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案文的特點
首先,文本所屬體裁的特點。例如,散文常常通過其內部和外部線索來區別於其他文體。散文因這些線索而散而不散。議論文,它的邏輯和結構,是教學這類文章必須把握的另壹個特點。“不拆框架就教不了議論文”。小說,情節,人物都要把握。詩歌區別於其他文體的第壹點是情感——強烈的情感色彩,以及其非凡的語言表達和藝術手法。“無情不能教詩”。說明文通常需要把握解釋事物的順序和方法。是進入教學的第壹步,確定文章的傾向性。
但是,每種體裁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點。
第壹個表現就是立意。立意不僅是文章的點,也是文章的路徑。所有的文章,意義都屬於壹個,只是出發點不壹樣,路徑不壹樣,就是思路不壹樣。比如《贊美白楊》和《松樹的風格》兩篇文章,也都是以物為題材,但《松樹的風格》中,以物(松樹)為喻體,而《贊美白楊》中,物(白楊)在全文中具有象征作用。作者從楊樹出發,創作,提煉,取像,切割。沒有了符號,這篇文章的內容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有失真之嫌。因為文中對白楊的描述,如“偉岸、挺拔、樸實、嚴肅”,甚至“溫柔”、“倔強”、“百折不撓”、“不斜不倒”,不壹定是白楊本來的品質和形象。所以,教這篇文章,處處離不開符號。離開了,就無法理解,無法解釋。從這個角度來看,象征不僅是本文的壹般表達方式,也是全文的精髓和氣場。因此,象征應被視為本文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具體的寫作環境。具體的寫作環境往往決定了作品的具體表達方式和語言。如《山水談》。如果不總是拘泥於它的寫作環境和背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它的立意、構詞、選法。在這類文本中,寫作環境和背景成為理解文本內容的契機,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第三,有些文本的特點是思想深刻。比如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的壹些段落,對中學生來說已經足夠深刻了。如果不抓住這幾段的教學,就會失去這篇文章的特色,也就沒有抓住這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第四,有些文字思想不是很深刻,但表達方式很特別。比如陳的文章《釣魚不如釣魚》,講的東西,比如質量和品質,就不難理解:壹個人只有幹得好,並且樂在其中,才能成功。所以,如果在教學中,學生只理解這個道理,就無法把握這篇文章的特點。重要的是本文闡述和發展這壹道理的方式:引事入情,娓娓道來,有理有據地寫風景鐘,有理有據地敘述鐘,有理有據地討論和表達情感,動人之情,表人之願。這是它的特點,所以既要教重點,也要教難點。
第五,有些文章在思想內容、句式、表達上並不難,但卻飽含情感。這種以“氣”為特征的文章,在教學中無法用掛的方式講解,卻以極大的熱情成為閱讀和背誦的重點。比如聞壹多的《最後的演講》就是。
第六,整篇文章都系著壹個“眼”(“文藝眼”、“詩意眼”),牽壹發而動全身,所以這些“眼”大多成了整篇文章的重點。所謂“整體教學法”就是基於課文的這壹特點。
總之,認真研究課文的特點是發現課文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二、教學目的
同樣的課文,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難點。有的可能側重於語文知識,有的可能側重於思維訓練,有的可能側重於寫作模仿,有的可能側重於思想教育和情感培養,有的可能側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某些習慣和能力。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識性、社會性、實踐性等多種屬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屬性會有機的融合在壹起,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所側重的。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重點放在側面,其他的就忽略了。
第三,教學對象
教學中沒有不看對象的東西。同樣,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要看對象。在壹些地區,學生的水平普遍較高,而在另壹些地區,則較低。有些學生在某些方面訓練有素,有些則缺乏這種訓練。有些學生習慣於某種教學方法,而有些學生則不習慣。相應的,教學的重點和難度也要有所不同。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其傳記中提出了“量才”的教學原則,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而且他還主張不必每次都付出太多,讓教學對象“更有精神力量”,“沒有苦難,卻有自得之美”。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來確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第四,教學體系
教材有自己的體系,其中有綱領,有目的,有結論。只有了解這些大綱領結,才能抓住重點和難點。就像下棋壹樣。只有大局在胸,才能玩好每壹個棋子。要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要有這個系統觀念。魏書生教好書的秘訣之壹就在於他強烈的“系統”觀念。他在深入學習大綱的基礎上,做出了語文教學的“知識樹”。這種建立在科學細致研究基礎上的“知識樹”,是我們確定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的前提和基礎。
五、自身的教學實踐
每壹個班級都是壹個教學實踐組織,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學歷史、過程和模式。比如有的老師註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有的老師註重指導學生課後閱讀,有的老師熱衷於寫作以促進說讀教學,有的老師以寫作教學為歸宿。這樣,他們在教學中形成的師生關系,他們使用的教學啟動杠桿,他們形成的教學步驟,學生形成的知識結構也是不同的。有了這些區別,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就不壹樣了。
以上講了語文教學中確定重難點的依據。但總的來說,歸結為壹點:深入學習課文,註重教學實踐,把課文由內而外。教學參考資料要拿來參考,不用或用死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獨立思考,以“變”字為先。每壹篇課文,每壹節課,都應該是壹篇有輕有重,有主有軸,脈絡清晰,氣象壹致的整篇文章。這樣,我們強調的不是與眾不同的必要性,而是“華”字。如果真的“融”了,大概就有自己的特點了,知輕知重。
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哪裏?顯示在-
1,問題的意義——當然更深刻,更曲折,更隱蔽。
2.內容中心——尤其是內容豐富、有深度的文章的內容中心。
3.結構——重點是散文、議論文和壹些說明文的結構。
4.表現手段——以散文、詩歌、小說為主。
5、警察深奧。
6.富有表現力的單詞和句子。
7.壹些技巧。