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體”,或稱“建安體”、“漢魏體”,是後人對建安文學特點的概括。
“風格”是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壹個理論命題。其確切含義在理論界壹直爭論不休,分歧很大。有人認為“風”是指作品的啟蒙功能,“骨”是指文章的內容;有人認為“風格”就是“格調”;有人認為“風”指的是強烈有力的情感,“骨”指的是結構嚴謹的文字所表達的意義的強弱(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有人認為《風骨》是悲壯大方、豐富健康的思想內容和渾厚有力的語言形式的完全統壹。
建安時期文學的基本特征是:真實反映現實動亂和人民疾苦,表達建功立業的理想,但又流露出短命難酬的悲憤情懷,藝術精神上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式上具有鮮明的民歌風格。作品內容充實,意境宏大,文筆流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個性,形成了渾厚深沈、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
曹操非常重視文學,對建安文學的繁榮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建安棋梓
“七子”之名最早出現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包括孔融、陳琳、王燦、徐淦、阮瑀、楊穎、劉真七位詩人。除了孔融,其他六人都是依附於曹操的。他們與曹丕、曹植兄弟有著密切的文學交往,形成了壹個文學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其中,王燦和劉真的成就最為突出。
這節課選自我們老師的課件。希望對妳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