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中國古代美學的自然審美傳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對當代美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至少有以下四點啟示。
自然美學研究
雖然我們在邏輯上承認人類的審美形式不止壹種,除了藝術審美之外,還有其他的形式,如工藝審美、自然審美、生活審美(或社會審美),但審美理論實際上只有藝術以審美對象的形式來支撐。在我們的美學理論中,每壹種審美形式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藝術是最受青睞的審美對象,而其他的審美形式往往被置之不理。因此,在審美對象形態的研究中,其內部極不平衡,研究最深入的是藝術,其他審美對象形態相形見絀。但是,如果美學真的以藝術為主體,那麽美學就和藝術沒有什麽區別,美學就失去了廣泛概括人類審美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大概是靠美學的合法性來維持的。同時,美學作為人類感性精神的現象學,如果只關註藝術,滿足於對人類其他審美活動的無知,就無法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與以藝術為中心的美學傳統相比,自然美學的研究可能是當代美學中最薄弱的環節,因為許多美學家堅持自然美是最低級、最簡單的審美對象,而另壹些人則幹脆拒絕承認“自然美”這壹概念的合理性。因此,自然美的內涵、對象的類型、自然美在人類審美形式序列中的地位、自然美學對人類其他審美形式的影響、自然美學的當代文化價值等壹些基本問題,至今還沒有搞清楚。
相反,在中國古代,天地自然狀態始終被視為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對自然的欣賞被視為人類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徑,藝術審美的精神狀態始終以自然審美為主題而得到豐富和提升。或許,是時候對藝術中心主義的傳統進行深刻反思了:畢竟藝術是人類觀念和文化的產物,有其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人類整個審美生活而言,僅僅欣賞藝術是遠遠不夠的,滿足於藝術就意味著滿足於人類自身悲歡離合的狀態,創作的狀態就陷入了人類自戀的迷宮。不知道除了人類自我和人類自我創造的小悲小樂之外,還有壹個更廣闊更高遠的世界——天地自然。雨果先生的名言可能需要反過來說:海洋比人心大,天空比海洋大。事實上,美學中的藝術中心主義傳統只是整個西方現代人自我中心主義的具體表現。現在,我們需要借鑒中國自然美學傳統的思想資源,重新審視自己的美學理論,重新認識自然美學的價值,豐富自然美學研究的最薄弱環節,這應該會促進自然美學研究。這樣才能開拓美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新境界,完善美學的內在知識結構。
人類審美意識的起源
中國人很早就從“文”的角度看世界,提出了“文”和“質”的範疇。漢字“文”的本義是紋理、紋路、圖案等。,也就是今天的“形式”,而“質”則是物質以及物質所代表的物質效用表現。按照我的理解,這種範疇的互換忠實地揭示了早期人類審美意識的壹個最基本的事實:人類的精神審美活動源於對實用目的的超越,源於對現實對象的形式感。與西方美學中的“美”的概念相比,它要原始、樸素得多,它忠實地揭示了人類審美意識在起源階段的珍貴歷史信息。與西方美學史上的“美”概念相比,中國古代美學中的“文”和“質”範疇具有更豐富的歷史內涵。[3]不僅如此,它還從審美意識發生學的特殊視角,雄辯地證明了美學基礎理論研究中的壹個基本問題——形式感是人類審美意識的核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文學”的視野就是“形式”的視野,而審美的視野,離開形式感去談人類的審美意識,永遠不會有意義。早期人類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中國人對“文”和“形”做了進壹步的區分:“觀天文以觀時變,觀人文以化天下。”[4]“天文”是自然界的文字,即自然界的感性物體和現象,如太陽、月亮、星辰、山川、樹木花草、鳥獸,即這些物體和現象的顏色、聲音、形態,即自然界的美,即自然美;而“人文”就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學”,即包括人類的工藝裝飾、藝術創造乃至壹切文化創造,也就是文化。
根據《易傳》,傅首先看到了天道的“文”,然後才體悟到了人生之道。此外,占蔔人類命運的“八個字母”文化符號源於對天文現象、地貌、鳥獸蹤跡的觀察和對自然的啟示。[5]在世界上,先有天文,後有人類,人類的壹切創造,包括文學審美,都是以天文為基礎的。這壹思想得到後世的呼應,劉勰從天文學中推導出人類文學的源頭,把天文學作為人類的哲學根源。[6]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提出壹個問題:人類最早的審美形式是什麽?壹般的美學家在寫美學史的時候,開頭總會提到各種出土文物,比如器物上的裝飾、圖案等。換句話說,大多數美學家認為工藝美是人類最早的審美形式。然而,人類早期器物上的這些圖案是從哪裏來的呢?人的形體感源自哪裏?人類是從哪裏學會“正式”看世界的?其實文物和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和花紋都是人類文明的晚期產物。在這裏,人類不僅有形式感,而且有表現形式的能力,有初步制作形式的技巧和能力。所以不可能是最早的審美意識。在這裏,受中國古人的啟發,我們願意提出壹個新的假設:最早的審美意識不在工藝美學這裏,而在自然美這裏。人的形式感和對物體的顏色、聲音、形狀的敏感,都來源於對自然物體的觀察和來自大自然的啟示。感受自然之美是人類最早的審美行為,人類的形式感源於對自然物體的凝視和觀察。相比於工藝裝飾所需要的必要的材料操作技巧,欣賞自然,接受自然的刺激,感知自然的美好要容易得多。總之自然審美第壹,然後才是手工制作。自然美是人類最早的審美形式。
當然,這個假說面臨壹個悖論:純粹自然美的欣賞不需要任何物化的行為,所以關於人類早期的自然審美沒有確鑿的證明,沒有證明的假說沒有說服力;壹旦妳能證明,就已經很“不自然”了,妳能證明的不是自然美。我們做什麽呢我們的意見是,自然美,尤其是在基因階段,只能間接證明,不能直接證明。間接證明的東西比妳要證明的事實要晚很多,只能說明時間的下限,不能說明上限。如果認同這種間接證明的方法,自然美的研究領域將會極其廣闊,比如用《詩經》的文本來研究中國早期的自然審美意識。
中國美學的史料似乎表明,自然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意識起源的有效環節,它至少可以說明兩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人對現實對象的形式感和超越物質功利的精神態度。其實形式感和精神態度是二合壹、二合壹的問題:“文”這個概念本身已經證明了這種態度,“文”是“非質”的,這就提醒人們,“文”只是物體的外在肌理,它只是美,並不具有實用功能,不必對它們功利。“文學”視野,“形式”視野,同時也是無形的功利視野,審美視野。
感受從身體齋戒到精神愉悅的飛躍。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宣稱,審美是壹種精神活動,審美不僅是壹種對眼睛和耳朵的愉悅,而且是壹種情感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這是常識。進壹步考慮,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審美意識中的精神態度是先驗的嗎?如何在人類的審美意識中找到細膩豐富的情感生活的現實起點,人類的審美意識如何從身體的迅捷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才是現實的?尋找工藝之美?是啊,不然人類為什麽要專門搞裝修而不是為了實用?但很薄弱,因為工藝之美壹般僅限於形式美和耳目之樂。很難給手工藝賦予豐富的精神內涵,人類也很難在其上發展出豐富細膩的精神生活。從藝術中尋找?是的,但是已經很晚了。藝術顯然不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精神要素的最早起點,也不是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生的典型對象。這種現實的聯系不在別處,而在自然審美中。
壹枯陽生Tí @ [7]
江海能做百谷之王,就憑他的善良能做百谷之王。是聖人要做主人,壹定要說出來;要想當祖宗,必須在身後。[8]
白露是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9]
有兩個惡:溥和何。如果有壹個漂亮的人,那是什麽傷?[10]
當壹只鳥快死的時候,它的歌聲也是悲傷的;垂死的人說真話。[11]
這些例子表明,最遲在春秋時期,中國人面對自然現象,不僅僅是壹種觀察形式,更是壹種肉欲的誘惑,更是壹種理智或情感的心靈波動。他們不只是純粹客觀地對待自然。面對各種自然現象,他們往往把它們與人類的社會生活、自身命運和心理感受聯系起來,願意把自然物體和現象看作人類命運的神秘暗示、人類感情的某些象征和人生智慧的某些寓言。總之,從自然美學史中,我們看到了壹部人類心靈史,我們看到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從而也是精神現象學的現實起點,這是手工業中很難找到的。
在審美意識中,人是如何實現從生理愉悅到心理愉悅的飛躍的?中國美學史資料告訴我們,它是在自然審美活動中實現的。自然美學看起來比科技美更簡單容易。其實是壹種內涵最豐富的審美形式,是詩人的搖籃。中國古人認為詩要借助山水來寫,這說明了自然審美對人的精神成長和藝術審美創造的意義:自然審美是藝術審美創造和欣賞的必要心理基礎。如果人類對自然現象漠不關心,很難想象此時的人類會有發達的藝術活動,因為此時的人沒有真正的精神生活。
人類審美心理的內在源泉
正是在自然審美活動中,人類實現了美感從生理上的迅捷到心理上的愉悅的飛躍。這是自然美學對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的重要意義,這是來自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啟示。然而,為什麽人們的審美意識會有這樣的飛躍,其內在依據是什麽?
人心壹動,物盡其然。情以物動,故以聲形。[12]
齊之獸感人,故搖其性情而舞。[13]
跟著四季感嘆,看著壹切,想著壹切;悲傷的樹葉秋天落下,快樂的樹葉春天落下。[14]
春秋陰陽悲催,心在抖。.....壹葉而合意,蟲聲足以引心。清風同明月,白日對春林![15]
這就是著名的“物感”理論。它想表達的思想是,人基本上是自然之子,自然現象的變化,如春秋的交替、晴雨的變化,都會引起人的精神狀態的相應變化,因為人的精神世界是與整個自然生活節奏同步的。所以,面對千萬種自然現象,人不會無動於衷,卻總是情不自禁:溫柔時會落淚,遇到花會傷心,遇到月會難過。他們兇的時候,手腳都不會跳舞。這是人類自然審美活動中的普遍現象,其內在基礎是自然與人類心靈的異質同構,是“天人合壹”在自然審美領域的體現。
長期以來,物感理論只被視為壹種文學理論和壹種詩學,這實在是壹個極大的誤解。人類首先要具備壹定的自然審美的心理興趣和能力條件,實現自然審美從生理到心理、從客觀到主觀的升華和飛躍,才能期待文藝創作中的聯想與想象、比較與抒情的方法。正因如此,古代人才不滿足於單獨討論物,而在詩學中討論心物更根本的關系,實際上是從自然審美更原始、更簡單的環節中尋找人類文學心理的根源。沒有對自然審美環節中人類審美心靈史的考察,文學審美中的種種現象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從這個角度看,自然美學確實是藝術美學的壹個人類學環節。研究自然美學是解開人類藝術乃至文學心理學和整個人類審美意識史之謎的壹個環節。
物感論首先是壹種自然審美理論,主要解釋欣賞者在人類自然審美過程中,不僅具有聲、情之美,而且具有各種主觀心理反應的內在原因。它的主題是心靈與物質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物體和現象的心理關系。說明了人的審美心理能力不是在別處,而是在“感物動物”的自然審美過程中產生的。物感理論不僅簡單地描述了自然美學中的聯想、想象等心理能力的過程,而且為其提供了更為根本的哲學支持——天人合壹。從耳目之樂到情感之樂的飛躍,是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上的關鍵壹環。這個飛躍是怎麽來的?物感理論提供了非常個性化的解釋。在自然美學領域,它通過天人之學解釋了人類審美心理能力的產生,以及天人關系的根本哲學聯系。“為物所動”不僅僅是對自然審美經驗的簡單描述,還隱含著壹個深刻的理論命題——人類的全部審美經驗都是以自然審美為基礎的。
人類如果不在自然審美中迅速實現聽覺和感覺的飛躍,詩歌的靈感和天賦就不會出現,世界上也不會有比《等人》更復雜的詩歌。壹旦我們有了自然審美中這種“感物而動”的心理能力,即使世界上沒有專門為詩人而造的桂冠,我也要說,世界充滿了詩,人類有著不同的天賦,因為人們已經能夠在自然審美中過上豐富而精致的精神生活。至於這些感受,有人最後寫了詩流傳下來,榮耀屬於藝術,另外也方便後世研究者考證。
從《樂記》、《詩大序》到《詩品》、《文心雕龍》,中國美學形成了壹種理論——感興說,它以自然現象與人類心理的同構性來解釋人類審美意識的歷史。雖然審美是人類的壹種文化行為,但中國人並沒有在事實的基礎上追求這種人文現象,對藝術和人類本身都不滿意。而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尋找人類審美心理的內在根源,主要是自然對人類生理和心理的影響。這是壹種自然人類學,是人類審美心理起源的東方理論模式。相對於西方美學單純以藝術行為和心理現象來解釋人的審美意識,它的視野更開闊,思考更深入。這是壹個很有特色,也比較到位的美學理論。
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當代文化意義
回顧傳統不是懷舊的感覺,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立足當代現實,中國古代自然審美傳統的現實意義何在?
20世紀以來,受現代西方科學理性的影響,我們接受了壹種全新的自然觀: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是對立的。人是這個地球的主人,自然是被動征服和剝奪的對象。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是高聳的煙囪和隆隆的工廠。結果,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空間汙染和資源短缺造成了巨大的生態危機,當代人的生存也陷入了危機。它提醒我們,人必須善待自然,才能尋求自己的善,必須超越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於是,20世紀中期,作為地球主人的人類開始反思自己,開始談論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開始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當代人類共同的文化主題。實現這壹主題並不容易,需要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新的認識,需要有新的自然觀。對於堅持天人二分、以征服和改造自然為自由的西方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傳統文化土壤來適應這壹新的主題。或許,中國的古典哲學和美學傳統可以在這方面為當代人類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國古代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把人視為自然之子,認為天道大於人道,人是自然的壹部分。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儒家認為人文天文,莊子以“天人不平等”為真人。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自然觀最重要的部分,使中國人把自然作為自己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是人類實現精神解放的精神家園。回歸自然被理解為把自己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妳可以從自然中獲得生活智慧和宗教情懷。
在審美生活中,自然是中國人審美的主要內容。中國古人把能夠沈湎於山川,留在鄉村,視為人生的壹大勝利。即使這不是真的,他們也要在各種藝術中反復描繪和歌頌自然之美,自然美就成了中國古典藝術的主題,後來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幹脆把自然景觀搬回自己家裏,在自己的庭院裏建起了花鳥景觀,於是就有了非常特殊的建築藝術——園林。
今天,這種自然審美傳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在其對自然的反復欣賞和歌頌中,不斷強化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系,以審美的形式宣揚以自然為崇拜對象的宗教,鑄造人們對自然的戀母情結,使自然成為人類日常精神生活的重要對象。在日常隨意的自然審美中,人與自然之間親密的精神聯系由此建立。不僅有宗教的感動,還有如畫的詩意。
在自然科學和物質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需要壹種新的自然觀,壹種嚴父慈母,或者至少是摯友的自然觀。建立這樣的自然觀並不容易,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治的、經濟的、技術的措施,以及春風、雨這樣的大眾自然審美行為。讓人們通過對太陽、月亮、星星、綠樹和紅花的真誠欣賞、熱愛和崇拜,重建與大自然的精神聯系。也許正是因為審美活動的通俗性、善良性、細膩性和情緒性,新的自然觀的建立才更加自然有效,更加深入人心,才能夠成為當代人類的壹種集體無意識。
充分發揮自然美學的當代人文價值是中國古代自然美學傳統的寶貴啟示,重視生態美的建設是充分發揮自然美學文化功能的現實環節。
生態問題是人類自然生存環境的問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最起碼的、必要的自然生存條件,創造生態美就是創造人類所必需的良好的自然生存環境。生態不美,不詩意,但首先意味著人類自然生存條件的危機。創造生態美,就是要樹立新的自然觀:人與自然相互制約,首先是自然環境制約人。人是自然之子,不能生活在封閉的人類文明中。自然環境是人類的主要生存環境。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生命鏈中的壹環。人不能為所欲為。在最根本的事實上,人是順應自然的,而不是相反。黃河斷流,沙塵暴是我們生存危機的預警信號。創造生態美,就是和自然握手,補舊,就是修復自然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從建設綠色走廊,控制水和空氣汙染,到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我們都在創造生態美,我們也在建立人類自然環境安全體系。倡導生態美,就是要培養公眾的生態安全意識,實施公眾生態安全教育,把生態意識作為當代公民文化素質的基本要素。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世界分為兩部分:人類和自然。生活的美好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所形成的良好精神氛圍有關。現在我們認識到,生活之美不僅與人自身的倫理道德水平有關,還與人周圍的生態狀況有關。如果壹個人生活在壹個充滿煙塵、汙水、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中,所以健康狀況極差,他是否能認為自己的生活質量很高,能感受到對生活的幸福感和美好感?我不能。所以,創造生態美是為了提高妳的生活質量,美化妳的生活,是生活美的壹部分。生活環境中更多的綠色意味著更多的健康,更多的藍天,更多的對生命的保護。生態美不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擺設,它是妳生活中真正的內容。正因如此,生態美的創造和維護關系到每個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和行為。人們不僅欣賞他人創造的美好生態環境,也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創造綠色。這樣,生態美就有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
人類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高度發達的人類文化創造不會讓自然黯然失色,相反只會反彈人們對自然更深情的審視和眷戀。莊子的逍遙遊,絕不是不相幹的學者之論,而是極具現實感的智者之言。如果壹個地區重視生態美的建設,不僅會為當地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還會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們對其向往,成為旅遊勝地。什麽是旅遊?就是暫時逃離自己最熟悉的社會環境,給自己壹個心靈的假期。其中,回歸自然,沈迷山水,是旅遊的第壹意義。
說到文化生活,人們會想到體育和文化活動,這真的是壹個誤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16]自然生態環境之美,也有益於人的精神。人類的精神生活從哪裏開始?它始於欣賞自然。誠然,人們不可能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完全離開人類社會去悠閑地旅行,但人們可以通過建設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將自然美邀請到人間,為當代社會生活在城市文明中的人們創造壹個貼近自然的現實精神家園。讓世界變綠,就是讓人們過上貼近自然的精神生活。
流浪場景既有詩意又有宗教色彩,因為它充滿了對自然生命奇跡的溫暖和依戀、崇拜和贊嘆。感受和熱愛自然生活,是壹種簡單而優雅的精神生活,不需要像藝術活動那樣的特殊技能的訓練,也不需要狹義的宗教活動的非理性後果。
它曾經是中國古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自然景觀曾經占據了中國古代人民巨大的精神空間,給了他們巨大的精神慰藉。今天,生態美的建設應該再次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激情,讓人們通過賞花愛草來陶冶情操、激發靈性、增長智慧、慰藉心靈。讓生態美學成為當代社會大眾精神生活的壹部分。
這是壹個深受工業文明之苦的時代,就是人類無視自然,狂妄自大。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保持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壹項緊迫的任務。大眾感受天人關系不是通過哲學語言,而是通過審美這種最大眾化的精神文化活動。讓大家在簡單隨意的感性直觀中感受到自然生命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和精神價值,讓人們在欣賞自然中獲得廣泛的共鳴,讓人們因欣賞自然而依戀和保護自然,在自然審美中重建人與自然的精神聯系,培養人們對自然的歸宿感。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當代文化主題中,自然美學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充分發揮自然美學的當代文化價值是壹項功德無量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