被朱等人斥為“異端”(卷壹二三)。在北方,李春富宣揚鄭侯論,自稱是鄭侯的後代,聲稱“自莊周以來,只有王績、元節、鄭侯和我”(《桂》卷壹)。他信佛,為了批判理學,專門為南宋寫了壹本書《明道集》。“宜川、橫渠、惠翁所賺之物,根本不是商略所借,同時又互相仇視”(《中州紀》卷四),所以常有壹些偏激之論。除了李春富,王若虛是挑戰如松的人。他的《五經》、《論語》、《孟子》主要是針對宋代儒學,尤其是南宋理學的。張九成、朱、胡安國、、葉適等人都是他的反駁對象。然而,他比鄭厚和李春富更正統,他的詰問更中肯、更準確。至於鄭侯,他和大多數宋人壹樣,批評鄭侯有失偏頗,有失妥當:“鄭侯壹個小子,敢言無懼。就孟子而言,唐舞和《周易》都是錯誤的,甚至遭到唾罵。對漢族始祖小草平伯的弟子們,他們尊稱他們為聖賢,並熱切地稱呼他們。之後,他們就把歐公的病當成薄病了。殺死她們丈夫的理由是什麽?”與宋儒不同的是,他能夠擺脫宋人那些不切實際或牽強附會的理論,從人性出發重新審視宋儒的觀點,表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論語》和《鄉黨篇》主要記載孔子的日常生活,但張九成《論語》、《論語解》等著作挖掘其重大意義,誇大其詞,以為鄉黨可與《春秋》相提並論,認為“不學鄉黨,不知《春秋》之用;不研究《春秋》就不能知道苦鄉之神(《恒普集》卷四《苦鄉論》)。王若虛嚴厲批評他狡猾和自吹自擂。他對宋儒的批判,正如《四庫提要》中所提到的,“足以打破宋人的禁錮”。
文學
南宋的文學相應地促進了北方的發展。這壹點在小說和詩歌批評中更為明顯,因為小說和詩歌批評的政治性相對較弱,讀者面廣。洪邁的《簡毅誌》以鬼神題材為主,較早傳到北方。惜春十三年(1186),張森去晉國,北使關切地問知:“自以來,有沒有續?”(《兵推錄》卷八)。由此可見之於北方的巨大影響。在這種心理期待下,元好問的續作《續誌》問世了。胡載的《條Xi余音叢話》是南宋最重要的詩歌之壹,可謂壹部詩歌資料庫。該書傳入北方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最著名的北方詩歌《蘇石楠話》與《苕溪余音叢話》關系密切。《蘇話》中約有三分之壹的資料來自叢話。王若虛的反駁有相當壹部分是針對南宋人的,包括胡載相。換言之,南宋詩話是安迅詩話創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甫詩歌研究在北方也有很大的反響。趙次公《杜氏辨偽》、吳明《杜氏千註》、鮑彪《杜詩譜》、杜田《杜氏補正》、徐宅《詩品》等杜詩研究著作最早傳入北方,直接推動了杜詩詩學在北方的發展。正是在南宋杜詩學的推動下,元好問編撰了《杜詩學》壹書,並率先提出了“杜詩學”壹詞,從而揭開了杜詩學研究的新篇章。
詩意
南宋詩壇成就斐然,尤、楊、範、陸並稱為中興四大家。其中,範成大曾經去過北方,途中寫了72首著名的絕句,但他的詩沒有壹首提到北方。楊萬裏是四大家族中唯壹有直接可靠文獻記載的人,他的詩傳入北方。誠齋體以自然為表現對象,別具壹格,深受李春富等人的喜愛。李春富公開稱贊成宅風“活潑難達”,但在李春富現存的詩歌中,幾乎看不到成宅風的影子,倒是在王庭筠和更早的趙秉文的詩中有壹些類似成宅風的景物作品。隨著金朝的國家形勢越來越危險直至滅亡,輕松活潑的成宅風格越來越不適應金朝後期的現實,註定被冷落。元好問在《又笑又笑》詩中說:“詩卷近酒輕,竹隱南湖。妳對妳袖子裏的新句子了解多少?”按照錢鐘書先生的解釋,朱茵、南湖指的是南宋推崇和模仿誠齋體的詩人徐思道、張子。這首詩意味著徐思道和別出心裁的詩歌在蘇和黃面前仍然值得壹提。元好問新創用蘇、黃兩位名家碾壓徐、張,難免有舍本逐末、推倒重來之嫌。或許他用它們碾壓了身後著名的成宅體。在元好問的詩歌中,沒有模仿成宅體的跡象,說明成宅體在北方的實際影響越來越小。陸遊的詩除了風格真摯,也很有可能傳入北方。阿清朝人翁方綱將陸遊與元好問並列,說“滿天奇花異角”,但除了錢鐘書《覃逸陸》中的兩首類似的詩外,並無其他直接文獻證明元好問讀過陸詩或受其影響。受敵國政權的限制,陸遊的詩政治性特別強,不能被北方文人公開接受。總的來說,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南宋詩歌與金元官方意識嚴重沖突,對北方詩歌並沒有太大的直接影響。
古代詞匯
詞因其不同於詩歌的性質,壹直被視為壹種路徑,所以相對自由。辛棄疾生於北方的詞,送回北方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金去世的第二年,劉啟對他的文學作品大加贊賞。後來元好問更是把辛詞捧到了很高的位置,說“東坡自樂府第壹,後至辛稼軒”。應該說,《辛詞》對元好問為首的金末詞壇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元好問的詞之所以被認為“足以匹敵賈萱”,是得益於賈萱詞的灌溉。在各種文體中,南宋散文的成就低於北宋。再加上北方人很難接受散文中強烈的民族情緒,所以在北方影響不大。王若虛曾提到孫臏的《富歇文賦閣待制表》,從文體角度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並以此為依據得出“宋渡江後,散文甚害”(《蘇南集》卷三十七)。在史學方面,南宋王自稱傳入北方的著作有《東都略》、《胡寅讀史管見》、《呂祖謙大事記》、《陸氏家塾通鑒》,其中後三部均為通鑒著作,可見此類著作在北方的影響之大。北方的蔡玨、蕭公、萬艷輝等人都很喜歡子同治劍,各有專長,便於人們關註南宋通鑒的研究。趙秉文對呂祖謙未能完成大事記深感遺憾。他在詩中說,“他寫大事記,還沒讀聖經就死了,真可悲。”(《紀水文記》卷九《楊尚書之美》)。金亡後,北方通鑒研究迅速發展,元好問說出現了“武官將軍談之,誦之”的流行現象,隨後出現了《通鑒》著作,如《陸通鑒詳節》、《各家節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